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设计英文字体分析以及发展历史一、字体设计的两大分类、衬线与非衬线西方国家字母体系分为两类:serif以及sans serifserif是有衬线字体,意思是在字的笔画开始、结束的地方有额外的装饰,而且笔画的粗细会有所不同相反的,sans serif就没有这些额外的装饰,而且笔画的粗细差不多serif字体容易识别,它强调了每个字母笔画的开始和结束,因此易读性比较高,sans serif则比较醒目在走文阅读的情况下,适合适用serif字体进行排版,易于换行阅读的识别性,避免发生行间的阅读错误sans serif强调每一个字母,serif更强调于一个单词中文字体中的宋体就是一种最标准的serif字体,衬线的特征非常明显字形结构也和手写的楷书一致因此宋体一直被做为最适合的正文字体之一不过由于强调横竖笔画的对比,在远处观看的时候横线就被弱化,导致识别性的下降对于中文来说,宋体属于serif字体,而黑体、幼圆、雅黑则属于sans serif字体英文衬线字体的分类以及形态发展(1)旧体旧体可以上溯到1465年,它的特征是:强调对角方向——一个字母最细的部分不是在顶部或底部,而是在斜对角的部分;粗细线条之间微妙的区别——笔画粗细的对比不强烈;出众的可读性。
旧体是最接近手工铅字起源的字体旧衬线体在制作的时候有严整的斜度规定,加上弧度衬线体现细节,增强了它的阅读性可是这个做法和研究阅读的心理学家所提倡的“平行字母宽度”认知模型是相矛盾的旧体可以再分为Venetian 和 Aldine 或 Garalde旧体字体的样本有 Trajan, Jenson (Venetian), Garamond, Bembo, Goudy Old Style, 和Palatino (all Aldine or Garalde)2)过渡体过渡体(或称 "巴洛克体") 衬线体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中叶,这类字体中包括最著名的Times New Roman (1932年) a和Baskerville体(1757年)由于在风格上处于现代体和旧体之间,故名“过渡体”和旧体比较,粗细线条的反差得以强调,但是没有现代体那么夸张3)粗衬线体粗衬线 (也称 "埃及体") 中笔画粗细差距较小,而衬线相当粗大,几乎和竖画一样粗,而且通常弧度很小这种字体外观粗大方正,各个字母通常是固定的水平宽度,字体表现和打字机一样这类字体通常被说成是单纯在无衬线字体加上大衬线,因为字母本身的形状和无衬线体很类似,笔画的粗细几乎没有差别。
在粗衬线体中有一个小类叫Clarendon体,结构更类似于衬线体,但是有独具特色的弧线粗衬线出现在1800年左右具体包括Clarendon体、Rockwell体和Courier体等等4)现代现代衬线体出现在18世纪末,强调了粗细笔画之间的强烈对比,加重了竖画,而把衬线作得细长大部分现代衬线体的可读性不及过渡体和旧体衬线体常见字体包括Bodoni体, Century Schoolbook体和 Computer Modern体英文非衬线字体的分类以及形态发展(1)Grotesque: Grotesque--早期的无衬线字体设计,如Grotesque或 Royal Gothic体2)Neo-groteque(Transitional or Realist): 新grotesque或称为过渡体--目前所谓的标准无衬线字体,如Helvetica(瑞士体), Arial和Univers体等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无衬线体笔画笔直,字体宽度比变化没有比人文主义无衬线体那么明显由于其平白的外观,过渡无衬线体常被称为“无名的无衬线”体3) Humanist: 古典體或稱為人文主義體--(Johnston、Frutiger、Gill Sans、Lucida、Myriad、Optima、Segoe UI、Tahoma、Trebuchet MS、Verdana)。
这些字体是无衬线字体中最具书法特色的,有更强烈的笔画粗细变化和可读性Geometric: 幾何體--(Avant Garde、Century Gothic、Futura、Gotham)顾名思义,几何无衬线体是基于几何形状的,透過鮮明的直線和圓弧的對比來表達幾何圖形美感的一種無襯線字體从大写字母的"O"的几何特征和小写字母"a"的简单构型就可以看出,几何体拥有最现代的外观和感触 其他常用的无衬线字体还包括Akzidenz Grotesk、Franklin Gothic、Lucida Sans海维提卡/传奇字体 HelveticaHelvetic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西文字体,是瑞士图形设计师马克斯・米耶丁格(Max Miedinger)于1957年设计的Helvetica是苹果电脑的默认字体,微软常用的Arial字体也来自于它2007年是helvetica诞生50年,作为在平面设计和商业上非常普及和成功的一款字体,英国导演Gary Hustwit专门为她拍摄了一部纪录片《Helvetica》,在设计界还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旋风 Helvetica出自瑞士字体设计师Eduard Hoffmannh和Max Miedinger之手,体现了瑞士设计的理性主义精神,同时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典范。
