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第一师 1948 年 7 月组建1950 年 11 月 6 日参加抗美援朝,1953 年 11 月回国 1950 年 8 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一师,辖第 1、第 11 桥梁团和第 21 线路团1953 年 9 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一师,辖第 1、第 2、第 3团1954 年 6 月铁道兵整编,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1 团—第 5 团1979 年 7 月,修建襄渝铁路1981 年 5 月迁往山东兖州,1984 年 1 月改编为铁道部第 11 工程局1999 年更名为中铁第 11 工程局中铁十一局集团)铁道兵第二师前身为回民支队1951 年 5 月参加抗美援朝,1954 年 9 月 7 日回国1950 年 8 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二师,辖第 2、第 12 桥梁团和第 22 线路团1953 年 9 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二师,辖第 4、第 5、第 6团1954 年 6 月铁道兵整编,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6 团—第 10 团1984 年 1 月改编为铁道部第 12 工程局,1998 年 7月改制组建为企业集团中铁十二局集团)铁道兵第三师前身为 1948 年 8 月成立的东北铁道纵队,1951 年 2 月参加抗美援朝,1953 年 11 月回国。
1950 年 8 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三师,辖第 3、第13 桥梁团和第 23 线路团1953 年 9 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三师,辖第 7、第 8、第 9 团1954 年 6 月铁道兵整编,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11 团—第 15 团1984 年 1 月改名铁道部第 13 工程局,2000 年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更名中铁 13 局;2001年改制成立中铁 13 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三局集团)铁道兵第四师 1951 年 6 月 20 日成立,由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1953 年 11 月回国1951 年 6 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铁道兵团以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第四师,下辖第 4、第 14 桥梁团和第 24 线路团1953 年 9 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四师,辖第 10、第 11、第 12 团1954 年 6 月铁道兵整编,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16 团—第 20 团1984 年 1 月改编为铁道部第 14 工程局1999 年 12 月变更为中铁 14 局中铁十四局集团)铁道兵第五师由步兵第 19 师改编1954 年 3 月 24 日从朝鲜回国1957 年,修筑贵昆铁路。
1953 年 1 月,以铁道工程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辖第 13、第14、第 15 团1953 年 9 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五师,辖第 13、第14、第 15 团1954 年 6 月铁道兵整编,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21 团—第 25 团1981 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六师与第五师合并为铁道兵第五师1984 年 1 月,铁道兵第五师与第 6 师合并改编为铁道部第 15 工程局中铁十五局集团)铁道兵第六师 1952 年 5 月 20 日在贵州成立,由第 49 师第 146 团、第 50 师第 150 团、第 51 师第 152 团合编,从遵义、独山、镇远三个军分区抽调人员组成师部1953 年 1 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 年 9 月,由铁道工程第 6 师改称为铁道兵第 6 师,1954 年 4 月 8 月回国,参加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建设1958 年 7 月,修建贵昆铁路贵阳至树合段1964年 11 月再次参加贵昆线建设1968 年夏,修建襄渝铁路1978 年 6 月 1 日撤离,改建为成都铁路工程局中铁八局集团)1953 年 1 月,以铁道工程第六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六师,辖第 16、第 17、第 18 团。
1953 年 9 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六师,辖第 16、第 17、第 18 团1954 年 6 月铁道兵整编,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26 团—第 30 团1981 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六师番号撤消,与铁道兵第 5 师合并改编为铁道部第 15 工程局中铁十五局集团)铁道兵第七师 1952 年在苏州寒山寺组建,由第 96 师与第 86 师合编1953 年 1 月赴朝,11 月回国1964 年 9 月 28日进入贵州水城,修建贵昆线水城至树舍段1953 年 1 月,以铁道工程第七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七师,辖第 19、第 20、第 21 团1953 年 9 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七师,辖第 19、第 20、第 21 团1954 年 6 月铁道兵整编,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31 团—第 35 团1976 年 6 月进驻青海格尔木,1984 年 1 月改编为铁道部第 17 工程局并迁往山西太原,2000 年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2001 年 9 月 16 日成立中铁17 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铁道兵第八师 1958 年组建1965 年,修建成昆铁路 1958 年 10 月,铁道兵第一军军部撤消后,以军部和独立桥梁团为基础,组建铁道兵第八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36 团—第 40 团。
1984 年 1 月改编为铁道部第 18 工程局2001年 8 月改制为中铁 18 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铁道兵第九师 1953 年 1 月,以铁道工程第九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九师,辖第 25、第 26、第 27 团1953年 9 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九师,辖第 25、第 26、第 27 团1954年 6 月铁道兵整编,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41 团—第 45 团1955 年 2 月 21 日从朝鲜回国1973 年,修建沙(河)通(辽)铁路1984 年 1 月 1 日改编为铁道部第 19 工程局2000 年9 月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现为中铁 19 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九局集团)铁道兵第十师 1953 年 1 月成立,由农业建设第 3 师(前身为警备第五旅、步兵第 101 师兼烟台警备司令部)改编1953 年 11 月 21 日从朝鲜回国1953 年 1 月,以农建第三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辖第 28、第 29、第 30团1953 年 9 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十师,辖第 28、第 29、第 30团1954 年 6 月铁道兵整编,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46 团—第 50 团。
1984 年 1 月,铁道兵第十师改为铁道部第 20 工程局中铁二十局集团)铁道兵第十一师 1952 年 2 月组建,由农业建设第 5 师改编1954 年 6 月 24 日从朝鲜回国后与铁道兵第 13 师合编1953 年 1 月,以农建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辖第 31、第 32、第 33 团1953 年 9 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十一师,辖第 31、第 32、第 33 团1954 年 6 月铁道兵整编,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51 团—第 55 团1981 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三师与第十一师合并为第十一师1984年 1 月改称铁道部第 16 工程局,1999 年 12 月改称中铁第16 工程局中铁十六局集团)铁道兵第十二师 1964 年 9 月,铁道兵扩编并组建第十二师,参加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建设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56团—第 60 团1975 年 12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铁道兵担负北京地铁施工的队伍及施工任务移交北京市领导,铁道兵第十二师改为基建工程兵北京城建集团)铁道兵第十三师 1973 年 5 月进驻北京密云,1979 年 7月撤出后与铁道兵第 11 师合编。
铁道兵第 14 师:1981 年3 月 5 日,与在赤峰沈阳部队一些工程兵、炮兵、装甲部队合编为 81580 部队1964 年 9 月,铁道兵扩编并组建第十三师,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61 团—第 65 团1981 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三师番号撤消中铁十六局集团)铁道兵第十四师 1965 年 7 月,组建铁道兵第十四师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66 团—第 70 团1981 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四师师部移交沈阳军区,部队合编到铁道兵第八师中铁十八局集团) 铁道兵第十五师 1969 年 3 月,组建铁道兵第十五师,参加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建设师辖 5 个团,分别为第 71 团—第 75 团1975 年 12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铁道兵担负北京地铁施工的队伍及施工任务移交北京市领导,铁道兵第十五师改为基建工程兵北京城建集团)铁道兵独立舟桥团 1964 年 8 月组建,1977 年 5 月改称铁道兵舟桥团1984 年 1 月并入铁道部,改称铁道部工程指挥部舟桥工程处1987 年 9 月改称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战备舟桥处1990 年 10 月更名为铁道战备舟桥处,隶属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现由济南铁路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