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堂练习含答案目录12.古诗三首课堂练习及答案13. 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练习及答案14.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练习及答案15. 木笛课堂练习及答案11.1示儿课堂练习及答案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只有一组全对,请用“”标出忽传涕泪衣裳漫卷即从(1)cu n t s ng ju n j()(2)chu n t sh ng ju n j()(3)zhu n d s ng ji n j()(4)zu n d sh ng ji n j()二、下面加点的字有多种解释,你能根据句子内容选择正确的解释吗?1. “但”的解释有: A、只 B、但是 C、姓(1)但悲不见九州同()(2)但爱鲈鱼美()(3)我爱听歌,但不爱唱歌 ()2. “却”的解释有: A、后退 B、推辞 C再(1)却看妻子愁何在()(2)我见他诚意相邀,就没有推却 ()(3)山高路险,令人望而却步 ()3. “漫”的解释有: A、到处都是 B、不受约束;随便C、广阔,长(1)漫卷诗书喜欲狂()(2)漫山遍野都是英勇的战士 ()(3)我们度过了漫长的一夜 ()4. “定”的解释有: A、平静 B、平定 C、决定(1)王师北定中原日()(2)他一直心神不定()(3)开会时间定在明天上午()三、古诗常识选择。
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1)王维(2)王之涣(3)王勃2. 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1)张养浩(2)马致远(3)元好问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王昌龄出塞(3)杜牧江南春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1)春色(2)梨花(3)雪景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1)李贺(2)李清照(3)李商隐四、古诗理解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 九 州 在 诗 中 是 指, 乃 翁 是指2.这首诗看出作者的情怀3.作者希望“王师”是4. 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参考答案】一、 (2)二、1.AAB 2.CBA 3.BAC 4.BAC 三、1. (1) 2.(2) 3.(1) 4.(3) 5.(3)四、1. 祖国 你的父亲2. 不忘收复中原,祖国统一,平定中原,收复失地3. 是故都汴京回归祖国4.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12.2 题临安邸课堂练习及答案一、阅读本文,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宋】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_的青山,_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各填一个四字词语)2、 “暖风” 、 “游人”在诗中又怎样的含义?3、用 “_”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1、下列各句中对于原诗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胜景作了细致描绘C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 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一、1、重重叠叠鳞次栉比 2、 “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3、几时休二、1、B 2、用白描、设比喻、作铺陈(答出其中一项即可)(1 分)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为景增添无限神韵;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技巧把握正确,援引原诗恰当,解说的意思也恰当,即可12.3 己亥杂诗课堂练习及答案1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3、“落红”在这里比喻自己4、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以落花自比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5、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 (个人志向)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课堂练习及答案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 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 (2) 故惟知照例( ) (3) 事事皆其所已经者( ) (4) 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 ) (5) 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 (6)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 答案: (1) 依照着做(2) 所以(3) 全,都(4) 罪孽(5)大概,大体(6) 全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译文:(2)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译文:(3) 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译文:(4)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译文:答案: (1) 在我的心目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2) 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谈谈人的老少3) 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4) 强壮啊,我们中国的少年,同祖国一样万寿无疆3. 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年人 / 如夕照,少年人/ 如朝阳B.少年自由 / 则国自由C.故/ 今日之责任,不在/ 他人,而全在 / 我少年D.惟多忧 / 也故灰心【解析】选DD项正确朗读停顿应为:惟多忧也/ 故灰心4. 用课文原句填空1)少年中国说 的中心论点是:2) 文中以龙喻少年中国的句子是:3) 文中有关“干将莫邪”典故的文字是:答案: (1)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2)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3)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5. 课内阅读阅读第 2 段(“欲言国之老少”至“国亦宜然”) ,回答 (1) (4) 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 ) 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 ) 惟盛气也故豪壮( ) 答案:按照惯例打破常例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富有朝气(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译文: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译文:答案:正因为思想保守,所以老是照旧;正因为进取,所以日图更新正因为少年人喜欢干事,所以时常觉得一切事没有不可做的3) 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老年人与少年人做比较的?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此段,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老年人常思既往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句中的重点词思考答案:从思考的内容和习惯、性格特点、处世的方式等方面做比较4) 老年人真的一无是处吗?说说你发现的老年人的长处答:_ _ 答案 ( 示例 ) :不是老年人具有很多优点,如经验丰富、处事稳重等练能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习惯说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清 •刘蓉习惯说) 【注】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
俛(f ) :同“俯”洼:凹陷的地方浸淫:渐渐扩展踬(zhì):被绊倒蹶然:跌倒的样子慎始:一开始就慎重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辄起绕室以旋 ( ) (2) 每履之,足苦踬焉 ( ) (3) 父来室中,顾而笑曰 ( ) (4) 则反窒焉而不宁 ( ) 答案: (1) 就(2) 踩,走(3) 看(4) 阻碍2.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俛而读,仰而思低头读书,抬头思考B.足苦踬焉脚常被绊倒而苦恼C.坦然则既平矣平平坦坦的已经填平了D.又久,而后安之又过了很久,才安全了【解析】选D 应译为“时间长了以后,就又习惯了”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译文:(2)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译文:答案: (1) 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吗?(2) 所以君子求学,在开始的时候必须谨慎小心4. 本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答:_ _ _ 【解析】此题考查文中蕴含的道理文中重点阐述了习惯的重要性,本来不平坦的地面走习惯了,也感觉不到绊脚,但一旦填平,反而感到异常,再走久了,又会觉得平坦。
答案:习惯成自然,这是本文阐述的一个很朴素的道理由此推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开端附【译文】刘蓉年轻的时候,在养晦堂偏西面的一间屋子中读书低头读书,抬头思考;有想不出来的,就起身绕着屋子转屋子中有一处凹陷的地方,直径一尺,逐渐地越来越大每次踩到这块地方的时候,脚常被绊倒而苦恼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一天,父亲到屋中来,看到了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吗?”就命令童仆拿来土填平了它以后刘蓉再次踩到这块地方的时候,又差一点跌倒受了惊,好像地上的土忽然高起来一样,低头看看地面,平平坦坦的已经填平了 一会儿又是这样 时间长了以后, 就又习惯了唉!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 影响 ) 是很厉害的! (一开始 ) 脚走在平地不能适应凹地,等到时间长了以后,走凹地却像走平地一样,是因为走在坑洼的地方时间长了脚能够适应的缘故,( 走平路 ) 也反而会受到阻碍不适应了所以君子求学,在开始的时候必须谨慎小心14.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练习及答案轻松起步 1 我会选择(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收藏(zh ng c ng)瑰宝( gu gu ) 艺术( y y ) 环绕(r o r o) 估量( li ng li ng) 损失( s n s n) 2 我能结合课文内容,按查字典的要求完成表格。
带点的字部首再查几画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用“”表示) 写出词义举世闻名举动推选全提出饱览满足了食量足足地;充分满足瑰宝一种像玉的石头珍奇 3 把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