对比奥匈帝国和清帝国的崩溃谈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对比奥匈帝国和清帝国的崩溃谈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全球各大帝国面临国家转型,处于同时期西方的奥匈帝国 和东方的满清帝国之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譬如都是多元政府统治下的多民族国 家、国内都具有很深刻的民族矛盾、都是因民族主义运动而崩溃下面我们就从各方面讨 论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清末出洋考察各国宪政的大臣端方在 1901 年 9 月 1 日的一份密折中曾将满汉关系比作 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关系,两族之间的争斗危及哈布斯堡王朝的统一但实际上,奥匈 帝国所面临的问题,远比端方想象的复杂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是四大帝国中结 构最为松散的,它不仅被奥地利-匈牙利的二元统治结构撕裂,更受到更小的民族主义势 力的冲击 奥匈帝国诞生于 1867 匈牙利贵族与哈布斯堡皇室的协议1866 年,哈布斯堡皇室在 普鲁士-奥地利之战中失败,普奥战争迫使它被排除德意志邦联之外;同时它境内的匈牙 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造成了 空前的叛乱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 的支持下对 1848 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匈牙利民族是奥匈帝国中第二大民族,而且它的面积占了帝国的三分之一;为了保障 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和防止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脱离奥地利独立,弗朗茨·约瑟 夫皇帝不得不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安抚性质的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 案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他 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匈 牙利贵族的势力,而这些贵族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当时, 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等少数民族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于奥 地利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此方案被废除,而奥匈二元帝国则正式建立 与奥匈帝国同时期的满清帝国和奥匈帝国一样是多民族帝国清帝国建国初期,曾经 以武力灭亡蒙古帝国,杀死黄金家族直系后裔林丹汗,继承了蒙古帝国的汗位,事实上成 为了满洲人和蒙古人共同的统治者随后清帝国入侵了中国,与被征服的蒙古人汉人合作, 建立了与奥匈帝国类似的多元政府,清帝国统治者兼任满洲皇帝、蒙古大汗和中国皇帝, 通过联姻巩固和加强满洲和蒙古之间的联系,以孔孟儒学作为主要意识形态整合帝国内部。
由于帝国的统治民族满洲人只占帝国人口的少数,睿亲王多尔衮在基本沿袭明帝国制度的 同时,为了巩固满洲王公贵族的最高统治地位和对全国的统治,确立了“首崇满洲”或称 “满洲根本”的基本国策,即保证满洲八旗在政治权利上的优势地位,这是清帝国分层次 的等级民族统治政策的一个体现 从总体来说,奥匈帝国统治的法理基础完全建立在王朝原则之上:哈布斯堡皇室通过 继承、婚姻与结盟,统治着一堆小王国与贵族领地帝国人口的民族组成相当复杂,德意 志人在帝国总人口中占到 23%,匈牙利人占 21%,捷克人占 13%,波兰人占 10%,乌克兰 人占 8% ,罗马尼亚人占 6%,克罗地亚人占 5%,斯洛伐克人占 4%,塞尔维亚人占 4%, 斯洛文尼亚人占 3%,意大利人占 3%尽管皇室的文化是德意志式的,但俾斯麦统治的德 国已经捷足先登抢到了对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权,因而一种泛德意志主义无益于哈布斯堡皇 室天主教作为一种跨民族的文化,对帝国的整合有一定作用,但随着世俗民族主义的兴 起,它对整个帝国整合力也处于衰减之中 这些民族之间积累了复杂的矛盾比如说,加利西亚的地主认为它们应该统治该省, 因它们历史上是波兰立陶宛王国(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统治精英,但该地区的乌 克兰人不服。
捷克社会与政治精英认为它们的祖国波希米亚应取得与匈牙利一样的自治地位但一旦哈布斯堡皇朝对捷克人作出让步,就引起波希米亚的少数民族德意志人的抗议 奥地利讲德语的精英认为它们自己代表了中欧的高等文明,认为给予非德语居民更多权利 阻碍了文明进步,但这种民族主义对族群关系起到了很大的撕裂作用 奥匈帝国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 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总是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比如 1897 年 4 月 5 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 到整个帝国日耳曼民族主义者的抨击,最后这位首相被解任而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清帝 国国内,汉语、蒙古语、满语都是官方语言,其中满语是国语(称为清语、清书) 清朝皇 帝发布的诏书、法令都是满汉对照的,几乎没有单独的满文或者单独的汉语的若是涉及 到蒙古以及西藏、新疆的文件,都是满、汉、蒙三种文字对照到了清帝国末期才主要用 汉语很少用满语了 当然,奥匈帝国国内最大的民族问题是奥地利与匈牙利的行政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 构引起的问题甚至扩展到帝国的边疆地区南斯拉夫地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地区被匈牙利控制,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则由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控制。
但这一地区民族、语言与宗教情况高度复杂,属于同一民族的,往往具有不同的语言、宗 教与历史归属由此出现了不同的民族主义方案哈布斯堡皇室与奥斯曼帝国在这一地区 的争夺,引发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哈布斯堡皇储斐迪南大公及 其夫人被一名波斯尼亚地区的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出现在这一地区,并不令人意外 19 世纪,奥匈帝国境内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持续推进,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经 济社会分层与民族边界出现重合时,弱势的民族就会发展出对强势民族的怨恨如乌克兰 与斯洛文尼亚小农与佃农对波兰与马扎尔地主出现很大不满国家官僚机器的扩展,在那 些与行政官僚们语言不同的民族那里,也同样引发了疏离效应受霸权文化教育的人在社 会流动中有更多机会,这就引发其他民族不满,纷纷寻求本民族的文化与政治自治学校 教师和教区牧师在大众中广泛散布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但经济上获益的民族也并不 因此其经济成功而满足一个民族资产阶级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人阶级政治意识的觉醒, 都会导致提高对自治的期望比如说,工业化的波希米亚的捷克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极力 要求帝国下放行政权力,但哈布斯堡皇室担心权力下放会造成捷克人对这一地区的德意志 居民的压迫,因此不愿批准。
