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8第八讲科举取士制度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17.52KB
约22页
文档ID:588113160
8第八讲科举取士制度_第1页
1/22

科举选士制度科举选士制度 一、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v所谓科举制,指进士科举,即从隋代设立进所谓科举制,指进士科举,即从隋代设立进士科之后以考试来选拔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士科之后以考试来选拔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 v科举制创立于隋朝科举制创立于隋朝[ [隋炀帝大业二年隋炀帝大业二年( (公元公元606606年年) ) ] ],,v完备于唐朝完备于唐朝v清末(清末(1905年)年)被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1300年 科举制的相关问题科举制的相关问题科目科目唐代科举,设科繁多唐代科举,设科繁多v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这些科又称常科字、明算六科这些科又称常科v制科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科目多制科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科目多达一百多个达一百多个 v秀才科秀才科::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秀才科是唐代六门常科中最早设立、历史最悠久的科秀才科是唐代六门常科中最早设立、历史最悠久的科目,亦为法定最高科目主要考方略策五道题,以文目,亦为法定最高科目主要考方略策五道题,以文理通顺透彻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理通顺透彻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

为及第v进士科:进士科:唐初进士科地位较次于秀才科,后来地唐初进士科地位较次于秀才科,后来地位逐渐上升,在各科中受到特别的重视,及第者常有位逐渐上升,在各科中受到特别的重视,及第者常有“白衣公卿白衣公卿”或或“一品白衫一品白衫”的美称进士科考试分的美称进士科考试分帖经、试杂文和对策三场,较注重文章词藻文采帖经、试杂文和对策三场,较注重文章词藻文采v明经科: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主要考试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主要考试经义,以经义取士经义,以经义取士 v明法科:明法科:用以选拔法律人才用以选拔法律人才v明书科:明书科:也称也称“书科书科”、、“明字科明字科”考试内容以文字学为主,兼及书法,主要是试容以文字学为主,兼及书法,主要是试《《说文说文》》、、《《字林字林》》、精通训诂,兼会杂体精通训诂,兼会杂体v明算科:明算科:主要选拔数学人才主要选拔数学人才主要考主要考《《九章九章算术算术》》、、《《周髀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五经算》》等,以明数照等,以明数照术,详明术理为通术,详明术理为通 考试方法考试方法五种:帖经、墨义、策论、诗赋、口试五种:帖经、墨义、策论、诗赋、口试v““帖经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

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v墨义墨义,就是一种简单的问答法(笔答)就是一种简单的问答法(笔答)v策论策论,一种政治论文性质的问答一种政治论文性质的问答v诗赋诗赋,一种作文的考试诗赋的格律和体,一种作文的考试诗赋的格律和体裁比较固定,每篇十二句或十六句,首两句裁比较固定,每篇十二句或十六句,首两句见题,中间八句两两相对,最后两句做结)见题,中间八句两两相对,最后两句做结) 考试方法v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二、科举的相关问题途径途径::v一是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生员,称一是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生员,称“生徒生徒”,,v二是二是“乡贡乡贡”,即为非学校出身,通过州县地,即为非学校出身,通过州县地方私学或自学之士中选拔而送至尚书省参加考方私学或自学之士中选拔而送至尚书省参加考试的考生试的考生 童童生生 第第一一名名 解解元元 举举人人 第第一一名名 会会元元 贡贡士士第第一一名名状状元元 第第二二名名 榜榜眼眼 第第三三名名探探花花 进进士士 生生员员((秀秀才才)) 县县考考 府府考考 州州考考童试童试乡试乡试 会会 试试殿殿 试试 贡院 太和殿 三、科举制的产生发展 首先,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首先,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