《Helvetica》这部纪录片采访了老中青三代字体设计家,50、60年代进入设计界的老人深受现代主义影响,认为字体并不传达咨询,而要让人简单清晰的读懂文字;中年一代深受反主流文化的革命和后现代主义影响,认为设计应当是个人主义的,其极端就是难以辨认的垃圾风格的字体;青年一代设计师介于两者之间,他们更喜欢使用Helvetica,但不是没有选择的滥用 在5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由于其风格简洁、朴素,并运用数量化的设计方法(典型的如画网格),Helvetica得以应用到商业设计中,成为大公司、政府等机构的御用字体,被7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设计师们认为象征“权力”并且非常无聊新一代的设计师,197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虽然同样强调个性,但是他们同时不拒斥商业和机构,他们选择Helvetica放到合适的地方Helvetica诞生50年来,设计界对它的态度正好反映出50年来时代的变迁,从绝对的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到反理性、后现代主义,再到1980年代后的回归 其实,这些年来出现的很多成功设计都暗合这一趋势,无论是MUJI,还是IKEA,他们都是简洁、实用,表面看不带有任何倾向性,但是经过适当的安排和组合,就能变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可见,经过了1950年代的理性主义和1970年代的叛逆之后,今天的设计已经尝试了所有的极端,而开始在这些尝试的基础上寻找第三条融合的道路。
这种融合之路,可以概括为在精确的理性工具的辅助下,借助简单、实用的组件,组装自己的个性化生活设计也因此开始变得无处不在如果MUJI和IKEA让你觉得那属于1980或者1990年代,那么今天的MySpace和Facebook上的个性化空间提供了你添加各种精致模块的功能,其实更能说明这个趋势加拉蒙体| Garamond是一类西文衬线字体的总称,也是旧衬线体的代表字体这个名字源于法国的一位铅字铸造师克劳德· 加拉蒙德(Claude Garamond, 1480年-1561年)后来大部分被命名为Garamond的字体都是出自于另一位铅字铸造师——让·加农 (Jean Jannon)Garamond和现在字体的直接关系可以从Sabon, Granjon,和Adobe Garamond的衬线字中看出来Garamond在16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最初是从希腊字母字体中借鉴,为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制作拉丁字母字体后来法国的法院使用Garamond的衬线版来印刷,从此传向法国各地和整个西欧Garamond应该是从Aldus Manutius的印刷所里参照了Venetian旧体 Garamond的小写字母参照了弗朗索瓦一世的书记员Angelo Vergecio的手写体。
由于Garamond并没有制作斜体,因此斜体和大部分现代字体是基于加拉蒙德的助手罗伯特·格兰迪昂(Robert Grandjon)的斜体版本制作的Garamond的字型有着流动性和一致性,其最富特征的是小写字母a的小钩和字母e的小孔高字母和顶端衬线有长斜面Garamond的现代电子版本包括 Adobe Garamond, Monotype Garamond, Simoncini Garamond,和 Stempel Garamond格兰迪昂字体(Grandjon)和Sabon(设计者是Jan Tschichold)一般也被归为Garamond类托尼·斯坦(1917年-1988年)在1977年设计了一种称为 ITC Garamond的字体 ITC Garamond的设计与其他电子版本不同的是,它与International Typeface Corporation (ITC)公司合作,在遵循Garamond原有的设计规则下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度,增加了x字高,并制作了从light到ultra blod的各种字版本Frutiger是一款西文无衬线字体,由瑞士设计师Adrian Frutiger设计。
在1968年新建法国戴高乐机场时,Adrian Frutiger决定不沿用原来的Univers字体,而是新制作一个字体作为导向系统标准字这个新字体最初命名为Roissy,于1975年完成,并在当年在机场使用特征设计师Frutiger的目标是制作一个新的无衬线字体,保留Univers的整洁美观的特点,并加入Gill Sans字体有机元素,因此形成了Frutiger清晰可读性 这个字体特点非常适合戴高乐机场现代的外观和从不同角度、大小、距离的可读性长字母的上升下延部分非常突出,而且间隔较宽,因此很容易与其他字母区分应用Frutiger字体家族于1976年首次由Stempel字体公司连同Linotype公司发布Frutiger的简单易读、且不失温暖、休闲的特征使其广受广告印刷行业的欢迎大量的企业采用它做为标准字,英国国家健康服务中心、瑞士的道路标志都采用这个字体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挪威奥斯陆的公共交通系统也开始使用它东日本旅客铁道也使用这个字体作为站台编号的字体目前它仍是 Linotype公司销量最好的字体之一Frutiger字体家族在1997年更新新版本称为Frutiger Next,改变了一些数字字符的细节,并加入真正的斜体,而不是像老版本一样沿用oblique roman的斜体。
由于其成功的设计,Frutiger也成为众多模仿的对象Adobe公司的米利亚德体,还有微软公司的Segoe UI是最著名的两款模仿字体Giambattista Bodoni (1740-1813)被称为出版印刷之王,他是一位多产的字体设计师,一个伟大的雕刻师,一位广为被他的时代所承认的印刷匠在45年的职业生涯期间,他著书和进行字样设计,同时还担任着意大利帕尔马公爵的出版社的发行印刷指导 他设计的字体被誉为现代(modern)主义风格最完美的体现现代字体代表了十八世纪晚期十九早期的字体设计发展一种总结,其他类似的如法国的Didot(1689-1853)字系和德国的J. E. Walbaum (1768-1839)都反映了“现代风格”的不同面貌尽管19世纪的一些批评家对这些字体不屑一顾,然而今天的Bodoni字体和当年他们诞生的时候相差无几Bodoni字体给人以浪漫而优雅的感觉,用在标题和广告上更能增色不少1790年诞生的Bodoni字体经历了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