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教版初二数学评价手册答案

zw****58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840.40KB
约60页
文档ID:47355449
苏教版初二数学评价手册答案_第1页
1/60

1初二数学(八上)创新教育实验手册 参考答案(苏科版) 第一章第一章 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 1. 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实践与探索实践与探索】 例 1 请观察 26 个大写英文字母,写出其中成轴对称的字母. 解:成轴对称的字母有:A、B、C、D、E、H、I、K、M、O、T、U、V、W、X、Y. 注意注意:字母“N、S、Z”也具有对称的特点,但它们不是轴对称图形. 例 2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观察图 1.1.1 中的国旗, 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略) 【训练与提高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A 2.D 3.B 4.A 5.A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6. (1) (2) (5) (6) 7.2,3,1,4 8.10∶21 三、解答题:三、解答题: 9.如图: 10.长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 【拓展与延伸拓展与延伸】 1. (3)比较独特,有无数条对称轴 2ABCD1D2D3D4B1CB A C1 A1图 1.2.1 2. 1.2 轴对称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1)) 【实践与探索实践与探索】 例 1 已知△ABC 和△A1B1C1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解: 连接 AA1,画出 AA1的垂直平分线 L,直线 L 就是△ABC 和△A1B1C1的对称轴. 回顾与反思回顾与反思 连接轴对称图形的任一组对称点, 再画对称点所连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得该图形的对称轴. 例 2 如图 1.2.2, 用针扎重叠的纸得到关于 L 对称的两个图案, 并从中找出两对对称点、两条对称线段. 解:可标注不同的对称点.例如:A 与 A'是对称点,B 与 B'是对称点. 对称线段有 AB 与 A'B',CD 与 C'D'等. 回顾与反思回顾与反思 研究对称点是研究对称图形的基础, 一般先研究对称点, 再研究对称线段,这能更清楚地了解轴对称的性质. 【训练与提高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B 2.D 3.B 4.A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5.轴对称,3 条 6.略 7.810076 8.AB=CD BE=DE ∠B=∠D 三、解答题:三、解答题: 9.2,4,5 10.略 11.不是,不是 12.略 13.在对称轴上 【拓展与延伸拓展与延伸】 1.如图: 图 1.2.2 3图1.2.3(1) (2) 图 1. 2. 4 图 1. 2. 52.如图: 1.2 轴对称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2)) 【实践与探索实践与探索】 例 1 画出图 1.2.3 中△ABC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图形. 解: 在图 1.2.3(1)和图 1.2.3(2)中,先分别画出点 A、B、C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1A、1B和1C,然后连接11BA、11CB、11AC,则△111CBA就是△ABC 关于直线 L 对称的图形. 回顾与反思回顾与反思 (1)如果图形是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时,那么在画出它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时, 只要画出图形中的特殊点 (如线段的端点、 角的顶点等)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就可以画出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 (2)对称轴上的点(如图 1.2.3(1)中的点 B) ,其对称点就是它本身. 例 2 问题 1:如图 1.2.4,在一条笔直的河两岸各有一个居民点 A 和 B,为方便往来,必须在河上架桥,在河的什么位置架桥,才能使 A 和 B 两地的居民走的路最短? 问题 2:如图 1.2.5,在一条河的同岸有两个居民点 A 和 B,现拟在岸上修建一个码头,问码头修在何处,才能使码头到 A 和 B 两地的总长最短? 4①②①②③③④④? ?图1.2.4 问题 1 和问题 2 之间有联系吗?能从前一个问题受到启发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探索:探索:对问题 1,显然只要连接 AB,AB 与 a 的交点就是所要找的点. 对问题 2,即要在直线 a 上找一点 C,使 AC+BC 最小. 分析: 我们用“翻折”———轴对称的方法.画点 C: (1)作点 A 关于直线 a 的对称点 A'; (2)连结 A'B 交 a 于点 C,点 C 就是所求作的点. 理由: 如图 1.2.4, 如果 C'是直线 a 上异于点 C 的任意一点, 连 A C'、 B C'、 A' C',则由于 A、A'关于直线 a 对称,所以有 '''',CAACCAAC. 所以 '''''BCCABCAC>BCACBCCABA''. 这说明,只有 C 点能使 AC+BC 最小. 【训练与提高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C 2.C 3.B 4.A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5. (1) 等腰三角形 (2) 矩形 (3) 等边三角形 (4) 正方形 (5) 五角星 (6)圆 6.不对称、不对称 7.5 个 三、解答题:三、解答题: 8.略 9.略 10.画图略 11.如图: 12.画出点 A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A',连结 A'B 与直线 L 的交点即为所求停靠点. 【拓展与延伸拓展与延伸】 5图1.3.1 图1.3.21.图略 2.图略 1.3 设计轴对称图形设计轴对称图形 【实践与探索实践与探索】 例 1 剪纸,千百年来在民间时代流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美丽!动手学 一学: 观察一下,图 1.3.1 中最后的展开图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例 2 如图 1.3.2,以直线 L 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6图1.4.1 图1.4.2 【训练与提高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B 2.B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3.M、P、N、Q 三、解答题:三、解答题: 4.