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高安家乡简介高安市 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东经 115°、北纬28°,市政府所在地距省会南昌市仅 52千米(其中大城镇仅 32千米)总面积 2439.33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 15平方千米 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 83万 高安,素有 "赣中明珠 "之称,公元前 201年建县,距今已有 2200多年历史高安山川隽秀,土地富饶,资源丰富,文化灿烂古老、美丽、充满机和活力的高安,像一颗璀璨明珠,闪烁在赣中大地历史悠久的小城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置建成县,为高安建县之始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 4年)改称多聚县 东汉建武元年( 25年)复称建成县;中平年间析置上蔡县(今上高县) 三国 •吴黄武年间( 222~ 228年),析置宜丰、阳乐(今万载县)两县 唐武德五年( 622年)避太子李建成讳,改称高安置靖州,辖高安、望蔡、宜丰、阳乐、华阳五县,治高安武德七年( 624年),先改名米州,继改名筠州;武德八年( 625年)废靖州,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并入高安,隶洪州 南唐保大十年( 925年)复置筠州,辖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治高安。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981年),析置新昌县(今宜丰县)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十八年复名筠州宝庆元年( 1225年),避理宗赵昀讳,改称为瑞州,治高安 元瑞州改瑞州路,治高安 明清两朝改瑞州府,治高安 1914年高安县隶属庐陵道 1926年废道直隶于省 1949年 7月 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高安隶南昌专区 1959年 1月从南昌专区移至宜春,改名为宜春专区, 1968年改为宜春地区(现宜春市) 1993年 12月 8日,高安撤县设市 古色古香的 大观楼 高安大观楼原名古谯楼,建于公元 1509年到1521年,现位于高安市城区古城墙上,临江屹立,高阁巍峨,楼下城门洞开,总面积 600平方米高安大观楼前俯锦江和浮桥,后倚市政府大院,颇具明清建筑特有的风貌层层的檐宇,曲折的回廊,清丽的格窗,无不给游人以古朴幽雅的情趣清同治 《 高安县志 》有载: 北宋大文豪苏辙“ 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 ” 诗: “ 苍然暮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归 ,何处酒 仙无一事,肩舆鼾睡过江来 ” 夜晚的大观楼雪后的大观楼文化古迹历史名人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 ,字正之,汉族,江西高安人。
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科学家,教育家特色地方戏: 采茶戏又名 “ 高 安丝弦戏 ”高安 采茶戏 的发展 高安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宜春地区,起源于江西高安的民间彩灯,后受赣南、浙江小调及高安锣鼓戏的影响,于 1917年前后形成开始仅用于丝弦(胡琴)伴奏,不用打击乐,故亦名 “高安丝弦戏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京剧较多影响,采用了京剧以及民间吹打中一部分锣鼓经音乐曲调有老本调,花旦本调,小生本调,服药调,争夫调等曲牌多来自本地区的民间吹打,其锣鼓点子有 100多个,有时则配其它乐器,旋律流畅悦耳,节奏跳跃欢快,气氛热烈建国后,进行戏剧改革,高安采茶戏也推陈出新,发展为江西省四大地方戏剧之一 高安采茶戏古称 “江右上县 ”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便在农民们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了今天的高安繁荣与现代学校风采家乡特产 云门雪绿茶 腐竹高安是个小城,但我永远深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