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带参考答案与解析1、名句名篇默写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既点明了春末夏初的时令,又渲染了离恨伤感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山岛竦峙 枯藤老树昏鸦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酝酿、竦峙、藤、鸦、道”等字词容易写错2、选择题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烘托 爱暮 麻木不仁 小心翼翼 B.叛逆 凄冷 惊慌失措 洗耳恭听 C.消逝 祷告 眉开眼笑 沉墨寡言 D.窠巢 灼热 畏罪浅逃 花枝招展 【答案】 B 【解析】 A. 爱暮——爱慕; C. 沉墨寡言——沉默寡言; D. 畏罪浅逃——畏罪潜逃。
故选B3、选择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你的数学基础好,参加数学竞赛,我喜欢物理,参加物理竞赛,咱们各得其所 B. 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 小张今天下午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赛门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 每当我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就会坐在我身旁,说我少看点电视,多看看书,絮絮叨叨个没完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含义的理解A项,各得其所:是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使用恰当B项,“变化无常”意思是“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难以捉摸”不符合语境;C项,喜出望外:1.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2.意外,感觉特别的兴奋,不在原来的意料之中使用恰当;D项,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使用恰当4、语言表达在下列句子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_______)” (2)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______)生命 (3)“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______)”她忽然不说了 (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______)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答案】 (1)? (2)—— (3)…… (4); 【解析】 (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是主语后置的问句,句尾用问号 (2)“生命”是对“一样东西”的解释说明,所以中间用破折号 (3)写母亲的话没有说完,欲言又止,故用省略号 (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和“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是并列的两个分句,中间用分号5、名著阅读名著阅读⑴以下文字是对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 宁愿生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 ,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 》里 ⑵《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⑴迎神赛会 《五猖会》 ⑵示例:《父亲的病》中,衍太太让我在父亲临终之际大声呼唤父亲,表现出她的迷信与愚昧或:《琐记》:衍太太怂恿我们在冬天吃冰,打旋子以及怂恿“我” 私拿母亲的钱并散播流言,表现出她的虚伪、阴险或:狡诈、心术不正) 【解析】 考查学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理解。
1)题中,从“生重病”“扮犯人“等词语中可看出所选篇目为《五猖会》那么“盛事”就是迎神赛会2)题中衍太太的形象主要表现在表里不一、用心阴险、狡猾奸诈等结合其体事例分析即可如,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6、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__________ (2)传不习乎 传:__________ (3)三十而立 立:__________ (4)可以为师矣 为: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第三则中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的同学认为:十五岁才开始立志要学习,太晚了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1】 (1)为:替 (2)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4)为:做 【2】(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 【3】“志于学”不是开始学习,而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由此而确定了学习的目标(方向)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要结合句意具体分析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小有所成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愠,恼怒;亦,也 (2)堪,能忍受;其,他的 【3】本题考查理解句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学理解为“十五岁才开始立志要学习”是错误的,孔子的原意是十五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由此而确定了学习的目标(方向)并不是指十五岁开始学习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7、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仔细体会第⑥段的划线句,回答下面问题 (1)“牛毛”“花针”“细丝”分别写出春雨怎样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使用“斜织”一词? 【3】选文所写的景物中,春风是最难描写的,作者采用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的写法,把它写得形象可感。
阅读下边的散文诗,举例说明这首诗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春天的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下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层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犁铧的镜面滑过去了 啊,那里面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答案】 【1】C 【2】(1)“牛毛”形容雨丝紧密,“花针”形容雨丝闪光,“细丝”形容雨丝的细长2)因为上文已写春风,一个“斜”字,不说 春风,可是含蓄着春风了织”字与细丝的比喻又相照应 【3】对风筝和泥土的描写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对春天的哨音的描写和对蜜蜂、百灵鸟、牛的叫声的想象是从听觉角度写的从而勾画出一幅春的立体画,把春天写得形象可感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由“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