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形的概念2.地形因子的生态意义3.地形对森林的影响第二章 森林与环境地形因子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大陆地形按地壳表面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空间位置分为5种: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1.地形的概念山地按海拔和相对高度分为: 极高山:海拔高度5000m以上,相对高度高于1000m 高山:海拔高度3000m以上,相对高度在1000m 中山:海拔高度1000-3000m以上,相对高度在500-1000m 低山:海拔高度500-1000m以上,相对高度在200-500m1.地形的概念 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相对高度50-100m,地表相当起伏且坡度不大的称为丘陵 平原的海拔高度多数小于200m,相对高度通常不超过50m,地表特征是平坦,偶有浅丘、孤山 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盆心与周围高差500m以上,内流盆地地势平坦,外流分割为丘陵 根据面积,地形可分为:巨地形、大地形、中地形、小地形和微地形1.地形的概念 地形因子主要是通过改变光、热、水、土壤和风等自然条件间接作用与植物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受地形条件所制约 2.地形因子的生态意义3.地形对森林的影响(1)巨大山脉对森林分布的影响 我国是季风性气候,山脉走向对温度和降水影响显著。
如:秦岭山南湿热,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山北干冷,为落叶阔叶混交(2)山地地形对森林的影响a 坡向 坡向不同,则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数不同,光、热、水和土壤条件差异较大, 南坡:光能多、温度高、湿度低、蒸发量大,植被喜温、喜光、耐旱 北坡:光能少、温度低、湿度高、蒸发量小,植被耐寒、耐荫、喜湿 阳坡:南坡 半阳坡:西坡、东南坡、西南坡 阴坡:北坡 半阴坡:东坡、东北坡、西北坡 b 坡位 坡位:上坡(包括山脊)、中坡、下坡(包括山麓) 从山脊到山麓:阳光减少、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层增厚、养分增加 c 坡度 6个等级:平坡(45) 平坡土壤深厚肥沃、地下水位高 斜坡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最易树木生长 陡坡土层薄,石砾多,水分供应不足 d 海拔高度 海拔上升100m,气温下降0.5-0.6 一定范围内,空气湿度和雨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如位于庐山山麓的九江,年降雨量为1406mm,而庐山山顶则达到2528mm 当高度到达一定程度,温度太低,风力太大,不利于树木生长,称为高山树木线 e 沟谷宽度 沟谷宽度也称山坡的开阔度,即沟谷的深度与宽度的比例 沟谷宽,通风和光照条件良好 沟谷窄,光照强度弱、时间短,阴凉,湿润(3)河谷地形对植物的影响 河谷是一种条状延伸的倾斜地,长度远远超过宽度。
从横面:河床、河漫滩和阶地从纵面:上游、中游和下游 河谷是生物的隐蔽所河谷生物多样性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