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指导:流脑发病机理及流行病学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氏菌属,为革兰阴性球菌,呈卵圆形,常成对排列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脑脊液中的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一般培育基上不易生长,在含有血液、血清、渗出液及卵黄液培育基上生长良好,一般于5%~10%的二氧化碳环境下生长更好本菌对严寒、枯燥及消毒剂极为敏感在体外极易死亡,病菌能形成自身溶解酶,故采集标本后必需马上送检接种 脑膜炎球菌可用血清凝集试验加以分群,可分为A、B、C、D、X、Y、Z、29E、W1359个血清群国内除A、B、C、D与国外一样外,另到1889、1890、1892、319、1916、1486、18117个新血清群但90%以上病例由A、B、C三群引起,大流行均由A群引起,B群和C群仅引起散发和小流行依据我国资料,引起发病及流行者仍以A群为主,分别到的致病菌中,A群占97.3%,B群占1.93%,C群仅占0.39%,与国外不同,其B组占50%~55%,C组占20%~25%,W135为15%,Y组占10%,A组仅占1%~2%. 【发病机理】 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则可快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粘膜进入血液,进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
该菌可产一种酶,能切断局部IgA重链此外,菌毛粘附于鼻咽部上皮细胞,对致病均起了重要作用 在败血症期,细菌常侵袭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从而消失瘀点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削减或内毒素作用,内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爆发型败血症是一种特别类型,过去称为华-佛氏综合征,曾认为是由于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坏死,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所致现已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多数并未衰竭,在发病机理中并不起主要作用,而由于脑膜炎球菌的脂多糖内毒素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性休克,继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则是其主要病理根底 爆发型脑膜脑炎的发生和进展亦和内毒素有关第Ⅲ型变态反响亦可能在发病机理中起某些作用,如在受损的血管壁内可以见到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脑膜炎球菌抗原的沉积 【病理转变】 败血症期的主要病变为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有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四周有出血,皮下、粘膜及浆膜也可有局灶性出血 爆发型败血症的皮肤及内脏血管有内皮细胞破坏和脱落,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皮肤、心、肺、胃肠道和肾上腺均有广泛出血,心肌炎和肺水肿亦颇为常见脑膜炎期的病变以软脑膜为主,早期有充血,少量浆液性渗出及局灶性小出血点,后期则有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细菌消失。
病变累及大脑半球外表及颅底颅底部由于脓性粘连压迫及化脓性转变的直接侵袭,可引起视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等颅神经损害,甚至为永久性脑组织表层由于毒素影响而有退行性变此外,炎症可沿着血管侵入脑组织,引起充血、水肿、局灶性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出血 爆发型脑膜脑炎的脑组织病变严峻,有明显充血和水肿,颅内压明显增高,易产生昏迷及惊厥等脑炎症,局部病人有天幕裂孔疝及枕骨大孔疝,即消失瞳孔转变、偏瘫、去大脑强直、呼吸衰竭等严峻病症少数慢性病人由于脑室 孔堵塞和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脑积水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或散发于世界各国,平均年发病率为2.5/10万,以非洲中部流行地带为 (一)传染源 人为本病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人群带菌率如超过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非流行期的带菌菌群以B群为主,流行期间则A群所占百分比拟高病后带菌者约有10%~20%,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周至2年带菌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慢性带菌者,所带多为耐药菌株,常存在于带菌者鼻咽部深层淋巴组织内带菌者对四周人群的危急性大于病人 (二)传染途径 病原菌借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
因病原菌在体外的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时机极少亲密接触对2岁以下婴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无论散发或流行,发病率均随着冬季降临而增加,一般从11月份开头上升,至2~4月份为顶峰,5月起呼吸病毒感染,均有利于疾病的传播日常用品间接传播时机较少 (三)人群易感性 本病在新生儿少见,2~3个月以后的婴儿即有发病者,6个月~2岁婴儿的发病率,以后又渐渐下降新生儿诞生时有来自母体的杀菌抗体,故很少发病,在6~24个月时抗体水平下降至最低点,以后又渐渐增高,至20岁左右到达成人水平,人群的易感性与抗体水平亲密相关各地区由于各年龄组的免疫力不同,而有发病率的差异大城市发病分散,以2岁以下发病率;中小城市则以2~4岁或5~9岁的;在偏僻山区,一旦有传染源介入,常导致爆发流行,15岁以上发病者可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平均每隔10年左右有一次流行顶峰,这是由于相隔肯定时间后人群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者渐渐积存增加之故近年来在流行病学上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菌群的变迁和耐磺胺药菌株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