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上册,苏 教 版 义 务 教 育 教 科 书,增设,整合,提前,后移:“24时记时法” “观察物体” “可能性”,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依赖情境,引出问题,借助学具,理解算理,算法表达,沟通算法,形成认知,纵 向,两位数×一位数,三位数×一位数,横 向,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P.1,1.关于算法表达,具体算法表达,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P.1,,P.11,,变 化,1.关于算法表达,具体算法表达,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般计算法则,P.14,,变 化,2.关于估算,目标: 在现实背景中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三要素: 一是在现实背景中; 二是要突出单位的选择; 三是要强调对上、下界的把握变 化,P.2,3.将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变 化,1.关于竖式,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P.11,,2.“倍”的理解,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P.4,P.7,3.规律探索,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经历规律探索过程,P.21,3.规律探索,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1)出示第一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猜想? (预设猜想:结果可能也会有规律。
算式中这样的规律会不会导致结果中也有规律呢?怎样才能知道?学生计算 观察结果,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结果中同样存在规律,果真与猜想的一样 仔细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结果出现了这样的规律? 独立思考后小组商量 (预设一:乘法中各位算的依次是9的乘法,加的零头正好能凑满一个十预设二:1个9再加1就凑满1个10,得10;2个99再加2,每个99各分到1,就凑满2个100,得200,3个999再加3,每个999各分到1,就凑满3个1000,得3000.) 拓展:你能再写一个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并直接写出它的得数吗? 呈现资源(打乱顺序):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第二、三组: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这两组算式吗? 汇报 第二组:为什么结果的个位总是1? 结果中1的个数为什么会增加?1的个数与什么有关? 第三组:为什么每一位都是8? (3)归纳:看来结果中的规律都与算式中的每一部分都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让我们发现完整的规律,寻找到产生规律的原因P.27,P3第7题,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给足时间,学习思辨,P.3,P8第2、3题,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分析关系,促进理解,避免定势,P.8,P12第5题,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早作落实,P.12,题组练习,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侧重于“同”,重点在“异”,整体呈现,P.2,P.15,P.26,P.26,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1.丰富操作活动,操作对象的变化,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变 化,操作活动的增删,P.29,P.31,2.实际问题的变化,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变 化,P.34,建立重量单位的概念有困难,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重视感受的表达和转化,重视体验作业,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小明今年上三年级,下面的选项( )可能是他的体重。
A.1千克 B.4千克 C.40千克 D.400千克,P29第2题,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1)根据信息提示说出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 (2)1000千克有多重呢?你能打个比方吗? (3)如果以你的体重为标准,大概可以容纳多少人?如果以老师的体重为标准呢? (4)现在你理解的1000千克是怎样的?(相当于……),P.29,P30第3、4题,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增加体验作业,P.30,P33第6题,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提出问题→策划解决步骤→实践操作→汇报操作结果,P.33,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将原有的直观体验归纳、概括和表达,掌握研究的方法,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1.重新设计引入周长概念的问题情境,初步认识“物体某个面周长”的含义;,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变 化,类推出“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既是对周长概念的初步应用,又蕴含了周长计算的一种常用策略P.39,2.改进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变 化,P.41,3.增加一则“动手做”,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变 化,P.45,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1.研究角度不明确,识别,无序→有向,2.推理的严密性不够,放慢节奏,反思操作方法,3.关系理解有困难,扩大研究背景,引入集合圈,4.面积与周长的混淆,落实实践活动,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5.易进入机械操练的误区,P.41,利用图形特征计算周长,P38,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扣住目标,设计追问,,,,追问:为了确保什么才这样折?,改成要量四条边。
