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考试

in****us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1.15KB
约8页
文档ID:195467568
2019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考试_第1页
1/8

2019年常州市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教育教学理论和教科 研考试试题 教育理论简答题: 1.刘老师是班主任,打算带领班级学生去苏州进行研学之旅请你帮 刘老师设计一个研学方案 2.教师与教师,教研组与教研组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应加强合作 给你什么启示 ? 3. (1)布置作业的要求是什么? (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4.李老师抱怨说,讲过的知识点,重点,学生始终记不住他们实在 是太笨了! (1)请你根据记忆的规律分析李老师错误的原因 (2)请你结合实际,给李老师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5.华盛顿砍树 (1)请你结合德育相关理论,分析案例. (2)请你以一个普通任课老师的身份,谈谈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3)请你谈一谈,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 教科研 1.上海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请你设计一个校本课程纲要 2.基于案例研究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行动研究 (1)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是什么? (2)请你设计一个课题研究内容 (3)以教学设计:问题与对策写出论文纲要 走进新课程资料查找目录 序言 1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通过课程来体现、实施P1 2 教育改革的 核心内容 课程改革 3 基础教育 改革的目标p2 知识传授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内容繁难偏、书本化生活、趣味、经验 主动学习、 参与、探究、 动手评价促进教师、学生、教学实践的发展三级课程管理。

4 综合实践课程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5 加强德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渗透 一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2 1 “知识经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提出 2 基础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P7 李岚清、邓小平的话 3 各国课改的共同趋势P8 政府参与;协调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目标11 1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p11 2 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转变课程功能; 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 容与生活和时代联系;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建立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二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的调整17 1 课程的类型p17 2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自的主导价值P17 3 现行课程结构的不足p18 发展单一性多样化科目之间比重失衡均衡 化 4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p18-19 5 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各自体现p19(结构上的三大基本特征) 6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p22 一贯强调了连续性和顺序性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25 1 分科课程的优点p25三点 2 分科课程的缺陷p25概要阐述 3 分科课程的特点p25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 容选择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 4 综合课程类别p26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者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 的内在联系性,不同学科的互相整合。

5 实施综合课程注意点p28 综合实践活动 28 1 综合实践活动阐述p28 和序言 p3 一样 2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p29 3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p29(整体性 ; 实践性 ; 开放性 ; 生成性(本质特性); 自主性 ) 4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p30-31(研究性学习 ;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信 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的重要手段更是实践探究的重要内容) 5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p32 6 有效综合实践活动的遵循原则p32 7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和课程的关系p34 8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原因/p35 9 “研究性学习”课程注意问题( 其中六”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p37 10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p38 11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p41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优秀传统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p44 三个承接任务 “绿色证书”教育46 1 农村的”绿色教育”证书是”三教统筹” 三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49 1 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的功能/ p49 2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p50 3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p51 4 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转变p52(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全面提 高;关注教师教学向关注课程实施; 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53 1 目标陈述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

2 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 3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p61 五点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65 1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 求 P65 2 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是课程标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论基础其核心是采取了 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P82 3 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组织方式上呈现为“网络化”网络化” ,指内容 和目标相交织,“课程目标”“专项内容”“内容目标”三个层级相交织的整合方式作 为内容目标体系,它的内在关系具有显著的特点P84 4 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操作方式上呈现为“行为化”行为化” 指对内容 目标的具体操作提出行为要求和指导,一操作行为的实施否作为衡量的标准P85 四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意义111 1 课堂教学依旧是我中小学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P111 2 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改革观念,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观与学生观113 1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p113 p114 2 过去的教学观p114 3 教学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 共同发展的过程p115-116 4 教学重过程。

教学结论 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教学过程 指达到教 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P117 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 程 5 教学关注人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 活和人格养成) p118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时教学活动一条基本规律 6 新课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7 人?独立意义?(独立的头脑,学习主体,责权主体)p122 8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P122 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努力(尊重,民主,发展)p123 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真心对待真心爱护,展现魅力品味喜悦,完善个性展现魅力) (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p124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124 1 教师的角色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p125-128 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 上行动研究 课程开发社区型教师 2 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教学关系:帮助、引导;对待自我 :反思 ; 与 其它教育者 :合作 ) 反思 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 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 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 素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经验理论化 学习方式 130 1 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单一、被动多样、主动)p130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价值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 ; 独立性 ; 独特性 ; 体验性 ; 问题性 )p131-133 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 “体验” 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性 是现代学习方 式的突出特征 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135 1 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p135 2 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内容(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 理机制 ; 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考评制度)p136 现代教学技术 138 1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的原因 五 新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141 1 新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重视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重综 合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注 重过程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p141-144 2 基础教育评价主要问题(内容偏,标准无个性,方法单一,主题被动,重心偏移)p145 3 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重点(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考试的改革重点)p146 4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p148 根本目的促进发展与课程功能转变相适应体现新观念新趋势内容综合 化方式多样化主题多元化关注发展过程 5 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思路p149 6 课程评价改革注意问题p150 学生评价 151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环节(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选择并设计评 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明确促进学生发 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p151-154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注意点(全面非全优; 评价技术的有限性与无限 性 )/ 3 成长记录袋的质性评价方法(意义 p157; 问题 ; p158评分注意点p159) 4 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的体系p160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智力的结构 乐观的“学生观”重新构建“智力观”树立新的“教育观”理解实践新 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161 1 促进教师评价体系的四个环节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收集分析反应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 资料和证据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革要点,制定改进计划p162-167 教师评价包括:教学评价,教师素质评价 2 开展教师自评“反思” 的原因 p167 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自评改变了教师原来的消极被动的 被评价低位,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元教师评价自己,学校也可全面掌握教师信息 3 开展教师自评的建议/ p168 4 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p170 四条原则: 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歇息分析看待评价结果;校方综合分析多方信息; 家长学生参与教师评价需要引导p171 4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以学论教 ,教为了促进学)p173 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175 1 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p175 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2 学校评价体系包含内容p178 考试改革 181 1 评价改革与考试改革的区别p181 2 考试改革的突出表现(考试内容 ; 考试方式 ; 考试结果处理;升学考试与招生制 度 )p183 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法师,需要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和判断 学生发展的状况。

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一部分 3 “考试不改 ,课程改革寸步难行”的错误理解p185 考试万能的错误理解 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改的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时间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 新课程观、教育观、学生发展观和教师观等,而不是某种方法和技术 六 新课程的管理 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192 1 防止课程管理权力下放”一放就乱”的局面p194 2 我国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管理机制P193 课程管理政策与制度196 1 国家 ,地方 ,校本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各自定义p196 2 三级课程管理各自的职责p197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所有的课程计划只有到学校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所以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对于确保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具有重 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