鮸Miichthys miiuy别名:米鱼、鳘鱼分布于中国沿海及朝鲜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头中大,略侧扁,较尖突;吻短而钝尖,吻褶边缘游离成吻叶,吻上中央具一小孔,上行数孔不显著眼中大,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径略小于吻长;眼间隔等于或大于眼径,稍圆凸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长形,紧接眼前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约等长,口闭时上颌微突上颌骨后延,伸达眼之后缘下方唇较厚,口腔灰白色上颌外行牙较大,犬牙状,口闭时大部外露;内行牙细小,成牙带; 除吻部及鳃盖骨被小圆鳞,颊部及上下颌无鳞外,全身皆被栉鳞,各鳍基部具小圆鳞; 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较腹鳍起点稍后,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具一凹缺,具9-10鳍棘28-30鳍条,第一鳍棘短小,第三鳍棘最长,约为眼径1.7-2倍 体腔中大,腹膜灰黑色肠粗短,两次盘绕胃长囊状 体暗,灰褐带紫绿色,腹部灰白色背鳍鳍棘上椽黑色,鳍条部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胸鳍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余各鳍灰黑色 白鲳Ephippus orbis别名:燕仔鲳、鸡鲳、袋仔鲳、法地鲳、烟带鲳俗名:铜盘、鲳仔。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南岸、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中国,包括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属于暖水性鱼类体近圆形,侧扁而高;背缘隆起眶间隔宽口小,口裂水平;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具细尖刷毛状齿,成带状排列;锄骨与腭骨无齿鳃孔狭长;鳃耙细短;具拟鳃体被中大弱栉鳞,头背被细鳞;腹鳍具腋鳞,背、臀鳍基部具鞘鳞; 侧线弧形背鳍硬棘与软条具深缺刻,前方具一向前平棘,第3-5棘延长成丝状;腹鳍第一棘延长;尾鳍稍呈双凹形 体青褐色,腹部浅白色;体侧具6条黑褐色横带;鳞片缘具黑纹各鳍浅褐色其主要生活于近海岩石或珊瑚礁间本鱼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浅水区,属中下水层鱼类,游泳速度缓慢属肉食性,以小鱼或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别名:白蛤我国沿海常见的底栖经济贝类贝壳坚厚,略成四角形两壳极膨胀壳顶突出,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尖端向前弯贝壳具外皮,顶 部白色,幼小个体呈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1条很_窄的边缘生长线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贝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宽大,左壳具一个分叉的主齿,右壳具有2个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齿;两壳前、后侧齿发达均成片状,左壳单片,一有亮双片。
