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阳泉气象地质资料.doc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1MB
约14页
文档ID:396753448
阳泉气象地质资料.doc_第1页
1/14

一、气象、水文特征(一)气象阳泉市地处山西东部,中纬地带,太行山中段西侧桃河两岸属于内陆高原、暖温带季风气候带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短而冬长,常为春旱少雨、冬寒少雪,干燥多风,十年九旱本市处在山间谷地之中,气候比西面的太原温暖,较东面的石家庄凉爽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1、气温据阳泉市30年的气温资料:1月份平均气温-4.7℃,7月份平均气温24.9℃,年平均气温为10.8℃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5年7月24日,为40.2℃;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54年12月29日,为-19.1℃这些数字表明,本区冬季温差较大,季节变化明显,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春季:3月至5月,一般情况是3月底解冻,气温上升速度较快,初春期间每日平均气温升高1℃以上3、4、5月最高气温为12.2℃、29.3℃、33.3℃,最低气温为-9.4℃、-1.4℃、3.4℃夏季:一般在6月上旬至8月中旬,气温较高,一般最高气温为35.9℃、36℃37.2℃极端最高气温达40.2℃秋季:9月份以后,天气多为晴天,气温冷暖适中,秋高气爽,但持续时间较短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的不断加强,降温剧烈,大部分地区在10月中旬出现霜冻,10月底以后,偏西风已占优势,冬季环流基本形成。

冬季:一般在10月下旬至4月初,西部山地西坡平缓,东坡陡峻,对冬季风不仅起不了阻挡作用,反而容易引导冬季风在超过不高的缓坡后,很快顺着陡坡冲下来,因而冬季常有寒潮侵袭,冷空气过境时,伴有大风,气温大幅度降低,使冬季较长而寒冷气温一般在-10℃~5℃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为-19.1℃2、光照日照时间以地域分布,在本区变化不太明显,年日照2696.3小时一年中,5月份日照时数最长,12月份日照时数最短7~8月处于雨季,云雾多于其它月份,日照百分率最低;4~5月份处于旱季,晴天多,日照百分率最高;3~10月份正是植物的生长季节,每月的日照时数均在220小时以上全年在气温高于0℃期间的照时数为2339.6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83.7%;高于10℃期间的照时数为1627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58.2%3、降水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2mm最大年降水量为发生于1963 年的1134.8 mm,为其均值的2.2 倍,最小年降水量为发生于1972 年的227.8 mm,降雨量多年变化详见图2-1图2-1 阳泉市近1995-2007年降水量直方图春季: 因冬季风占优势,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乍暖还寒,风速加大,干旱严重,平均降水量65mm左右,仅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2.2%。

夏季: 从6月份起季风环流起了根本变化,到7月份明显受夏季风控制,常刮东南风,雨量集中在7、8两个月,降水量达340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6.4%秋季: 一般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向冬季风转换,雨量逐渐减少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8.7%冬季:本区冬季盛行偏西风,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候寒冷干燥、多晴天,季降水仅占平均降水量的2.7%,降水日数年平均只有3.8天阳泉市区降雨量年内变化详见图2-2图2-2 阳泉市区降雨量年内变化曲线图4、蒸发量本区年蒸发量平均1362.5mm,最高年蒸发量1513.4mm,最低年蒸发量1108.8mm5~6月蒸发量最高,为386.lmm前半年6个月总蒸发量861.4mm,占全年总蒸发量的68.5%常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为境内气候干燥的重要原因之一,尤以3~5月和8~9月为最,故往往出现春旱和秋旱二)、水文本区地表水主要有境内的桃河水和境边的义井、洪城河水这些河流均出娘子关入河北省,属海河水系,所有地表水量均为降雨后形成的地表洪流,流经时间短,无清水流量,水流利用率低,全境被桃河分割,支流流域面积很小,流域长度短,沟道纵坡陡急,无大型集中蓄水条件,雨量集中在7、8、9月,其它月份雨量次之。

