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交响诗赏析(1)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KB
约8页
文档ID:457715145
交响诗赏析(1)_第1页
1/8

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被称为捷克第二国歌.说来惭愧,我是从电视剧《金婚》中知道《沃尔塔瓦河》的,剧中张国立与那个女技术员差点感情出轨就是因为他们俩在听《沃尔塔瓦河》时有了共鸣.我对剧中出现的《沃尔塔瓦河》主旋律印象深刻,一直想聆听该曲的现场演奏,直到今天才如愿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河流,它由南北纵贯捷克国土,是捷克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是捷克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创作于匈牙利刚从奥匈帝国独立的时期,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更为难得的是,斯美塔那是在丧失了听力后用心灵谱写这组作品的,并在每个乐章都加上了内容的说明作品共分六个乐章: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描写古代捷克的光荣历史              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描写纵贯捷克的沃尔塔瓦河的风光              第三乐章《沙尔卡》描写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              第四乐章《捷克的田野和森林》生动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              第五乐章《塔波尔》第六乐章《布兰尼克山》描写了人民与异族压迫者的斗争。

六个乐章都可以单独进行演奏,其中最著名的是完成于1874年12月8日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从诃水的源头开始描写,逐渐映现出奔腾不息的河流、岸边茂密的森林、富有生气的乡村、宁静的月夜、险要的峡谷、古老的城堡,这些景致与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相联系,展示了捷克山河的美丽和悠久的历史文化ﻫ乐曲一开始,表现两股清澈的泉水从山涧涌出:一股寒冷,一股是暖流.寒流由长笛的音色和上行波动的音型奏出,不久,单簧管以温暖的音色携下行波动的音型进入,表示暖流前来汇合.与此同时,小提琴清脆的波奏、竖琴晶莹的泛音犹如飞溅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辉两条小溪欢悦地向前流淌,渐渐地,水流越来越大,水势越来越猛,最后终于汇聚成一条波涛翻滚的河流—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主题由一个宽广的、律动性很强的旋律来表现,由全体乐队演奏.这支旋律接近捷克民歌,它朴素、抒情,蕴含着作者炽热的爱,以一种不可抵御的力量向前翻滚、奔腾.   河水经过一片茂密的森林,这里采用狩猎的号角声和乐队浓重厚暗的音响来塑造森林的形象,同时印发人们对阴暗、广袤和神秘莫测森林的联想.号角的主题由小号和圆号奏出:    转瞬间,号角声在沃尔塔瓦河水的喧嚣声中消失.一个乡村民俗场面出现了,这是捷克民间舞曲波尔卡的乐声,表现热闹喜庆的乡间婚礼。

   乐声渐渐远去,静谧的夜幕降临了月光下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水面上翩翩起舞.音乐中,长笛和单簧管奏着起伏波动的音型,竖琴拨响串串琵音,圆号以极其微弱的力度在长音上爬行,在这迷迷朦朦、水波荡漾、阵阵涟漪飞溅的背景下,小提琴在高音区咏唱出晶莹优美的象征水仙女的主题.   沃尔塔瓦河水继续向前奔流,当它穿越圣·约翰峡谷时,巨浪猛烈的冲击着石头、峭壁,发出雷鸣般的吼声这里的音乐没有旋律,只有紧张、阴暗、严峻的音响在不断增涨,铜管乐器和定音鼓的加入,使音乐更加凶险   河水终于冲出了险滩,这时速度加快、力度增强,音乐骤然明亮、坚定,沃尔塔瓦河主题由原本柔和、暗淡的小调式转为明朗的大调,它波澜壮阔、满载胜利的喜悦向前奔腾ﻫ   最后,沃尔塔瓦河来到了离布拉格不远的城堡—维谢格拉德,所有的管乐器高昂地奏出这来自第一首交响诗中的古老城堡的主题,象征着捷克民族历史的悠久滔滔河水依旧向前奔流,并渐渐地消失在远方.梁祝第一个片段《梁祝》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三段情节——相爱、抗婚和化蝶——为主要内容,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呈示部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秀丽的笛声飘然而至,如同春日里黄鹂的鸣啭,由此引导出双簧管的悠长歌唱,则好似蕙风吹拂的依依柳枝,好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画面!在清澈的竖琴伴奏下,一段纯朴美丽的旋律出现于独奏小提琴之上,她是祝英台的化身,也是爱情的吐露。

之后,小提琴与大提琴间出现了深情对话,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于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情景一个简短的华彩乐段之后,出现了跃动的回旋曲主题,由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呈现,其活泼烂漫一如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音乐复又转回慢板,到了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时刻在山伯,是送别情同手足的同窗,在英台,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二部分展开部开始是一记沉闷的锣声,它带来不祥的气氛,之后的音乐即刻印证了这种不祥,而且迅速将它推向矛盾的激烈对抗和爆发.铜管乐器齐奏的主题威严阴森,更有扼杀人性的凶残独奏小提琴的演奏刻画出祝英台面对父母之命不可违这一可怕现实时的内心不安,继而发展为不顾一切的反抗.这种既坚定又脆弱的声音与象征父母之命的乐队强奏交相出现,二者的对抗不断加剧,终于导致第一个高潮的爆发在激烈的管弦乐声浪中,独奏小提琴与乐队弦乐合奏出饱含悲愤之情的高亢旋律,仿佛祝英台绝望的呼号音乐重新回到静谧,独奏小提琴的清丽之音而今充满哀婉与无奈,独奏大提琴再度与之对答,这是楼台相会的梁祝在互诉衷肠知心话语尚未绝响,气氛却又陡然一变,此时小提琴所奏之声分明已是英台痛彻心肺的哭泣——她来到了山伯坟前这段借鉴了京剧和越剧唱腔“紧拉慢唱”的“哭坟”音乐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

