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中卫五小 黄桂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三、教学准备:课件:奥运会“和”的视频、《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在聊天中,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璧”、“荆”生字二、学习新课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3、你知道廉颇为何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6、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7、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板书:嘴?)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生自由读文,找出:课件④出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1)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2)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8)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A、指名读后自由读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
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3、结合《史记》的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教师读《史记》原文):课件⑨出示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板书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8、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三、课堂小结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 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 (机智勇敢 顾全大局) 《将相和》说课稿 中卫五小 黄桂英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将相和》,《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全文由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根据以上这些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2、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直气壮、同心协力”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交融、交织的整体,因为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本课我采用让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种方法的确,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的诞生,往往能成为一堂语文课最亮丽的“课眼”,它是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方向和目标。
所以“你认为他们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产生,将是学生探究课文的主要方向二、在角色体验中感受言语的艺术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角色体验的言语场景,我让学生在读、议、辩、演等方法,在鲜活生动的话语情境中学习表达技巧,领悟表达智慧三、教学准备: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对历史不了解,所以课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收集有关资料三、说教学程序:本课我分两课时学习第一课时:了解背景知识,理解文章内容,知道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深入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