外韧带小,淡黄色;内韧带大,黄褐色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缘 鲍鱼Abalone别名:海耳、鳆鱼、镜面鱼、九孔螺、将军帽等全世界约有90种鲍,它们的足迹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我国渤海海湾产的叫皱纹盘鲍,个体较大;东南沿海产的叫杂色鲍,个体较小;西沙群岛产的半纹鲍、羊鲍,是著名的食用鲍鲍鱼的身体外边,包被着一个厚的石灰质的贝壳,它的贝壳是一个右旋的螺形贝壳,呈耳状,它的拉丁文学名按字义翻译可以叫做“海耳”,就是因为它的贝壳的形状像耳朵的缘故鲍鱼的单壁壳质地坚硬,壳形右旋,表面呈深绿褐色壳内侧紫、绿、白等色交相辉映,珠光宝气软体部分有一个宽大扁平的肉足,软体为扁椭圆形,黄白色,大者似茶碗,小的如铜钱鲍鱼就是靠着这粗大的足和平展的跖面吸附于岩石之上,爬行于礁棚和穴洞之中鲍鱼肉足的附着力相当惊人一个壳长15厘米的鲍鱼,其足的吸着力高达200公斤任凭狂风巨浪袭击,都不能把它掀起捕捉鲍鱼时,只能乘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铲铲下或将其掀翻,否则即使砸碎它的壳也 休想把它取下来。
鲍鱼是海洋中的单壳软体动物,只有半面外壳,壳坚厚,扁而宽,形状有些像人的耳朵,所以也叫它“海耳”螺旋部只留有痕迹,占全壳的极小部分壳的边缘有9个孔,海水从这里流进,排出,连鲍的呼吸、排泄和生育也得依靠它所以它又叫“9孔螺”壳表面粗糙,有黑褐色斑块,内面呈现青、绿、红、蓝等色交相辉映的珍珠光泽 大龙虾Palinuridae 别名:大龙虾 原产地:中、南美洲和墨西哥东北部地区中国分布现状:已扩展至安徽、上海、江苏、香港、台湾等地,形成数量庞大的自然种群大多数大龙虾全身是红色的,也有一些别的颜色的[1]它的体形较大呈圆筒状,是世界上最大的虾(目前最大的大龙虾长61厘米,重四斤)甲壳坚厚,头胸甲稍侧扁,前侧缘除海螯虾科外,不与口前板愈合,侧缘也不与胸部腹甲和胸肢基部愈合颈沟明显第1触角较短小,双鞭第2触角有较发达的鳞片3对颚足都具外肢步足全为单枝型,前3对螯状,其中第1对特别强大、坚厚,故又称螯虾末2对步足简单、爪状 鳃为丝状鳃 龙虾头部有触须3对,触须近头部粗大,尖端小而尖在头部外缘的一对触须特别粗长,一般比体长长1/3;在一对长触须中间为两对短触须,长度约为体长的一半。
栖息和正常爬行时6条触须均向前伸出,若受惊吓或受攻击时,两条长触须弯向尾部,以防尾部受攻击胸部有步足5对,第1-3对步足末端呈钳状,第4-5对步足末端呈爪状第2对步足特别发达而成为很大的螯,雄性的螯比雌性的更发达,并且雄性龙虾的前外缘有一鲜红的薄膜,十分显眼雌性则没有此红色薄膜,因而这成为雄雌区别的重要特征尾部有5片强大酌尾扇,母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内弯曲,爬行或受敌时,以保护受精卵或稚虾免受损害 均为海生,底栖,多为夜出性以动物屍体为食,但亦食活鱼、小型软体动物和其他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海藻 滩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俗名:跳跳鱼、泥牛、滩涂虎可以用淡水养,营养价值非常高,有水中人参的美名的滩涂鱼为暖温性温热带沿岸性的小型鱼类,分布于马来西亚、朝鲜、日本、中国的南海及东海;和中国的台湾海滩上栖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近岸滩涂处或底质烂泥的低潮区,对恶劣环境的水质耐受力强 滩涂鱼个体小,成熟的个体长一般为110-160mm,体重为25-50g;大个体长可达160-180mm、体重达50-70g。
体侧扁,背缘平直,腹缘浅弧形,尾柄较高,体及头部均被小圆鳞第一背鳍颇高,基部短,有5根鳍棘延长丝状;第二背鳍鳍条较低,倒后伸达尾鳍基,腹鳍短,胸鳍,尾鳍均为尖圆形体蓝褐色或灰棕色,体侧上部沿背鳍基部有6-7条灰黑色的横纹,体侧及头部散布许多亮蓝色小点,腹部白色,第一背鳍深蓝色,第二背鳍蓝灰色,腹鳍浅黄色,尾鳍灰黑色广盐性,喜穴居,穴一般为Y字形,由孔道、正孔口和后孔口构成正孔口用于进出,后孔口用于换气依靠胸鳍和尾柄在水面上、沙滩、岩石上爬行或跳跃;匍匐于泥涂上觅食底栖硅藻、蓝绿藻,也食少量桡足类及有机质也会捕食小鱼或昆虫遇到危险便钻到泥土中,或者飞快的跳走滩涂鱼个体虽小,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海鲜之贡品,目前市场售价约为90-110元/公斤,具有较大的养殖开发前景鲐鱼Scomber japonicus Houttuy别名:花池鱼、花巴、花鳀、青砖、青占、花鲱、花生、花仙鲐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近海均产之主要有海洋岛、连青石、钓鱼岛、大沙及沙外,等渔场,渔期一般春汛为4~7月份;秋汛为9~12月份南海沿海全年都可捕捞鲐鱼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胯骨有牙。