在 1890 年左右,这一地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的街头冲突比比 皆是,甚至帝国议会中的捷克议员和德意志议员也经常发生激烈冲突 与奥匈帝国类似,清帝国在其统治时期也长期为这些问题所困扰,由于各种政治和文 化上的冲突,在 1862 至 1873 年间,清帝国西北地区发生了史称“同治回乱”民族分裂势 力暴乱,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汉两族在陕西、甘肃两省互相 仇杀战乱初期,回民趁太平天国、捻军在跟清朝开仗,在伊斯兰宗教领袖的带领下,回 民以反抗清朝皇权压迫为依据,纷纷举兵起义,期望在清朝建立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陕西 人口在战乱中损失达 622 万,甘肃人口损失达 1455.5 万,陕甘合计约 2000 万,其中汉族 损失人口约 1500 万,回民损失人口约 500 万战后陕西的回民仅有居住在西安的两万多人 存留为了避免重蹈宗教极端势力清洗异教徒、分裂中国的覆辙,清廷将许多投降的陕甘 回民分散迁移到西部各地 在 20 世纪前,奥匈帝国用以整合各民族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哈布斯堡王朝主义与天主教 但到了二十世纪,两种意识形态都出现了很大的缺陷奥匈帝国和德、英、法等发展迅速、 实力雄厚的成功国家靠得太近,臣民们难以避免作国际对比,从而推出哈布斯堡皇室统治 能力低下的结论。
天主教原先在帝国的整合上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但到了 20 世纪初,世 俗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发展,迅速降低了这一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哈布斯堡皇室为 增加统治的合法性而引入的宪政改革也并没有弱化帝国内的民族冲突,甚至为民族冲突提供了新的舞台 1907 年,奥地利引入成年男性普选制度,但选举制度只是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对立所 有的政党在事实上都以民族和地区忠诚为基础,在议会中的政党又以民族为界组成党团 甚至在议会中力量最强的社会主义党团内部也存在民族冲突,比如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中的捷克成员就在 1911 年脱离该党,自立新党两个民族政党往往为对抗共同的不喜欢的 民族政党而结盟,但在议会中不可能形成一个多数,推进奥地利的共同利益匈牙利政府 一直要求维也纳给予更多权力,哈布斯堡皇室在 1905 年威胁要在匈牙利建立成年男性普选 制度,吓退了匈牙利政府的要求因为这意味着匈牙利政府必须给予占匈牙利人口一半的 其他民族以政治权利,从而稀释了马扎尔人的统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民主宪政并不能 解决帝国内的民族问题,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帝国内原本就存在的地方主义 基本上在同一个时期,清帝国也在内忧外患中开始了政治改革。
1906 年 12 月 5 日, 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1905 年,清政府曾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 , 1907 年 9 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纷纷响应12 月 6 日, 张謇、汤寿潜等人肖先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之后,汤化龙、谭延闿、丘逢甲分别建 起湖北宪政筹备会、湖南宪政公会、广东自治会等团体,梁启超等人也在日本东京建立政 闻社1908 年 8 月,各团体以清政府并无实际行动,乃派代表联名上书,请求速开国会、 颁布宪法清政府用查禁政闻社予以打击1909 年各省奉命设立谘议局,多由立宪派主持 次年,经张謇发起,十六省谘议局代表齐集北京,仍以速开国会为要求,接连发动三次大 请愿未被接受1911 年 5 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集权皇室的阴谋立宪运 动失败,一部分立宪派转与清廷对立,至武昌起义爆发时,投向革命阵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虽然奥匈帝国境内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但多数民族仍然没有 主张脱离奥匈帝国而独立,它们感兴趣的是在帝国的框架下实行某种地域性的政治自治或 者非地域性的“文化自治” 一战的爆发,使得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加速政治化,最终导向了 帝国的崩溃。
举例来说,帝国军队在巴尔干半岛的作战,致使当地居民进一步离心;帝国 站在德国一方与协约国作战,致使境内的捷克人认为哈布斯堡皇室已经成为德意志人压迫 他们的工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大战末期,奥匈帝国陷入内乱和民族矛盾中美国 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协议,倡导奥匈帝国各民族独立1917 年俄罗斯帝国爆 发的共和革命以及帝国境内各民族的相继独立,对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918 年 10 月 14 日,末代皇帝卡尔召开议会,接受十四点协议,同意建立有各民族自治政 府的联邦制国家但改革很快失控,各民族自治政府纷纷宣称完全独立,并退出第一次世 界大战 与同时期的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满清帝国三大帝国相比,奥匈帝国是工业化、 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其发达地区与西欧相比毫不逊色;维也纳一直以中欧文明的代表自居 然而局部地区的先进拯救不了整体的失败在一个同质化统治成为力量来源时代,帝国的 高度混杂的民族状况与分散的政治结构,都成为致命的弱点哈布斯堡皇朝推进国内整合 的努力,因原有行政结构的阻碍而举步维艰,在奥地利引进的民主化改革实际上引发了更 大的民族对立一战加速了帝国的崩溃,分裂出了众多的王国与共和国。
1919 年,奥地利 建立了共和国,匈牙利也曾短暂地建立共和国奥匈帝国终于“走向共和” ,但从此世上再 无奥匈帝国参考资料: 《现代世界史》 (美)R.R.帕尔默 《全球通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国史大纲》 钱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