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轮台遗址新探: —-—-----—被遗忘的六运古城王军设立唐轮台是唐朝治理天山以北的重要措施,唐轮台后来发展成为是丝绸之路上军事重要的据点、屯垦的重点地区,并在北疆首开征税之先河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多首诗歌中提到了轮台,使轮台名扬天下.一千多年过去了,著名的唐轮台到哪里去了呢?史地界经过几年的讨论,都认为唐轮台不同于汉轮台,其地不在南疆,而在天山北麓,其遗址可能是乌鲁木齐的乌拉泊古城、米泉县古牧地或昌吉市的昌吉古城等,但这些猜测都缺少古城遗址的考古依据,唐代轮台城的遗址究竟何在?笔者由于工作职责所然,长期在阜康之北的阜北农场工作,周边多是唐代遗址,为探究这些遗址的历史,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到多处遗址实地踏勘,基本弄清了遗址的背景,并在其间对唐轮台在哪里也进行了研究,在查阅了资料、实地探查并结合GPS地图实际比对,得出一个意外的结论,唐轮台所在的地方应是阜康市以北的六运古城,这个古城过去被认为是唐代的俱六守捉笔者就这一结论的依据论述如下,供有兴趣的爱好者及专家评议一、 唐轮台与北庭都护府、俱六守捉的距离史料记录论述轮台与北庭都护府的距离是确定唐轮台的重要依据之一,过去多有学者进行了研究,笔者对此也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和一些学者是不一致的。
由于目前多数学者将轮台与北庭的距离推定为四百余里(与《新唐史地理志》记录的三百二十里有差距)而在此距离左右没有遗址证明,故而产生了唐轮台在何处的争议1. 对《新唐史地理志》记录的里程理解不同(1)《新唐史地理志》(陇右道)关于北庭都护府与唐轮台的距离记录是:北庭大都护府,本庭州,贞观十四年平高昌,以西突厥泥伏沙钵罗叶护阿史 那贺鲁部落置,并置蒲昌县,寻废,显庆三年复置,长安二年为北庭都护府土 贡:阴牙角、速霍角、阿魏截根.户二千二百二十六,口九千九百六十四县四: (有瀚海军,本烛龙军,长安二年置,三年更名,开元中盖嘉运增筑;西七百里 有清海军,本清海镇,天宝中为军;南有神山镇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 城守捉,又有冯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又百 里至轮台县,又百五十里有张堡城守捉,又渡里移得建河,七十里有乌宰守捉, 又渡白杨河,七十里有清镇军城,又渡叶叶河,七十里有叶河守捉,又渡黑水, 七十里有黑水守捉,又七十里有东林守捉,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在这一段中明确指出轮台在北庭都护府西三百二十里,对这一记录有学者有不同看法,认为在沙钵城守捉与冯洛守捉之间的距离新唐史可能漏记,并根据其他守捉的距离推出可能漏记了八十里,也就是说轮台可能在北庭都护府西四百里。
学者们还提到《元和郡县图志》记录的轮台县至庭州的距离@y80S!t,“《元和郡县图志》虽有“东至州四十二里”v@nz3qQRM34s3A(qOOhE91FNee09#xtqUg0+&的说法,但后世学者均以为不可信如王国维s说:“《元和郡县志》,轮台县在庭州西四十)6YJ8!a3oG)二里《太平寰宇记》,轮台县东至州四百二HfktQgBB3jp#%NCSxnSGXl+8I3-^iX@v78E$vke*^I^g!*mV十里……《寰宇记》是也.”(《长春真人vS@%Cg-aTkdaYzy2gwvdCPG4Y7qc!)6(01yKf#sSXuak4QJ^qc22BW5西游记注》)岑仲勉说:“按《元和志》,轮wi+@&3Q7oatyu)P*6v!TGvnCKEZGHnNqxv8jg$g7AhYMQrPE&RJqs@rjQi6台县‘东至州四十二里’《寰宇记》一五六y-b8gE7vstXlByW%K*RJ%ZyNjj7w+RPWP0249Z(B770&jRQbXz937&(2VfI则云:‘轮台县,西四百二十里'合观之,9xEZj1@jtXBdLyvk1L @IeF(hthZG2RQ HGm&HfkcYm)&)jlt似《元和志》四十二为四百二十之讹夺.”根据大学者王国维的推论轮台应在北庭都护府西四百二十里,这样也就否定了《新唐史地理志》(陇右道)关于北庭都护府与唐轮台的距离记录是三百二十里的记录。
