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正法曲线拨道计算一、基本原则1. 为了保证曲线两端的直线在拨道后方向不变,既使曲线的转角不变,在整个曲线上的实量正矢之和应该与计划正矢总和相等 既: ① 实量正矢和 =计划正矢和②实量正矢 - 计划正矢 =正矢差,正矢差的总和应该等于 0,由此得到的拨道最后的一点正矢差累计也应该等于 02. 保证曲线两端的直线位置不变,即:使曲线或拨道控制点的头尾半拨量和拨量通过修正等于 0使正矢实量总和与计划正矢总和相等是调整以及安排计划正矢的唯一依据;使曲线的首尾拨道量等于 0 是计算拨道量时的基本要求 二、整正曲线时的两个基本要求 1. 拨量要小在整正计算的过程中,要考虑现场以及劳力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拨道量和拨道点数量,一般情况下两者成反比,既调整点数越少拨量越大,调整点数越多拨量越小在桥梁护轨、路堤、路堑、缺碴地段、信号墩台处所应事先调查好可以的拨道量和点号作为调整和计算的依据在困难条件下一般不得大于 40 毫米,电气化铁路不得大于 30 毫米,超过该标准的应根据《安规》要求设置防护和慢行计划2. 拨后的曲线要圆顺拨后的正矢应该符合《维规》中对缓和曲线正矢差、圆曲线连续差和最大最小差的要求,即拨后缓和曲线正矢要尽量的递增递减一致,圆曲矢尽量均匀一致。
一、点号差法 ----修正计划正矢计算拨量应首先计算正矢差,再计算差累计1、计算各测点的正矢差曲线上各测点的正矢差等于现场正矢减去计划正矢, df f f ,因此将各测点第三栏的值减去第四栏的值,把差值填入第五栏中即可2、计算正矢差累计某测点的正矢差累计等于到该测点为此的以前各测点正矢差的合计因此,可按表 1-1 中第五、六栏箭头所示,用“斜加平写”的方法累计曲线整正计算表(点号差法)表 1- 1现倒现计正正累半正修计修正 修差修半拨场累场划矢正划拨后测点矢矢拨正矢 正累正拨注正计正正修后正量正差差计量后差 后计后量矢矢矢正矢矢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1199243l10311003ZH=1.015219882l2l011-120l2122031967464245242463642419215663-7-2763-7-1918635186584840-2584O-1816846178l107105203105217l410571674121123-2-23123-2-1816123HY=7.01581553123126-3-51-1125-2-37l412591430125126-1-6-4126-1-4481261O1305126126O-6-10126O-4O012611117913312671-1612673-4-812612104612812623-1512625-l-212613918125126-12-12126-144812614793122126-4-2-10126-408161261567113l12653-12+11274481612716540124126-21-9126-221224126l7416114120-6-5-8120-6-41428120YH=16.825183021021011-4-13lOl1-31020101..1920083803-1-17803071480201175559-4-5-1859-4-471459216240382-3-23382-23638222219172-l-26+1181-112182333210-272lO002HZ= 22.82524∑2374519921992+30+l71992+29+281992-30-44-29-28第六栏最后一测点的正矢差累计必为零,否则说明计算有误。
3、计算半拨量某点的半拨量等于该点前所有测点正矢差累计的合计 (不包括该测点 )因此,可按表 1—1 中第七栏箭头所示,用“平加下写”的方法计算半拨量的符号为正时, 表示该测点应向外拨 (上挑 ),半拨量的符号为负时,表示该测点应向内拨 (下压 )n 1n 1为了不使曲线两端直线发生平移,应使 en 2d f 0 ,亦即必须使00最后一测点的半拨量为零而在表 1 一 1 第七栏中,最后第 23 测点的半拨量为- 27,这表示曲线终端直线要向内拨移 (下压 )227mm,显然,此方案是违背整正曲线的基本原理,必须重新修正计划正矢,以使最后一测点的半拨量为零,来满足曲线两端直线位置不变的要求4、使终点半拨量调整为零终点半拨量不为零且数值不大时,通常采用点号差法对计划正矢进行修正从半拨量的计算过程可知,如果在某测点上,将计划正矢减少 lmm,同时在其下边相距为 M 个点号的测点上,将计划正矢增加 lmm(计划正矢在上一测点减 lmm,在下一测点加 lmm,简称“上减下加” ),其结果,将使..下一测点以后的各测点的半拨量增加 1Mmm 反之,如果在相距为 M 个点号的一对测点上,对其计划正矢进行“上加下减”的修正,其结果将使下一测点以后各测点的半拨量减少 1Mmm 。
由于计划正矢的修正是在一对测点上进行的,修正值为 lmm,且符号相反,故不会影响曲线整正的原则,即 df 0 这一条件,仍能保证使曲线两端直线方向不变的要求以上调整半拨量的方法,是通过在一对相距为 M 个点号的测点上,各调整 lmm 的计划正矢,而使这对测点以后各测点的半拨量变化 1Mmm,由于 M 为这对测点的点号之差,故称此法为点号差法使用点号差法调整半拨量时需注意:(1)点号之差 M 值应尽可能地大2)如果一对测点的调整量不足以达到所需调整的值时,可以酌情使用几对测点3)选择测点时,应考虑该点计划正矢的修正历史,避免与曾经进行过计划正矢修正的点发生同号重复修正4)“先加后减”的各对测点,最好安排在负半拨量最大的点号之后,“先减后加”的各对测点,最好安排在正半拨量最大的点号之后,以避免使某些点的半拨量增大,对拨道不利5)曲线的始点和终点不要进行正矢修正,以保证曲线始、终点的半拨量为零6)在修正值的正值与负值之间,最好间隔二个测点以上,以保证曲线的圆顺在表 1—1 的实例中,曲线最后一点的半拨量为一 27,且负半拨量最大..值位于最后一点,因此,用点号差法,以两对测点采用“先减后加”格式进行正式修正。
将计划正矢修正值填入表 1—2 之第八栏第九至第十二栏的计算方法与第四至第七栏相同第十三栏为拨量,其值为第十二栏中各点半拨量值的 2 倍第十四栏的值是用曲线上各点拨道量和拨后正矢的关系,即f nf n enen 1 en 1 计算的其目的是为了检查计算是否有误,各测2点的拨后正矢应与各点修正后的计划正矢(在第九栏 )相吻合,否则应重新复核二、梯形数列法 ----修正正矢差累计在表 1—2 中,利用点号差法,通过修正计划正矢,重新计算正矢差和正矢差累计,以达到使正矢差累计的合计数为零的目的但是在点号差法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重复繁琐的计算,例如表 1—2 中第九、十、十一栏基本上是第四、五、六栏的重复计算我们看到点号差法是为了将正矢差累计的合计数调整为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直接从修正正矢差累计入手从表 1 一 2 的计算过程,可以找到直接修正正矢差累计的方法在表 1—2 第八栏中,计划正矢在第 2、第 8 测点各被修正一 1,第 15、第 22 测点各被修正 +1,则第 2,第 8 测点的正矢差 (在第九栏 )应各被修正 +1,第 15、第 22 测点的正矢差应各被修正一 1,而其他各测点的正矢差不受影响 (这可以从表 1 一 2 第五栏和第十栏的值相比较得到验证 )。
根据正矢差累计的“斜加平写”计算规律,可以得到直接修正正矢差累计的数列,如表 1—3 中的第四栏因此,我们可以省略表 2—12 中第七、八、九、十栏,而直接用表 1—3 第四栏中的差累计修正数列,对正..矢差累计进行修正进而计算拨量现将表 1—2 中的实例用正矢差累计的梯形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