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甘肃省兰州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自测重点试题(附答案)

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5MB
约17页
文档ID:591694408
甘肃省兰州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自测重点试题(附答案)_第1页
1/17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北京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A.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B.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C.北京人的外貌是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D.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2、 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炎帝和尧B.黄帝和炎帝C.尧和黄帝D.舜和尧3、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父位,这标志着A.禅让制代替世袭制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分封制代替世袭制D.世袭制代替分封制4、 下列已知早期汉字所属文字成熟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5、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集体散居B.采集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6、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庄子B.老子C.孔子D.孟子7、 秦朝和汉武帝时期,分别使用的钱币是(     )A.刀形币和五铢钱B.圆形方孔半两钱和刀形币C.五铢钱和铜钱D.圆形方孔半两钱和五铢钱8、 中国象棋的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桂陵之战B.马陵之战C.巨鹿之战D.楚汉之争9、 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片段,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汉文帝命人修建豪华的宫室以供享乐B.县官王平因关心农桑受到汉景帝提拔C.汉文帝的夫人因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农民张三把收成的1/30交给国家10、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眛的陵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衣物和车马帷帐,其精美程度可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物一争高下;这一考古发现可直接印证(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B.汉武帝采取经济措施巩固大一统C.汉代岭南地区丝织技术的进步D.丝绸成为南越王国民众主要衣料11、 如图所示为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消除了民族矛盾C.杜绝了贪官污吏现象D.导致了朝政腐败12、 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当时他们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是(     )A.争夺皇位B.秦朝的暴政C.割据争霸D.遇雨失期,按律当斩13、 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14、 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你认为西晋灭亡,时间上应该表述为A.公元前3世纪初B.公元4世纪初C.公元前3世纪D.公元4世纪末15、 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了“胡人汉服”的社会风尚,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       )A.商鞅B.秦始皇C.汉武帝D.孝文帝16、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比西汉时增加了许多,使用方法也有改进;这反映了贾思勰A.强调生产因地制宜B.强调种植不误农时C.重视介绍生产工具D.提出多种经营思想17、 能统领下列史实的“大概念”是(       )①秦灭六国          ②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③文景之治            ④推恩令A.中华文明起源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C.思想文化繁荣D.政权分立18、 一位同学收集到一组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争霸B.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C.秦国变法后实现国富兵强D.战国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19、 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材料认为划分这两个时代的分界线是(     )A.人工取火的运用B.原始农业的兴起C.群居生活的出现D.磨制石器的使用20、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三国时期二、综合题21、 材料一: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2〕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图一还是图二?房屋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建造?〔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进行改革的?〔4〕根据你的判断,商鞅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5〕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2、 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统一,这是从思想到实践的探索中证明的事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郭沫若认为“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他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变革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鲜花怒放”;材料二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虽然在政治思想上相距甚远,但都提出了一些统一的主张,如“定于一”“一天下”等;这些主张顺应了历史的趋势,反映了现实的愿望;秦统一至今这2000多年里,统一的时期约占70%,分裂的时期约占30%;即使在分裂时期,仍存在着统一的有利条件:各地区文化上的相通,经济上的依存关系,汉民族的主体作用以及中华民族认同统一的思想观念等;这就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终会走向分久必合;——摘编自崔钰《统一:历史的主流与现实的主题》材料三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沫若认为“中国的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谈谈百家争鸣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说说秦朝统一有什么重要意义?〔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陈胜、吴广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23、 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王老师以“中华古代辉煌文明”为主题设计了探究性学习内容;请你帮小历同学完成以下学习任务;探究一:看图说史   〔1〕文物①属于哪一时期的文明成就?根据探究一,概述文物①所示文字的特点;探究二:史料解读   文物②是西汉时出土的纸本地图,是迄今在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纸张实物,该文物佐证了在西汉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2〕请模仿探究二中的文物解说词,为文物③写一段解说词;   探究三:历史感悟感悟思想之美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孔子在政治上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问题1:请举出孔子在文化上的一项成就;感悟医德之美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河南南阳)人;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内经》等古代医术,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倡导辨证论治原则,并提出“治未病”理论;——摘自罗秉英主编《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问题2:今天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张仲景哪一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感悟初心之美《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时期, “齐民”指平民百姓, “要术”意为谋生方法;让平民百姓获得谋生方法,就是作者贾思勰的创作宗旨;该书收录了农林牧副渔各方面的知识,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业科学体系;——摘自国家博物馆《穿越古代中国•平民百姓谋生术》问题3:《齐民要术》在我国农学史上有怎样的地位?〔3〕根据探究三中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完成小历同学提出的3个问题;通过探究三,你从这三位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中感悟到了哪些共同的“美”?〔4〕请你帮小历同学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合理的建议;2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体现了商鞅怎样的精神?〔2〕商鞅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其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结合材料二,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4〕商鞅变法有何历史意义?〔5〕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平民各自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25、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巩固统治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材料一:如表为我国部分省份的简称省份简称山西晋山东鲁陕西陕或秦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材料三: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四:“车涂异轨,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1〕材料一中各省简称源自于周朝的什么制度?周初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有什么样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分析,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设立了哪种制度?〔4〕为解决材料四中出现的这种情况,秦始皇采用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