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德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78KB
约6页
文档ID:300608084
浅析德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第1页
1/6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浅析德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浅 析 德 国 供 给 侧 结 构 性 改 革 今年以来,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与条件下,我国经济理论界及实际部门广泛议论了供应侧布局性改革问题其中实际部门多从实际操作方面举行了广泛研究,提出大量提升经济供应侧的可行有效的方法,并且实施后在产业、 行业、产品供应方面,都已经逐步取得明显成效同时理论界也开展大量研究和探索,试图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和表明,其中有人认为我国提出的供应侧改革思路是借鉴现代经济学中供应学派的理论;也有人认为这与现代供应学派理论有不同,或者可能有异有同,但是到底如何异同也没有说领会而在大半个世纪前的德国,同样在经济方面展现了危机,经济政策也进而由凯恩斯主义转向了供应改革,从而使德国的经济转向了新的局面 一、供应侧布局性改革之前的德国经济 1.1948-1966年是德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 1948年6月20日,基民盟党人路德维希·艾哈德(1949-1963年承担联邦德国首任经济部部长,1963-1966年承担总理)在战后的德国推出货币和经济改革,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养护自由竞争,限制垄断,同时实行若干社会保障和补偿制度,裁减过于不公允的调配状况。

1951-1965年间,德国的GDP平均增长率达成6.6%,德国经济进展呈现出增长率高、价格稳定、失业稳步裁减的特点,“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德国经济为“经济奇迹”经济奇迹”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社会市场经济框架下大量现有劳动力潜能使资本投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离不开战后旺盛的国内需求、较低的工资汇率和原材料价格、马歇尔筹划的支持、没有展现大的景气恶化以及稳定的国内政局 2.1965年是德国经济的增速换挡期 1965年前后,德国展现了房地产长周期峰值1950-1970年期间,德国的人口出世数量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累计出世2230万人这些战后的婴儿潮对后来的住房需求产生分外显著的影响1965年,德国的人均GDP达成9186国际元,达成增速换挡的阈(yu)值(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德国在增速换挡期展现了经济衰退式调整,GDP增速超调到零增长邻近其理由在于在增速换挡期和布局调整阵痛期,叠加了偏紧的货币政策战后德国一向把稳定物价作为最优先的货币政策目标50年头以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下,德国快速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和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得马克长期面临升值压力。

60年头贸易自由化以后,马克成为美元的交易对手,大量投机资本借助贸易进入德国,导致滚动性输入的通胀压力60年头初联邦银行曾试图通过提高国内利率抑制通胀,但这扩大了国内外利差,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和增加通胀压力,国内币值稳定和国外币值稳定的政策冲突凸显1961年联邦银行将马克的对外汇率提高了5%,但幅度太小,投机性货币流入依旧持续1965年以后,越战和巨额财政赤字导致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并引发美元贬值压力,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德国滚动性输入的通胀压力叠加这一时期缺乏合作的宽松的财政政策,造成1965年通胀上升到4%联邦银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965年1月贴现率由3%提高到4%,1966年5月进一步提高到5%,1965年10月裁减再贴现额度1966年德国爆发了二战后第一次经济衰退,经济增速由上一年的5.4%下降到2.8%,1967年进一步下降至-0.3%与此同时,1967年英镑贬值危机和1968年法国骚乱进一步恶化了外部经济形势自此,德国经济终止了高增长,开头增长阶段转换 3.1967-1982年是德国经济在需求调控下的中速增长期 凯恩斯主义主导时期1967年经济危机使得德国国内展现要求国家承受更 多责任的呼声和更高的工资要求,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展现重大分歧。

1966年11月30日,艾哈德辞职隐退,政府改组社民党人卡尔·席勒开头承担联邦经济部长1969年6月,社民党正式开头16年的执政在经济政策领域,社民党的看法是将凯恩斯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通过需求刺激调控经济增长在凯恩斯主义思想指导下,政府采用逆周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速得到暂时上升但紧接着在随后几年就展现经济波动性加大、通货膨胀严重和失业率持续上升的问题 1974-1975年和1981-1982年经济危机1973-1974年,石油危机爆 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德国GDP增速在1975年跌落至-0.9%当年政府花费约500亿马克用于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需求1979-1980年再次爆发石油危机,德国陷入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1980-1983年连续四年经济低迷,GDP平均增长率0.8%,其中1982年为-0.4%,工业生产从1980年下半年到1983年上半年连续三年时间下降,私人消费在1981-1982年连续两年萎缩,就业人数在1981-1983年连续三年裁减 二、成德国经济政策转向供应侧的理由 80年头初的经济危机之所以促使政府转变了经济政策方向,理由在于当时的德国经济展现了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体制性问题(严重的财政危机)和布局性问题(产业布局落后,对外贸易连续逆差)。

1.严重的财政危机进入70年头后,社会福利开支持续增加,国家机构 人事费用膨胀,财政刺激筹划呈现固化趋势,政府财政年年都展现巨额赤字各 级政府通过信贷和发行政府债券来弥补赤字,导致政府债务规模在整个70年头都几乎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除1973年为9.3%)1981年底,政府债务总额超过2441亿马克,相当于1982年一年的财政支出 1973-1974年,石油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德国GDP增速在1975年跌落至-0.9%当年政府花费约500亿马克用于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需求1979-1980年再次爆发石油危机,德国陷入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1980-1983年连续四年经济低迷,GDP平均增长率0.8%,其中1982年为-0.4%,工业生产从1980年下半年到1983年上半年连续三年时间下降,私人消费在1981-1982年连续两年萎缩,就业人数在1981-1983年连续三年裁减 80年头初的经济危机之所以促使政府转变了经济政策方向,理由在于当时的德国经济展现了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体制性问题(严重的财政危机)和布局性问题(产业布局落后,对外贸易连续逆差)。

进入70年头后,社会福利开支持续增加,国家机构人事费用膨胀,财政刺激筹划呈现固化趋势,政府财政年年都展现巨额赤字各级政府通过信贷和发行政府债券来弥补赤字,导致政府债务规模在整个70年头都几乎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除1973年为9.3%)1981年底,政府债务总额超过2441亿马克,相当于1982年一年的财政支出 财政危机带来了一系列的衍生问题:连续多年的巨额财政赤字已经不只是经济周期下降的产物,而是成了布局性的、相对固定化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政府通过逆周期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的才能 巨额的债务利息给政府带来沉重负担1983年联邦政府预算中,国债利息支付达310亿马克,占预算总额的12.3%,成为仅次于“社会”和“国防”的第三大支出工程 政府新增债务在全国新形成的货币资本总额中的占比从1969年的10.3%上升到1981年的37.6%政府举债需求推升了无风险利率,挤出了企业和家庭的筹资需求 — 6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