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 际 关 系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1、 称谓式的人际关系:主要指互动双方所承担的角色与身份 • 血缘与姻缘/地缘/业缘/情缘•2、质量式的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交往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 亲密性、融洽性•3、动态式的人际关系: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人际交往=社会互动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一)、两个最基本的维度(dimension):•情感上的“亲疏”(love-hate)•地位上的“尊卑”(dominance-submission)•研究表明,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互补•“亲疏”维度上对等时,双方关系比较和谐;•“尊卑”维度上对等•“亲疏”维度上对立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二)、人际关系的互动规则与类型(二)、人际关系的互动规则与类型1、西方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Alan P. Fiske,1991)认为社会互动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共享(communal sharing):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
家人关系、亲密朋友•权威排序(authority ranking):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对等互惠(equality matching):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熟人•市场定价(market pricing):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2 2、华人的研究: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华人的研究: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1 1):):差序格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费孝通根据在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以自己为中心,把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与自己越亲近,越贴近中心•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不同圈里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2 2)、)、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 (黄光国,黄光国,19881988))•情感性关系情感性关系::家人、亲密朋友间长期稳定家人、亲密朋友间长期稳定•满足爱、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求满足爱、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求•““需求法则需求法则””(共享)(共享)•工具性关系工具性关系::陌生人间。
暂时、不稳定陌生人间暂时、不稳定•以关系作为达到其它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以关系作为达到其它目标的手段或工具•““公平法则公平法则””(市场定价)市场定价)•混合性关系混合性关系::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等熟人等熟人 ,,时间上有延续性时间上有延续性•““人情法则人情法则””(对等互惠)对等互惠)报报””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1、社会测量法(sociometry,method of social measurement,Moreno,1934)目的:测量群体成员间的心理距离方法:据测量的目的,拟订问题( 2-7)问题1:你愿意和谁一起去夏令营度假?最不愿和谁去?问题2:请列出你最愿意和他们一起工作的三位同伴第一是 ,第二是 ,第三是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结果分析•社会测量矩阵•————————————• 1 2 3 4 5 6 7 •————————————•1 + +•2 + + --•3 + --•4 +•5 + +•6 + +•7 +•————————————•合计 5 1 1 -2 2 2 0•指标:•成员社会关系状况指数•Si=∑(Mi++Mi-)/N-1•群体凝(内)聚力指数•C=∑Mi+j /CN2 •群体离散性指数•D=N0 /N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结果分析•社会测量矩阵•————————————• 1 2 3 4 5 6 7 •————————————•1 + +•2 + + --•3 + --•4 +•5 + +•6 + +•7 +•————————————•合计 5 1 1 -2 2 2 0•社会测量图• ③ • ② ④①⑤ ⑥⑦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2.参照测量法(reference measurement method,彼得罗夫斯基)3、问卷、量表人际关系能力、关系亲密度等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人际关系调查请评定下述描述与你的情况相符的程度。
0 1 2 3 4 非常 有些 说不 有些 非常不相符 不相符 清 相符 相符1、在新环境里面,我要花上不少时间来克服羞怯2、当有人看着我时,我干活总是出乱子3、我非常容易窘迫4、我发现同陌生人谈话并不困难5、我在人群前说话时感到焦虑6、一大群人会使我紧张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社交焦虑量表》 Fenigstein,Scheier & Buss 编制 社交焦虑在此的定义为: 在他人面前感觉不自在 总分从0~24分,分数越高,表明社交焦虑程度越高 已测得的179位大学生的平均值为12.5(SD=4.1)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四、人际吸引四、人际吸引•自 发 性 人 际 关 系 ( voluntary relationship)的形成的第一步是吸引或喜欢•(一)定义: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亲近(合群)-喜欢-爱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二)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1、能力:一般而言,人们比较喜欢有能力的人。
犯错误效应•Aronson(1978)•1)完人•2)完人+小错•3)庸人•4)庸人+小错•男女差异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2、外貌•Berscheid等(1971)原因•舒服、美感•晕轮效应•值得爱•在一起光彩•美的标准:文化、时代、个体差异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3、相似性与互补性 指在年龄、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智力、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相近的人,容易相互吸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解释1: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得到肯定和支持解释2:相似的对方更符合主体的“镜中我”,而人们都有自恋倾向,从爱自己推广到爱与自己相似的人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容貌相似的人容易成为夫妻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互补:•性格:支配-服从•需要:Buss(1989)37文化(西班牙外)• Davis(1990)looks-for-status•互补常以大的方面相似为基础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4 4、熟悉与邻近、熟悉与邻近• 熟悉引起喜欢熟悉引起喜欢 (铁塔)(铁塔) [ [Zajonc,,1968]考察照片呈现次数与被试喜欢照考察照片呈现次数与被试喜欢照片人物程度之间的关系。
片人物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喜欢的水平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喜欢的水平 但对于一开始就讨厌的人,却没有这种效应但对于一开始就讨厌的人,却没有这种效应《同桌的你》《同桌的你》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原因:熟悉——了解——行为可预测——避免不愉快– (习惯、适应)– (熟人 关系变化)– 邻近:– 可互相帮助、照顾– 希望周围的人都是好的,试图建立友好关系– 熟悉– 也可能不喜欢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5、报酬•Homans(1958)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人是自利的,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准经济交易,希望获得最大的酬赏,付出最小的代价•但双方感到公平,关系才能维持下去•物质、精神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喜欢的相互性原则•人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喜欢不仅取决于别人是否给予自己正性的评价,还取决于评价的方向变化•Aronson等(1965)得失(增减)效应•1)+ + (gain-loss effect)•2)- - •3)+ -•4)- +•条件:同一属性的变化/缓慢渐进的变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五、爱情 一)、定义: 爱情是指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之间强烈的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1、爱情主要特点:1)、在男女之间产生的2)、生理心理达到相对成熟时产生3)、爱情不是低级的情感4)、包括性的需要,不等于纯粹的精神之爱5)、爱的基本倾向是奉献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2、爱情与喜欢的关系•Rubin(1970,1974)密切联系又不同• 喜欢喜欢 爱爱• 受现实评价吸引 较多幻想• 平静的情感 狂热• 无情欲需求 情欲• 可共享 独占、排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二、爱情的理论1、爱情的三角(元)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Sternberg(1986)认为,爱情由三种不同的成分组成:v亲密(intimacy):是指关系中亲近、温暖的感觉。
也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中v 激情(passion):浪漫与情欲v 决定/忠守(decision/commitment):决定爱一个人/长期关系的承诺v三种成分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是不同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爱的类型爱的类型完美的爱=亲密+激情+承诺喜欢=亲密浪漫的爱= 亲密+ 激情友伴的爱= 亲密+承诺空洞的爱= 承诺迷恋的爱= 激情 旋风式的爱= 激情+ 承诺 无爱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