对王国维先生的推论笔者存有疑问,我们可以看一下《元和郡县志》原文的记载:庭州,北庭下都护府开元户二千六百七十六庭州,因王庭以为名也后为贼所攻掠,萧条荒废,显庆中重修置,以来济为刺史,理完葺焉请州所管诸蕃,奉敕皆为置州府,以其大首领为都督、刺史、司马,又置参将一人知表疏等事其俗帐居,随逐水草帐门皆向东开门向慕皇风也其汉户,皆龙朔已后流移入也长安二年改置北庭都护府,按三十六蕃,开元二十一年改置北庭节度使,都管兵二万人,马五千匹衣赐四十八万匹段以防制突骑施、坚昆,斩啜西北去突骑施三千余里,北去坚昆七十里,东去斩啜一千七百里管瀚海军,北庭都护府城中.长安二年初置烛龙军,三年,郭元振改为瀚海军,开元中盖嘉运重加修筑管兵一万二千人,马四千二百匹焉.天山军,西州城内,开元二年置.管兵五千人,马五百匹在理南五百里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景龙四年置.管兵三千人,马三百匹在理所东南五百里.州境:八到:东南至上都五千二百七十里东南至东都六千一百三十里东南至伊州九百七十里东至西州五百里西南至焉耆镇一千一百里西至碎叶二千二百二十里北至坚昆衙帐约四千里东北至回鹘衙帐三千里贡、赋:开元贡:阴牙角,速霍角,内沙,阿魏,延胡索。
管县三:后庭,蒲类,轮台后庭县,〔下贞观十四年于州南置蒲昌县,长安二年改为金蒲县,宝应元年改为后庭县.蒲类县,下.南至州一十八里.贞观十四年置,因蒲类海为名先天二年为默啜所陷,开元十四年复置轮台县,下东至州四十二里长安二年置清海军,在州西七百里旧名镇城镇,天宝中改名清海军俱六镇,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当碎叶路凭落镇,在府里三百七十里神仙镇,在府南五十里当西州路.沙钵镇,在府西五十里.当碎叶路蒲类镇,在蒲类县西郝遮镇,在蒲类东北四十里当回鹘路盐泉镇,在蒲类县东北二百里.当回鹘路特罗堡子,在蒲类县北二百余里.四面有碛,置堡子处周回约二十,有好水草,即往回鹘之东路在原文中学者对“轮台县,下东至州四十二里."有疑问,怀疑有误,其实不然《元和郡县志》在描述县与军、守捉、镇时使用的记录方法是不一样的.县是区域性质,有一定管辖范围,描述的是县管辖的距离对军、守捉、镇(军事据点)的描述是点对点的距离庭州管辖三县,除庭州住在后庭县,未作描述外,对蒲类县描述“蒲类县,下南至州一十八里贞观十四年置,因蒲类海为名先天二年为默啜所陷,开元十四年复置如果这里理解“南至州一十八里”为蒲类县距离北庭十八里,肯定与实际不符了,也就不对了。
在看了《元和郡县志》对西域其他地方的描述均是如此,如描写天山以南:交河县,中下东南至州八十里本汉车师前王庭也,按车师前王国理交河城,自汉迄于后魏,车师君长相承不绝,后魏之后湮没无闻,盖为匈奴所并,高昌据其地.贞观十四年于此置交河县,与州同置.交河,出县北天山,水分流于城下,因以为名天山县,上东至州一百五十里贞观十四年置也就是在写州县用的是管辖范围概念,写军事驻点时用距离概念据此推论“东至州四十二里”是指轮台县管辖地东边至庭州四十二里,再往东就归后庭县(金满县)管辖了由此可见,不能以《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推出《元和郡县志》关于轮台县的记载是错的结论.因而也不能推翻《新唐史地理志》(陇右道)关于北庭都护府与唐轮台的距离记录是三百二十里的记录 (2)、关于冯洛守捉的问题.学者有疑问主要在于《新唐史地理志》(陇右道)“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 城守捉,又有冯洛守捉”在这两个守捉之间没有距离记录,怀疑有漏,史料记载不一笔者经比对,发现此处的冯洛守捉应是凭洛守捉,冯与凭的繁体字相近,冯的繁体字为馮,凭繁体字为憑,凭洛守捉与北庭都护府距离为370里(见前元和郡县志),现代学者利用新出土和发现的史料对住北庭都护府的瀚海军研究更为深入,认为瀚海军管辖的军事单位有“瀚海军所属各部有中军、左一至左六军、右一至右六军和俱六守捉、俱六行营、解默、东道守捉、东道行营、轮台守捉、轮台行营、神山守捉、耶勒守捉、沙钵屯、沙钵守捉、西北道守捉”(见《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作者孙继民,第20页),在该书第28页提到“瀚海军所属诸守捉有俱六守捉、东道守捉、轮台守捉、神山守捉、耶勒守捉、沙钵守捉、西北道守捉”,明确没有冯洛守捉,在该书第46页‘诸守捉系列’,孙继民先生论证,西北道守捉可能为凭洛守捉,对应凭洛镇(在这里他写为冯洛镇)。
