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短文两篇教师寄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 .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 情感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 比喻论证 . 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 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 . 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 封为勋爵 .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 嗣后居家著述.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1912-1966 ),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 杂文家 . 历史学家 . 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 主要著作有 : 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杂文集燕山夜话. 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 邓拓诗选等 . 一. 自主学习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 填空. (1)培根, _国哲学家 ._家,著有 _._等. (2) 马南邨,原名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 一文选自杂文集 _. 3. 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 _ 二. 合作学习:谈读书4. 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5. 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 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不求甚解6. 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7.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8. 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精读精练】9.“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10. 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11. 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 学说的发现者 . 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 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 追根求源 终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 却敏锐地注意到: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 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 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 . 在 60 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 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 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 . 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 妻子. 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 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 梦的长短 . 洗澡水的漩涡 . 蚯蚓的分布 . 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2. 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13. 下面是对文章第至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A(并列结构)B(层进结构)C(分总结构)D(总分总结构)14. 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A举例论证 B 道理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15. 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_ (2)_ (3)_ 16. 第自然段中加“”的词句的意思是:_ 【拓展提升】1. 课上交流名人读书的故事,老师补充交流: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 .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 酷爱读书 . 他在读中学时, 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 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 便立刻下床, 伏案夜读 . 天天如此, 从未间断 .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 抓住了全书的要点, 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 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2. 交流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好(h o)读书时不好 (h o)读书,好 (h o)读书时不好( h 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 余秋雨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金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