如图: 5.略 6.如日本、韩国 、等 7.略 8.图略 【拓展与延伸拓展与延伸】 1.图略 2.图略,答案不唯一 1.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 【实践与探索实践与探索】 例1 如图1.4.1,在△ABC中,已知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 (1)你知道点P与△ABC的三顶点有什么关系? (2)当你再作出AC的垂直平分线时,你发现了什么? 解:(1)点P与△ABC的三顶点距离相等,即PA=PB=PC. (2)如图,AC的垂直平分线也经过P点.即三角形的三条中垂线交于一点. 例2 如图1.4.2,在△ABC中,已知AB =AC,D是AB的中点,且DE⊥AB,交AC于E.已知△BCE周长为8,且AB-BC=2,求AB、BC的长. 7图1.4.3 分析 :由题意可知,DE垂直平分AB,则有AE=BE, 因此△BCE的周长就转化为AC +BC,问题即可解决. 解: 因为D是AB的中点,且DE上AB,所以AE=BE, 则△BCE的周长= BE+CE +BC -AE+CE+BC=AC+BC=8. 又因为AB -BC =2, AB =AC,所以AC-BC=2. 由上可解得AC =5, BC=3. 回顾与反思回顾与反思 (1)本题中利用“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得到“AE=BE”,从而实现了“线段BE“的转移,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2)利用“线段的中垂线的性质”可以说明两条线段相等. 【训练与提高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C 2.D 3.D 4.A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5.无数个 6.6,2 7.10,8 cm 8.9 cm 三、解答题:三、解答题: 9.240 10.连结 AB,作 AB 的中垂线交直线 L 于 P,点 P 即为所求作的点 11.24 cm 12.(1) 35 0 (2)55 0 【拓展与延伸拓展与延伸】 1.图略 (1)只要任意找一个以 A 为顶点的格点正方形,过点A的对角线或其延长线与 BC的交点就是点P (2)找与 A 为顶点的正方形中与 A 相对的顶点. 2. 9 cm 1.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线段、角的轴对称性(2) 【实践与探索实践与探索】 例1 如图1.4.3,在△ABC中,已知∠ABC和 ∠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O.请问: (1)你知道点O与△ABC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当你再作出∠A的平分线时,你发现了什么? 8图1.4.4 解: (1)点O到△ABC的三边的距离相等; (2)如图1.4.3,∠A的平分线也经过点D,即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例2 已知:如图1.4.4, AD∥BC, DC⊥BC, AE平分∠BAD,且点E是DC的中点.问:AD、BC与AB之间有何关系?试说明之. 分析:此题结论不确定,从已知中收集有效信息,并大胆尝试 (包括用刻度尺测量)是探索、猜想结论的方法. (1)将“AE平分∠BAD“与“DE⊥AD“结合在一起考虑,可以联想到, 若作EF⊥AB于F,就构成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基本图形,可得AF=AD. (2)再结合“点E是DC的中点”, 可得: ED= EF=EC. 于是连接BE, 可证BF=BC. 这样,AD + BC =AF + BF =AB. 解:AD、BC与AB之间关系:AD + BC =AB.证明思路简记如下: 作EF⊥AB,连接BE,易证△ADE≌△AFE( AAS),∴AD = AF. 再由EF=ED, EF=EC, 可得△BFE≌△BCE( HL), ∴ BF=BC, AD+BC =AB. 回顾与反思回顾与反思 (1)根据例1的结论,我们可以在三角形内找到一点,使它到三角形三边距离都相等; (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说明两条线段相等,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办法. 【训练与提高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A 2.B 3.A 4.C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 6.3 7.900 三、解答题:三、解答题: 8.略 9.过 P 点分别作垂线 10.作图略 11.作 MN 的中垂线,∠AOB的平分线交点即是 12.6 cm 【拓展与延伸拓展与延伸】 9图1.5.1 B E D CFA 1.600 2.略 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1) 【实践与探索实践与探索】 例1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000,求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0,求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分析: (1)由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所以1000的角一定是这个三角形的顶角;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0,要分底角为800或顶角为800两种情况. 解:(1)由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且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三角形的顶角等于1000,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另两个内角应为 21(1800 - 1000)=400. (2)①底角为800时,另外两角分别为800和200;②顶角为800时,另外两角分别为500和500. 回顾与反思回顾与反思 :(1)当不知道已知的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还是底角,此时须进行讨论;(2)若把已知角改为α,则这个等腰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怎样的呢? 例2 如图1.5.1,在△ABC中,AB =AC,D为BC的中点, DE⊥AB,垂足为E, DF⊥AC,垂足为F.试说明DE=DF的道理. 分析:本题可以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 DE=DF.也可以利用△ADB和△ACD面积相等来说明DE=。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