根据上述资料得出的对应关系是:沙钵守捉驻沙钵镇、耶勒守捉驻耶勒镇、俱六守捉驻俱六镇、轮台守捉驻轮台县,这是往西方向,与西北道(凭洛)守捉不是同方向通过对比不同志书,基本可以推出新唐书地理志关于北庭都护府与轮台之间的距离为三百二十里记载是可信的2. 俱六守捉与北庭都护府、轮台县的距离位置在以往学者论述中忽视了俱六守捉在推论轮台县位置的作用俱六守捉为一大守捉管辖十一队约五千人(见《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作者孙继民,第49页),史书对其有关记载应是可信的学者们对新唐书地理志“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又百里轮台县,”这一记录是认可的.俱六守捉在轮台县东,距离是确定的,那俱六守捉与北庭都护府的距离是多少哪?在《元和郡县志》(见前引文)“俱六镇,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当碎叶路",在此志中还记载“沙钵镇,在府西五十里当碎叶路”,也就是俱六守捉东距北庭都护府二百四十里,东距沙钵城守捉一百九十里再看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 城守捉,又有冯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在此记录俱六守捉距北庭都护府为二百二十里,距沙钵城守捉一百六十里,这两份志书对俱六守捉距北庭都护府的距离记载与距沙钵城守捉的记载是相近的,差别不大。
《元和郡县志》可以印证《新唐书地理志》关于北庭都护府与各守捉以及轮台县距离记载基本准确的 在对轮台县与北庭都护府的距离记载中唯有太平寰宇记为四百二十里,这一数据是作者推测修订的数据(见前文)如按此数据推论,俱六守捉与北庭都护府的距离为三百二十里,明显与《元和郡县志》记载不符太平寰宇记关于唐轮台与北庭都护府距离四百二十里这一记载是有误的二、元朝有关对唐轮台的记载和描述资料 唐轮台毁于十五世纪初此时蒙古瓦剌(卫拉特)部兴起,并攻占了别失八里(唐北庭都护府).在1399年时别失八里仍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国都但到明朝使者陈诚1414年出使西域时唐朝兴建的屯垦重镇北庭、轮台、碎叶等已经被毁了(见新疆大学出版社《新疆地方史》)也就是说北庭、轮台直至明初仍然保持着繁荣,元朝对北庭、轮台的一些资料与描述应是可信的,可以作为考证轮台的依据的 在元朝,有两位名人亲自到过北庭、轮台,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一是长春真人丘处机,一是耶律楚材在他们留下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确定的有关唐轮台的信息有两条:1、唐轮台距北庭的距离应在300里左右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随同丘处机一起西游)所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原文记述是:八月二十七曰,抵阴山后,回纥郊迎。
至小城北,酋长设蒲萄酒及名果、大饼、浑葱,裂波斯布人一尺,乃言曰:此阴山前三百里和州也其地大热,蒲萄至伙翌曰,沿川西行,历二小城,皆有居人时禾麦初熟,皆赖泉水浇灌,得有秋,少雨故也西即鳖思马大城,王官士庶僧道教数百,具威仪远迎僧皆赭衣,道士衣冠与中国特异.泊于城西蒲萄园之上阁,时回纥王部族劝蒲萄酒,供以异花杂果名香,且列侏儒伎乐,皆中州人士庶曰益敬,侍坐者有僧、道、儒,因问风俗乃曰:此大唐时北庭端府,景龙二年,杨公何为大都护,有德政,诸夷心服,惠及后人,于今赖之有龙兴、西寺二石刻在,功德焕然可观,寺有佛书一藏唐之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