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选择性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

s****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65KB
约4页
文档ID:595600940
选择性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_第1页
1/4

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区域1、 区域: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目的划定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范围、形状和边界;有些明确(行政区和流域),有些模糊(语言文化等);区域内部相对性质一致划分类型: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2、 区域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较高层级区域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区域包含较小尺度区域不同尺度区域相互促进同一尺度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差异,具有不同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大国自然资源丰富,小国国防开支小)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1、 区域特征: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一致性、差异性 我国经济带: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带2、 区域要素:自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人文(人口、文化、经济)区域要素可通过景观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或间接(制度、习俗、社会组织)反映3、 区域整体性表现①区域内各要素相互影响,有些直接影响,有些间接影响②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区域具有整体性,影响区域发展4、 区域差异普遍存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差异)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区域差异促使区域关联5、 因地制宜和区域发展(自身地理条件、区域关联发展变化)6、 分析区域特点的一般方法:区域定位、获取图文信息、归纳区域主要特点例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p10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1、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都位于河流附近的平原)2、 自然环境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孟加拉国和日本)①孟加拉国经济落后?人口多增长快;人口素质低;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②日本经济发达?发展现代化农业;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本国区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 人类为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都江堰)①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原因:年降水量多且年际变化大;位于山地和平原过渡带;旱涝灾害多;调节径流量②都江堰工程的影响:顺应自然规律;地势西高东低,岷江水自流入成都平原;防洪抗旱;提供用水;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都江堰的古今功能:古代——水利功能;今——水利功能、旅游观赏功能4、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沙特阿拉伯的石油)5、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澳大利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骑在羊背上的国家)6、 德国鲁尔区①区位优势:煤炭、矿产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②鲁尔区衰落?生产成本增高;钢铁过剩,竞争激烈;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用地紧张,污染严重③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发给第三产业;优化环境7、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种类多,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1、 生态脆弱区: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难以恢复(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沙漠和森林边缘)2、 土地退化:自然人为影响,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盐碱化、肥力下降)3、 石漠化成因:多陡坡;岩石抗风化能力强,成土慢;失去森林保护遇到暴雨,发生水土流失危害:限制当地经济发展;加剧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4、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区和牧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过渡地带(农进牧退、牧进农退)5、 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自然(根本)-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冬春);人为(主要)-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除此之外:开矿、樵采、道路建设也会造成土地退化。

6、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②构筑防护体系③以地养地自然恢复④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1、 资源型城市: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且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比重大,综合效益和关联度高)的城市2、 资源枯竭型城市:自然资源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该种资源需求量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3、 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兴起期、繁荣期、新生期和衰退期4、 因地制宜转型发展:①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②开发新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5、 焦作市因煤而兴?①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②修建铁路,交通便利③完整的工业体系6、 焦作市因煤而衰?①无煤可采,产业结构单一②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③严重环境问题造成生态破坏7、 焦作市的转型?①推动工业多元发展②大力发展旅游业③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1、聚落:居住地及生活环境的总称(乡村、城镇) 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服务 区域: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2、城市功能: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共同、特殊(外贸、交通、旅游)、综合(首都、省会)、主导功能3、城市的辐射功能:城市各项功能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影响因素是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和城市功能衡量标准是城市腹地范围(毗邻区)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4、城市发展和腹地特征密切相关(农业维度-轻工业,矿产资源维度-重工业,产业基础维度-工业中心,交通维度-交通)5、城市体系:在一定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特点: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越高6、纽约: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哈得孙河河口 成为殖民者优先考虑建设殖民城市的地区?①地势平坦②淡水丰富③航运条件好④泥沙淤积小 伊利运河修建的好处?①节约时间和运费②交通便利 伊利运河修建的意义?①纽约港-降低运输成本,拓宽经济腹地②内陆及五大湖区-增加农产品出口,促进沿海人口向内陆迁移7、纽约的辐射功能:(波士华城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核心城市是纽约)①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周边形成60多个卫星城②对城市带的影响:纽约与其他地区通过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紧密联系③对美国的影响: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网和发达的信息网④对世界的影响:发挥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种功能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1、地区产业结构: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分工深化关系:产业结构体现经济发展水平2、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第一产业到第二三产业;国民重心-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工业内部-轻工业到重工业,原材料为主到加工组装为主,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3、产业结构升级原因:①政策(如深圳)②技术创新(根本原因)4、上海产业结构变化(政策影响):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②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5、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①棉纺手工业中心?接近原料产地、有丰富的劳动力、市场广阔、交通便利②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政策、原有的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优势③高新技术和金融服务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政策优惠、良好的工业基础、科研实力第四章 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1、水系: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流域:分水岭(高大山脉)包围的河流或水系集水区2、功能: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特点:功能多样性、开放共享性)3、协作开发:流域独立性和整体性、水资源利用的开放共享性和关联性、流域整体性强关联度高4、流域管理措施: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

上游-法律,下游-经济,全流域-管理)河长制就是其中一种流域管理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5、河流航运价值大小:自然-地势平坦、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冰期短、河道宽且平直/人文-人口多、经济发达6、黄河调沙减淤?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7、水土流失的原因?土质疏松、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危害:泥沙淤积、侵蚀、生态恶化8、地上河成因:两岸加高大堤,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危害:河口决堤泛滥成灾,河水断流9、水土保持措施: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耕作措施(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工程措施(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10、调水调沙?汛期到来之前上下游水库联动调度,调动上中游水库向下游放水,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黄河下游沿线冲刷将淤积泥沙送入大海11、黄河人水矛盾?径流量少;人口城乡密集,耕地数量多;随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加,黄河流域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多,上下游缺少调控用水措施 解决措施:管理-统一建立调配机制;技术-节水治理循环;工程-节水治污、循环经济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1、原因:解决国内资源及产品生产消费空间不匹配 。

核心:供需关系途径:市场机制、行政指令、统筹规划 基本前提:互补性和可达性 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策 意义:①资源空间位移满足需要②优化配置共同发展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⑤优化环境兼顾效益2、西气东输概况:气源-新疆、中亚;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方式-管道(昼夜不停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性高,管理方便)3、影响西气东输线路走向?地形地质条件、河流、市场、气源工程:天然气开发、输气管道、用户管网建设)4、西气东输区位条件:有利-资源优势、技术保障、市场广阔;不利-管线长、地形河流障碍、环境脆弱5、西气东输四条线路:一线-轮南到上海;二三线-霍尔果斯口岸到广州福州;四线-新疆伊宁到宁夏中卫6、西气东输原因?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战略重点之一7、西气东输原因:对西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东部-缓解资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三节 产业转移1、目的:降低成本、获得更多收益利润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通常由相对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

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因素:劳动力、市场、政策2、产业转移类型: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工业3、产业转移规律: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一般转向劳动力数量多,工资低的地方;一般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再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4、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分工合作、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第四节 国际合作1、经济全球化: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驱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原因:生产活动日益全球化、国家贸易迅速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快于贸易增速、跨国公司的崛起2、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新的劳动地域分工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3、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国际合作: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新空间、提供国家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