追问:有些同学的测量速度特别快,说说你们的诀窍吧?,追问:说说你的画法吧?为什么要这样做?,P.38,P46“周长是多少”,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P.46,P46“周长是多少”,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体现研究活动的完整性,P.47,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2.用四根小棒首尾相接正好拼得一个长方形,其中三根的长度分别是5厘米、8厘米、5厘米,第四根小棒的长度是( )厘米 A.5 B.8 C.13 D.18,1.下面四个信封中分别装有一个硬纸板,并且硬纸板都已露出了一部分,从( )号信封中抽出的硬纸板的形状可能是正方形3.(1)四年级1班有16名同学参加队列表演,请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为他们设计一个长方形形状的队列(用一个点表示1个人) (2)如果这16名同学排成4行,每行4人,最外圈同学穿黄色运动服,其余同学穿红色运动服,那么需准备多少套黄色运动服?,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1.小明与小华两人相约分别从学校、新华书店到图书馆,同时出发,谁先到达,谁就获胜你认为公平吗?,2.(1)从图书馆到体育场,有几种不同路线? (2)两人再次相约,同时从图书馆沿不同的路线到体育场,谁先到达,谁就获胜。
你认为公平吗?,3.(隐去上图中的数据)现在两人同时从图书馆沿不同的路线到体育场,谁先到达,谁就获胜你还认为公平吗?,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1.小朋友们,小蚂蚁在吃巧克力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你愿意帮帮它吗?这块巧克力的每一小块都是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这块巧克力的周长是多少?,2.如果小蚂蚁吃去一小块后,它的周长是多少呢?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3.小蚂蚁吃去的一小块,有没有不同位置的?,4.小蚂蚁吃去的一块分别在什么位置上?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再指一指剩下部分的周长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除一次 → 除两次 计算结构的变化,首位能整除,1.内部语言转化成显性过程、操作过程转化成数学表达的能力不强;,2.用竖式表达计算过程的需求不大,无法体会“分段书写”和“从高位除起”的合理性;,3.对竖式计算过程每一步的含义不理解, 第二次商的定位 错误首位不能整除,商中有0,对竖式的简写形式不能做到意义理解2.能口算,但不会竖式表达;,1.不会处理余数;,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明确估算的作用,发挥估算对笔算的支持作用,为笔算指引方向。
余数处理的错误率较高,P.58,P.66,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用36朵花扎花束,每3朵扎成一束,可以扎多少束?用箭头所指的部分 表示的是( ) A.已经用去了3朵; B.已经用去了6朵; C.已经用去了30朵; D.已经用去了36朵题组练习,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巩固基本算法,掌握程序,体会无余和有余的联系,利用运算意义和关系,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十位有余的处理方法目标拓展P.51,P.53,P.57,P.69,规律探索,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设身情境,调用经验,感知规律借助情境,表达规律体会规律的前提条件和相对稳定性P.57,P.59,P.68,规律探索,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P.70,知识层面:初次体会规律的存在,思考:为什么得数会相等?,P.70,能力层面:激发问题探索意识,思考:为什么得数都没有余数?,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递进点:方法的扩充,P.59,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1.以数量关系较简单、趣味性较强的实际问题为载体。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变 化,P.71,2.合理使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辅助思考,提高灵活性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变 化,P.74,3.呈现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感受策略应用的过程和特点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变 化,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1.对条件的具体化理解有困难,提问:有哪个条件需要再解释解释?,2.表达的条理性不够强,提供表达机会,合作中完善,日常:概括性表达和具体化呈现,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两架天平分别提供了哪些信息?怎样看出的?(关注识图能力),你能完整、有条理地说一说吗?(关注有序表达),根据这些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掌握数量关系),P.72,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重点在于如何思考,了解理解题意的辅助方法,P.73,1.改变编排形式专题活动:间隔排列,变 化,2.突出回顾与反思3.降低应用要求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1.整合两个单元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 化,2.降低要求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1.陷入机械操作的误区。
教材本身的变化,退,进,P.82,P.81,2.对“完全重合”的理解和应用有困难实践出真知,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提问: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根据学生举例顺势出示转盘 提问:你能把指针从指向A旋转到指向B吗?指名演示 提问:你能把指针继续旋转到指向C或D吗?指名演示 将指针渐变为一片树叶,同样请学生操作演示 将指针渐变为风车的一片叶子…… 归纳:这样的运动方式都叫做旋转增加变式,体会特征P.81,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创设情境,比较区分P.82,提问:秋天,树叶飘零,起风时,它会打个卷,无风时,静静落下,这是同一片叶子飘落时记录的身影,哪些身影可以通过平移与原图重合? 追问:你是怎样寻找到的? 拓展:其它几幅呢?你又是怎样区分的? 归纳:你认识的平移与旋转有什么不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典型习题和练习组织,体会不同的旋转运动,学科整合,P.82,P.85,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注重结合生活实例和具体操作,理解分数含义,1.自主迁移几分之一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变 化,P.87,2.强调分数的含义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变 化,P.93,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学习困难和常见错误,1.分数的理解是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分数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辨析比较材料、提炼抽取本质、归纳概括命名的活动过程分数概念的丰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