冬季冰雪融化,水量也极有限度,一年四季水量相差甚大1、桃河位于市区中心,是境内第一大河它发源于阳泉西北25.5公里处的寿阳县东南的土统岭,由西向东横贯市区,在娘子关镇的磨河滩村与温河相汇合桃河全长80公里,流域面积1324平方公里,矿区以上为清水,以下为季节河本区境内约5公里,全河支流18条,本区有3条河底为卵石冲土,平时水宽不足10米,水深0.25米,如遇春夏之交,天旱之时,往往水量大减,甚至干涸据历年汛期观察资料录:最高水位达6米以上,最大洪峰流量2000m3/s,最大雨季为2200 m3/s,一般雨季为580 m3/s,干旱时为0 到6 m3/s,含沙量为270kg/m31966年8月23日10时至21时降暴雨271.4mm,桃河水陡涨,最大洪峰为1930 m3/s近40年来,曾有4次洪水上岸2、五渡河属桃河水系,位于本区北面,是城区与郊区的自然界河,南流五渡村,汇合注人桃河,沙土底质,全长6.8公里,河床宽20~30米3、义井河位于市区东面,发源于狮脑山,流经西峪掌、西峪村、大阳泉、义井至白羊墅汇人桃河全长10.5公里,底质沙石,河床宽30~50米4、洪城河 位于本区东南,是本区与矿区的分界河,发源于魏家峪山麓,全长5公里,河床宽10~20米,区境内近年来筑坝修涵多处,已成为地下河。

二、地形地貌(一)、区域地形地貌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地处太行山脉中段西侧的山间盆地之中,四周环山,地面海拔660~1272m全市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形地貌,主要山峰有西北部的刘备山(1272.5m) ,西南部的狮脑山(1160.2m) ,北部的凤凰山(1149.5m) ,坡陡谷深,岩石裸露,植被发育一般见区域地形地貌航空照片2-1照片2-1 区域地形地貌航空照片三、地层岩性阳泉位于山西断隆沁水盆地之东北边缘,地层为华北陆台相,出露的地层有:石炭系(C) 、二叠系(P) 和第四系(Q) 煤系地层总厚度220~260m石炭系(C)本溪组(C2b):由灰色、灰黑色、黑色泥岩,浅灰色铝质泥岩(俗称“山西式铝土矿”) 、暗灰色泥晶灰岩及薄煤层组成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太原组(C3t):由灰黑色或灰色砂岩、砂质泥岩、灰岩和煤组成含煤8层,从上而下依次为8#煤、9#煤、......15#煤其中12#煤、15#煤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局部可采煤层底部砂岩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厚5~15m二叠系(P)山西组(P1S):由灰黑色陆源碎屑岩及煤组成包括两个三角洲相沉积旋回,含煤6层从上往下依次编号为1#煤、2#煤、......6#煤。

其中3#煤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底部砂岩标志层一般为灰白色中粗砂岩,厚6~10m下石盒子组(P1X):由灰白色或黄绿色中粗粒砂岩及黄色泥岩组成顶部为铝质泥岩,风化后呈紫斑、黄斑色,具鲕状结构,厚1~5m,俗称桃花泥岩上石盒子组(P2S):由红褐色砂泥岩及灰白色砂岩,黄色或黄绿色泥岩及砂岩组成石千峰组(P2sh):由鲜红色或紫红色砂岩、砂泥岩及泥岩组成一般为粗砂岩或相变为含砾粗砂岩,斜层理发育第四系(Q):由黄土、红土及松散洪积物和堆积物组成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一)、区域地质构造位置评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国华北地台山西断隆东部的中段,太行山深断裂西侧山西地震带所涉及的大地构造带范围是中朝准地台内的鄂尔多斯台坳、山西断隆以及豫西断隆和燕山台褶带的部分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阳泉市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属于山西断隆区,山西断隆区指秦岭以北、燕山以南,东西两侧分别被北北东向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离石构造带所围限的区域,其构造型式特殊,一直是我国地震地质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山西断隆自中元古代以来处于相对隆起状态,基底岩系出露较广泛,古生代以来的沉积盖层发育较完整山西断隆在古生代时期的构造运动以升降作用为主,全区没有褶皱作用、岩浆活动等。