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鲐鱼为远洋,暖水性鱼类,不进入淡水,每年进行远距离回游,游泳能力强,速度大春夏时多栖息于中上层,活动在温跃层以上,在生殖季节中常结成大群到水面活动捕捞适宜水温在8-24摄氏度之间,以14-16摄氏度时渔获量最高有趋光性繁殖习性鲐鱼是分批产卵的,生殖季节中至少排卵三次放卵时间主要在半夜到黎明前后或从傍晚到半夜怀卵量大约在25--263万粒之间卵浮性,球形,透明无色,主要分布于10--0米水层中,卵径为0.95--1.25毫米之间,生殖季节初期较大,以后逐渐变小油球一个,球径为0.25--0.30毫米之间呈极淡的米黄色卵黄间隙很小卵子发育迅速,水温12摄氏度时越需要1.6小时孵化,15摄氏度时约需80小时,20摄氏度时约需50小时但在10摄氏度时发育不正常出孵子鱼全长为3.25-3.36毫米之间;油球的位置在卵黄囊后端卵黄囊在第三天就接近于吸收完毕。
当年生幼鱼生长很快,7月初在青岛出现的30-40毫米叉长的幼鱼,10月间能长到200毫米左右 斑头舌鳎Cynoglossus puncticeps别名: 狗舌, 花舌, 龙利, 挞沙, 花龙鱼等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体长舌状吻略短,前端圆钝,钩状突短,尖端伸达有眼侧前鼻孔下方眼中大,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下眼前缘在上眼前缘后方眼间隔窄,约为眼径的1/3,略凹下有眼侧前鼻孔管状,位于下眼前方,后鼻孔卵圆状,位于眼间隔前部无眼侧前鼻孔管状,位于上颌上方,后鼻孔位置较高口小,下位,口裂弧形,口角后端伸达下眼后缘的下方有眼侧两颌无牙,无眼侧两颌具细绒毛状牙,窄带状排列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除吻端外亦被栉鳞 背鳍起点在吻部前端的背方臀鳍起点在鳃盖后缘的后下方背鳍和臀鳍鳍条均不分支,后端均与尾鳍相连有眼侧具腹鳍,以膜与臀鳍相连,无眼侧无腹鳍尾鳍后缘尖形有眼侧褐色,具不规则的褐斑和条纹奇鳍上亦有暗色线纹斑头舌鳎为近海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质海底,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卵形鲳鯵Trachinotus ovatus别名:金鲳、鲳鲹、红三黄腊鲳。
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日本、美洲的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海岸及中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体呈鲳形,高而侧扁;体长为体高1.7~1.9倍,为头长3.8倍尾柄短细,侧扁头小,高大于长枕骨嵴明显头长为吻长4.4~4.9倍,为眼径4.9~5.4倍吻钝,前端几呈截形吻长于眼径眼小,前位脂眼睑不发达口小,微倾斜,口裂始于眼下缘水平线上前颌骨能伸缩,上颌后踹达瞳孔前缘或稍后之下方上下颌、犁骨、腭骨均有绒毛状牙,长大后,牙渐退化;上下唇有许多绒毛状小突起鳃盖条7鳃耙短,排列稀,5~6+10,上枝始部和下枝末端均有少数鳃耙呈退化状头部除眼后部有鳞以外均裸露,身体和胸部的鳞片多少埋于皮下,第二背鳍与臀鳍有一低的鳞鞘侧线前部稍呈波状弯曲,直线部始于第二背鳍第10鳍条之下方侧线上无棱鳞,仅有感觉孔,侧线上一列鳞约160~163个第一背鳍有一向前平卧棘(大鱼时埋于皮下)和6鳍棘,棘短而强,鱼小时棘间有膜相连,鱼大寸,膜渐退化,成为游离状第二背鳍有1鳍棘,19鳍条,前部呈镰形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17鳍条,前方有2短棘,鳍基的长度与第二背鳍略相等,两者都显着比腹部长胸鳍较宽,短于头长尾鳍叉形脊椎骨10+14。
背部蓝青色,腹部银色,体侧无黑色点,奇鳍边缘浅黑色为暖水性中上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