最后,英台泪尽意决,纵身投入裂开的山伯坟中.    第三疗分再现部到来.乐曲开头曾出现过的秀丽长笛声再 次响起,曲调依旧,然而意境已不似从前竖琴的空灵华彩乐音将听者引入飘渺的仙境,独奏小提琴的爱情主题随之出现,却由于加上了弱音器而显得朦胧虚幻.梁 祝双双化为美丽的蝴蝶,在远离尘世的天国,有情人终成眷属,留给世人千古不绝的叹惋.“梁祝”到底有多伟大第二个片段:我国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创作于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陈刚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剧音乐,陈刚则较全面地掌握各种作曲技法.在创作《梁祝》时,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为了探索我国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两位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破除迷信,勇于实践,选用了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采用了协奏曲这种外来体裁,吸取了我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这部作品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被广大群众深情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来,它飘洋过海,飞往世界各地,先后在苏、美、英、法等国演出,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在香港,它连续四次荣获金唱片奖与白金唱片奖;在国外,这首乐曲被称作“蝴蝶的爱情”而广泛传颂,受到不同肤色人民的欢迎2、作品内容及结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标题音乐它是一部单乐章的协奏曲,其结构为奏鸣曲式作者挑选了梁祝故事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写入乐曲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乐曲表现了梁祝这对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分段解说乐曲开始是引子在弦乐轻柔的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明朗、优美的华彩乐句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了抒情、婉转的引子主题:简短的引子音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春光明媚,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草桥亭畔,好一派秀丽的江南春色!主部,在轻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了主部爱情主题,它纯朴、甜蜜而深沉:这个旋律取材于越剧唱腔,它先由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呈示出来,然后又低八度重复一遍,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接着,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这里运用了复调写法.这段音乐感情深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亭畔深情结拜的动人情景对答以后,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主题,充分展示了梁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

主部到这里结束.接下来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小提琴奏出技巧高超、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它是主部到副部的过渡段音乐.华彩乐段的末尾引出了活泼、明快的小快板,这是副部副部主题是根据越剧中的过场音乐变化而来的,这段欢跳、轻盈的小快板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是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出现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奔放,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梁祝三载同窗、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他们或是欢歌笑语,或是促膝长谈,或是追逐嬉戏,或是脉脉含情这段音乐再一次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了梁祝之间纯真无间的学习生活和逐渐萌生的真挚爱情这两个生活侧面结束部,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部爱情主题变化而来的似断似续的音乐,它表现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感情接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缠绵而深情的对答旋律,它将梁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细腻亲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情画意,引人遐想展开部:抗婚,突然,定音鼓的隆隆声骤起,它低沉、阴森,大云锣两次出现,暗示了不祥的预兆乐队奏出刻板、重复的音调,把我们带到了一场悲剧性的抗争中,由铜管奏出了阴沉、可怕的、代表了封建势力的凶暴、残忍的主题,它象洪水猛兽般向人们逼来,接着,运用戏曲中的散板节奏,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祝英台惊惶不安和悲痛欲绝的音调,并通过几个强有力的和弦,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礼教誓死不从、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来,祝英台的抗婚音调与残暴的封建势力音调交替出现,形成了矛盾的焦点,最后推展为英台惨烈抗婚的悲愤场面。

紧接着这激扬、卓烈的抗争旋律之后,全乐队奏出一个较明朗的音调,这个音调取材于前面结束部中十八相送的旋律,它代表了善良的人们幻想的希望之光,形成了全曲的第一个高潮可幻想瞬间消失,刻板的音调再次出现,它预示封建统治重如磐石,善良人们的美好希望难以实现.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委婉的曲调如泣如诉,揪人心肺,与大提琴再次出现对答,描写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沉痛哀怨的情景板鼓突然闯入,声声的敲击声,造成了紧张气氛梁山伯辞世的噩耗传来了!祝英台悲痛欲绝,神情恍惚,向梁山伯坟前踉踉跄跄奔去这里借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张”(紧拉慢唱)的手法,将越剧中哭腔音调揉入旋律中音乐时而激昂,果断,时而低回,幽咽,把祝英台面向苍天对封建势力的罪恶进行愤怒控诉和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祝英台指天踏地发出最后一声呼喊时,锣鼓管弦齐鸣,英台纵身投入坟中,乐队用ff的力度演奏,全曲达到了最高潮.再现部:化蝶.音乐又重新出现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华彩乐句,竖琴一连串明亮清脆的刮音把我们带入了仙境这时,小提琴加上了弱音器,抒情而缓慢地再次奏出爱情主题,更增添了朦胧的仙境色彩.这里,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民的善良理想,仿佛严冬已经过去,明媚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一对彩蝶相依为伴,在万花丛中翩翩起舞,他们时而翻飞、时而憩息,十分逍遥自在.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们生前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比翼双飞.最后,全乐队齐奏爱情主题,它又似汪汪洪流倾泻而出,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梁祝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前奏曲第一个片段:法国诗人拉马丁在他的诗篇《诗的冥想》中说道: "在死亡的一刹那,那无名的歌曲庄严的第一个音,我们的一生不就是它的一系列前奏曲吗?……"。

生与死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同样的生命过程,是人生的起点与终点但是如果将生与死的关系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来论述的话,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层次的认识体会一下之前那句诗的意思,死亡即是奏响庄严歌曲,而人生只是歌曲之前的前奏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