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中医治未病中心运行指南(县级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9.22KB
约8页
文档ID:213525095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中医治未病中心运行指南(县级紧密型医联体建设)_第1页
1/8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中医治未病中心运行指南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 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9) 18号)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 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指南的通知》(粤卫办〔2020) 2号) 文件精神,为做好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内中 医治未病服务,特制定本运行指南一、工作目标在医共体内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建设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 完善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治未病服务功能,丰富中医治未 病服务内涵,推动完善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对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二、工作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为中医药治未病 服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加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供 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 治未病的多层次需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二要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推进治未病工作,促进中医医疗、 预防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和文化全面发展协调发改、医保 等相关主管部门,为治未病工作提供政策支撑三要坚持弘扬特色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坚持以个体人健 康状态为中心,规范开展治未病服务,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全面反映个性化、系统、全程服务。

四要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治未病工作总体要求,从各地区、各单位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整合资源,积极探索符 合治未病服务模式五要坚持促进发展以治未病工作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 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体现治未病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推动力三、工作要求本《指南》所指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是针对具体的健康状态, 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指导,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痒后防复为 主线,以中医药特色疗法技术和生活方式为主要措施的预防保健 服务,原则上按照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包括:建立健康档案、 辨识、综合评估、咨询指导、干预、随访、宣教等模块发展县 域中医治未病服务,每个县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 组织管理1. 成立县域中医治未病中心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县域中 医治未病中心,承担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 学科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2. 成立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专家组探索开展符合本县 域实际的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服务方法,制定技术标准、服务 规范和工作制度,指导各级医疗机构执行,并对其技术服务水平 进行监测和评价;传播中医药健康知识,编写、制作中医健康教 育资料;研究制订县域中医治未病工作指导手册,为规范县域治 未病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二) 构建服务网络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要依托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 机构,按县域需求进行规划县级中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 专科医院应设立治未病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 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立治未病服务点依托治未病科和治未 病服务点构建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妇幼保健院和 承担慢病管理机构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 的治未病服务机构作为治未病服务的重要补充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信息监测网 络和系统协作平台,应用中医体质、中医证候以及慢性病监测等 软件,建立体质分析数据库及体检资料数据库,实行中医治未病 服务信息化管理三) 建设服务平台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加强治未病科和服务提供平台的规范化建设1 .服务区域县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 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 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 服务对象隐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机构在满足服务 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相关服务区域可以设在同一区域,可以适当 减少人员配备。

2.设备配置县级中医医院及各医疗机构,根据《广东省中医“治未病" 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2015年版)配置有关设备主要 设备包括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 备、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健康干预设备常规的理化、影像等 辅助检查设备可与本单位资源共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机构应配备健康 状态信息管理设备、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系统,以及与所提供中医 健康干预服务相关的疗法如针灸、拔罐、刮痞、艾灸等所必须的 器具中医治未病评估设备分级配备表设备类型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区级中医院中医体质辨识VV A中医经络检测*电子扫描整合系统功能检测*※左虹膜全息检测红外热成像检测身体成分分析精神压力分析注:”:必须;*:可选或不选;※:至少配备1种:△:区域内技术支持3 .人员配备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主要包括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临床 和公卫医师、护师(士)、中药师、其他经过培训的卫生技术人 员和管理人员、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等1)县级中医医院: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治未病科的建设要求,形成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治未病 服务团队,配备满足治未病服务需要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

医 技人员和中药师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2)基层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要按照《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指南》(试用稿,国中医 药办医政发〔2013〕44号)要求和基本公卫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 工作的需要,配备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其中应当有一名主治医 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3)县级综合、专科医院:配备满足开展治未病服务需要 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其中应当有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四)主要服务内容与方法1 .服务对象:社会上有服务需求的人群重点人群包括妇女、 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2.服务流程:开展健康干预的效果评价工作2)基层卫生机构要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 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开展老年人体质辨识、健康指导和儿童中 医调养服务,使县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规 定比例有条件的机构开展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以及干预效果评估工作3)县级妇幼保健院探索构建县域妇女儿童中医药治未病 体系,逐步规范应用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和技术,将中医药融入 孕产妇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各个环节。

中医治未病服务分级实施表服务内容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区级中医院中医药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项目(5项)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V△高血压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 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 孕产妇中医药健康管理*九种体质人群的中医治未病服务*V A常见病前状态人群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注:V:提供全部服务项目;*:可选提供或不提供服务;※:至少提供1项服务:△:区域内技术支持服务方法有以下:(1) 参照《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 册》(2015版)等要求,积极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及干预服务2) 应突出中医药特色,通过中医四诊、经络诊断等,积 极应用针刺、灸法、推拿、火罐、穴位敷贴、足疗、药浴、熏蒸、 刮痞、药膳、音疗、光疗、电疗等中医治未病技术,并按照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医疗机构膏方推广应用管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14号)和《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 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 36号)要 求,加强对膏方、穴位贴敷等中医技术的规范使用和管理3) 积极向群众推广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四 时养生、经络It穴按摩保健和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及气功导 引等自我保健方法。

具体工作方法、服务内容和技术指引参阅《广东省中医“治 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2015版)五)中医治未病人才培养1.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县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全体 医务人员理解治未病理念的主要内涵,了解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 的意义;使从事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专业人员掌握中医治未病服务 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技能;使县域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 员提高中医药素养,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服务技能和水平;使 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从业人员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2. 培训内容治未病理念的主要内涵,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意义,中医治未病服务主要内容及其基本技能;中医治未病服 健康调养和健康管理、营养学、心理学等治未病相关知识与技能务建设规范、运行规范、服务规范、服务质量监测;健康检查、3. 培训要求县级中医医院应承担县内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基层卫生服 务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及其他从事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应 当每年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知识与技能在岗培训,能够熟练运用 中医治未病知识,达到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负责 中医治未病工作的管理人员应接受中医药政策和中医治未病服 务知识培训基层公共卫生医师和护士应当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 知识和技能培训。

六)中医健康文化传播与推广加强中医健康文化传播与推广,组建县域中医健康教育师资 队伍服务社群,构建形式多样的中医健康文化传播平台,提高群 众对中医健康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扩大治未病社会影响力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引导人 民群众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