自中生代开始,地壳活动性显著加强,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地壳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盖层构造的基本轮廓:褶皱平缓开阔,断裂一般发育在向斜边缘,构造线方向以NE-NNE向为主,其次是E-W向的构造线北东方向构造形成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挤压面和斜交面的扭裂面成直交的张裂面,从平面分布上看,二矿、四矿比较发育,呈一些密集向、背斜,与这些向、背斜呈平行套合的断褶组合带,并且呈雁形排列相间出现;一矿、三矿井田次之,主要体现为一些舒缓波状的短轴褶皱群和一些北东向的张裂面北北东向构造在本区的西北部发育较好,主要分布在一矿、三矿井田西部这些北北东向褶皱构造近似雁行排列,斜列展布,与褶皱配套的两组“X”型扭裂面在本区也较发育,其中北北西向较发育,北东东向较差,它们均以小断裂形式出现东西向构造带主要分布在矿区的北部及一矿、二矿、三矿、四矿以及荫营井田,它们与北东方向和西北方向构造复合形成拉长的“S”形,如桃河向斜,同时还常常横跨切割北北东向的褶皱构造,见图2-6图2-6 桃河向斜平面展布示意图评估区在新生代地壳构造仍表现为强烈的断块升降自第四纪以来,评估区所在的区域地质构造运动以上升为主,这从桃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上可以看出:山高谷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古河流阶地远远高出现在的河床等等。

三)、评估区及附近主要断裂构造阳泉市位于新华夏系沁水凹陷的东北边缘, 其东部是新华夏太行山隆起带,西部及西北部是新华夏系多字型,构造太原盆地,北部是38°东西向构造亚带这样本区由于东部太行山北部五台山隆起,形成了沿西北走向往西南倾斜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单斜构造在这个单斜面上发育有次一级不同类型构造形迹评估区的构造断裂分布情况见图2-7调查评估区构造地质资料可知,山西断块区在中生代有三条近南北向互有联系的巨型剪切带,断块北侧为燕山阴山、南侧为秦岭巨型构造带,在北西南东挤压作用下,两条纬向构造带作右旋压剪切活动,其间所夹山西断块的南北向边界作左旋压剪切活动,形成三条近南北向的巨型剪切带,由于剪切带内褶皱变形、断层活动,致使山西断块发生近东西向缩短,其南北两端被两纬向构造牵引分别向南西和北东偏转从地层分布看,山西断块雁行褶皱过程在燕山运动早期就已开始,中部巨型剪切带的恒山五台山背斜之下20km深处已出现近水平的滑脱断层,随着背斜两翼产生逆冲断裂(即口泉断裂和系舟断裂以及朔县六棱山背斜上的六棱山断裂,口泉断裂在深处与滑脱带相交后继续向西北逆掩),在背斜上出现叠瓦状逆冲断裂(即六棱山断裂,五台山北麓断裂以及系舟山断裂,前二者在深处也与口泉断裂相交),与此同时,在背斜上的唐河断裂一带使早期辉绿岩脉破裂面再次张开,形成垂直背斜轴的横张地堑并沉积了侏罗系。

东、西部巨型剪切带同期也形成了一系列雁行褶皱和断裂,而且,东带的紫荆关断裂带侵人了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了巨大的军都山岩浆岩带,断层两侧地块被牢固“焊接”;同样,西带吕梁山上的春景洼——西马坊断裂也被巨大的燕山期花岗岩体“焊接”目标层(R)评估区1.背斜;2.向斜;3.断层及编号:(1)口泉断裂;(2)六棱山(桑干河)断裂;(3)五台山北麓断裂;(4)系舟山断裂;(5)交城断裂;(6)东社断裂;(7)春景洼—西马坊断裂;(8)霍山罗云山断裂;(9)吕梁山山前龙门山断裂;(10)中条山北麓断裂;⑾上黄旗乌龙沟断裂;(12)紫荆关断裂;(12)晋获断裂图2-7 阳泉及其附近主要构造断裂示意图山西断块南部即中条山背斜于中生代一直遭受强烈挤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吕梁山山前龙门山断裂和中条山北麓断裂,尤其后者北端向北北东扩展,形成太岳山背斜、背斜上的交城断裂、太谷断裂以及一系列张剪切破裂.随之出现了霍山马头山背斜、霍山罗云山断裂以及一系列纵张破裂(汾东、汾西断裂)、横张破裂(苏堡断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