们积极要求参政 封建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地主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实力更为加强,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益,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以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的行列 其次,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其次,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之中去机构之中去 隋代建立一整套官僚机构,组成了庞大的国家机关体系,也提出了大量的补充官吏要求而原来官吏的选拔制度,从历史经验上看,不但不能高效地选拔有用人才,反而助长了官僚的腐化堕落因此建立一种新的管理选拔制度是政治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次,已有选官制度的发展演进再次,已有选官制度的发展演进 考试在选官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德取人”的因素越来越弱,而“ 以文取人”的因素越来越加强 最后,造纸术和印刷术、制笔技术的发展最后,造纸术和印刷术、制笔技术的发展 造纸术和印刷术、制笔技术的发展构成了科举制度产生的技术条件,它们的出现使得阅读和书写进入寻常百姓家。

v隋代科举制的诞生隋代科举制的诞生----v唐代科举制的完备唐代科举制的完备----v宋代科举制的繁荣宋代科举制的繁荣----v元代科举制的等级化元代科举制的等级化----v明清科举制度的教条化明清科举制度的教条化----v科举制的废止科举制的废止(( 19011901年推行年推行““新政新政””,改革科举,废除,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19041904年年1 1月月《《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正式公布,正式公布,19051905年年8 8月光绪月光绪发布上谕:发布上谕:““自丙午科(自丙午科(19061906)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在中国延续了在中国延续了13001300年的科年的科举制至此结束举制至此结束 唐代:完备科举制的初步建立唐代:完备科举制的初步建立1.确立了以进士科为主的科举制度2.形成了完整的考录程序 唐代是中国社会的强盛并且开放的时期,这种唐代是中国社会的强盛并且开放的时期,这种开放和强盛表现在科举的多元和选拔人才的多元开放和强盛表现在科举的多元和选拔人才的多元。

唐代的统治者的人才观也非常开放,常以非常之法唐代的统治者的人才观也非常开放,常以非常之法加以搜求从设置的科举科目就可以看出,范围较加以搜求从设置的科举科目就可以看出,范围较广,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广,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宋代科举制的繁荣宋代科举制的繁荣科举考核平民化、公平化科举考核平民化、公平化 考试环节更加客观化考试环节更加客观化 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使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了相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使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了相对成熟、公平和客观的境界宋代非但没有实行文对成熟、公平和客观的境界宋代非但没有实行文化思想专制主义,反而采取了化思想专制主义,反而采取了“重文轻武重文轻武”和和“兴兴学重教学重教”等国策,这些制度与措施,使得宋代读书等国策,这些制度与措施,使得宋代读书的士子生活在舒适又比较理想的状态,甚至可以说,的士子生活在舒适又比较理想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宋代是中国读书识字数千年难遇的黄金时代宋代是中国读书识字数千年难遇的黄金时代 元代科举等级化元代科举等级化 在考试内容,实行分而考之;授禄级别上在考试内容,实行分而考之;授禄级别上差异对待,这些真切的反映了其在政治制度中差异对待,这些真切的反映了其在政治制度中的民族歧视和等级的制度。

的民族歧视和等级的制度 明清科举的教条化改革 v科举成为学校的指挥棒 v科举程式化改革v确立了科举考试“分地而取”的原则 v科举中的作弊猖獗 v科举制度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 明清代的选官仍然是以科举为主但此时科举制度也显示出衰败明清代的选官仍然是以科举为主但此时科举制度也显示出衰败的迹象考场松弛、舞弊盛行,科考从内容到形式更加僵化,封的迹象考场松弛、舞弊盛行,科考从内容到形式更加僵化,封建统治者已经不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能干的人才来维持自己的建统治者已经不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能干的人才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一切都表明,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选官手段统治这一切都表明,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选官手段——科举制科举制度,行将走向灭亡的终途度,行将走向灭亡的终途 科举选官制度对于教育发展的意义1. 以才学为录取依据的科举制利诱士子刻苦学习,形成了中国社会重视教育、希望靠读书来出人头地的传统 2.从考生来源和报考条件来看,科举制在理论上将参政权向大多数人开放,使得教育机会向下移动 3. 促进教育的区域均衡 分区定额取中举人和进士的做法带有优待照顾边疆和文化相分区定额取中举人和进士的做法带有优待照顾边疆和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用意,从自由竞争的角度来看是与考试的公平对落后地区的用意,从自由竞争的角度来看是与考试的公平原则有某些矛盾之处,但从调动落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原则有某些矛盾之处,但从调动落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当地人文教育水平提升以及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的角度促进当地人文教育水平提升以及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的角度来看,则有其合理之处。

来看,则有其合理之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