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单选70*1 简答 4*5' 病案2*5'[病案]要有简单的证候分析,中医、西医的诊断,药方组成,(剂量)中医儿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理论与临床,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一、孕育与萌芽(远古-南北朝)扁鹊——儿科学史上第一位小儿医淳于意治疗小儿的医案是古代最早的病历记载儿科理论萌芽于《内经》《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 血少 气弱 说明内经已有小儿生理特点和病脉的记载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巢元芳《诸病源候论》,儿科病症6卷255候,论述小儿保育和证候病源第一次对儿科病病因病理及证候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 唐末《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首创小儿“纯阳之体”理论二、形成(隋朝—宋朝)北宋钱乙 “儿科之鼻祖”“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3卷学术贡献(可能简答题)1、概括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患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创立小儿五脏证治法则,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3、重视诊法,望诊中首提“面上证”、“目内证”4、鉴别麻疹,水痘和天花5、急、慢惊风治疗,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6、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六味地黄丸,创立泻白散、泻黄散、泻青丸、异功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7、提出“疳皆脾胃病”①儿科领域出现寒温之争 痘疹类疾病 钱乙、董汲主寒凉南宋陈文中主温补,针对因阳气虚弱,邪毒内陷所致逆证和坏病,用温补方药②宋代提出了小儿特有的指纹望诊法③南宋刘昉《幼幼新书》汇集了宋以前儿科学的成就,现存儿科医书中记载小儿指纹最早的书籍三、发展期(金元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明代万全提出小儿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的五脏特点2.《温病条辨解儿难》清代吴鞠通提出“稚阴稚阳”学说,补充完善了“纯阳”学说3.预防医学方面,中医儿科发明“人痘接种法”,比西方牛痘接种术早100年(开创了世界免疫学先河) 4.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论述了初生儿疾病的防治和诊法,对小儿指纹提出当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后世加“三关测轻重”,完善小儿指纹辩证纲领▲小儿生理特点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纯阳之体”学说《颅囟经脉经》:“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1.“纯”指小儿先天所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 “纯阳”指小儿时期的阴阳是生理状态下的阳相对旺盛,阴相对不足。
生理意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意义:感受病邪容易从阳化热,从热化火,临床小儿热证居多;患病后脏腑修复力强,易康复纯阳”并非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纯阳学说是以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客观存在为基础,成为生理特点的理论依据之一■“稚阴稚阳”1.阳指各种生理功能,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物质2.“稚阴稚阳”说明小儿时期机体的阴阳均不完善、不成熟,而“纯阳”则是表明小儿之不完善、不成熟的阴阳中,又是以“阳”生为主导趋势来带动“阴”的成熟完善生理意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病理意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即小儿抵御病邪侵袭的能力较成人差而容易生病;患病后病情的变化很快、很大,往往可形成一种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病况,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结:“纯阳”与“稚阴稚阳”之说互补,全面解释了小儿体质特点,成为中医儿科临床的基本指导理论▲小儿五脏特点肝常有余(易动风)心有余脾常不足肺脏尤娇肾常虚(指小儿肾阴肾阳均未充盈,成熟,要与成人肾虚区别)【年龄分期】胎儿期——受孕到分娩共40周新生儿期——自出生脐带结扎时起到出生后满28天婴儿期——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幼儿期——1周岁到3周岁学龄前期(幼童期)——3周岁到7周岁学龄期(儿童期)——6周岁~7周岁至12周岁~13周岁青春期——女孩从11周岁~12周岁至17周岁~18周岁男孩从13周岁~14周岁至18周岁~20周岁。
诊法概要】1、四诊中首重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⑴望神色五色主病:• (肝)青色主寒、痛证、瘀证、惊痫; ——肝• (心)红色主热证; ——心• (脾)黄色主脾虚证或湿浊; ——脾• (肺)白色主虚、寒证;——肺• (肾)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肾⑵望形态 ,即形体、动态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者为健康表现,反之则为异常病态生长迟缓,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萎黄,囟门逾期不合,姿态呆滞者为营养不良⑶望动态:喜俯卧位为乳食内积; 翻滚不安,呼叫哭闹,两手捧腹多为盘肠气痛; 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 咳逆鼻煽,胁肋凹陷如坑,呼吸急促多为肺炎喘嗽⑷审苗窍重舌 —— 心脾火炽 弄舌 —— 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舌体 连舌 —— 舌系带过长 吐舌 —— 心经有热 舔舌 —— 脾经伏热⑸察指纹 3岁以内(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部位: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 ,包括——风、气、命三关用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 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①浮主表(显露),沉主里(不易显露)②红主寒,紫主热鲜红-风寒;淡红不露-虚寒 暗紫-邪热郁滞;紫黑-热邪深重,闭郁血络③淡主虚—气血不足 滞为实(涩滞)—病邪稽留,营卫阻遏,淡青-体虚有风;淡紫-体虚有热 指纹滞-常因痰湿、食滞、邪热郁结所致④风轻、气重,命危风关—病邪初入,证轻浅 气关—病深入加重—病邪方盛 命关—疾病危重2、切诊 三岁以上小儿“一指定三关”,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病理脉象【治法概要】1. 内治注意固护脾胃,“脾常不足”“胃小且弱,容物不多”开胃运脾法:七味白术散、参苓白术散、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消食导滞法:常用方保和丸、消乳丸、枳实导滞丸等适用于乳食积滞证麦芽擅消乳积,山楂擅消肉食积,神曲擅消谷食积,莱菔子擅消麦面积,鸡内金能消各种食积,健胃2. 外治法 针刺四缝治疗小儿厌食、疳证,推拿的捏脊法治疗食积感冒■【小儿感冒特点】:小儿感冒的临床表现,证候分型,治疗原则等都和成人大致相同但小儿感冒亦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①发病容易,传变迅速,6个月以后小儿,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症状愈重。
病情未及时控制往往可发展为肺炎喘嗽• ②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症状相对复杂,易从热化,风热证多于风寒证• ③病程中易出现挟惊、挟痰和挟滞的兼证• ④治疗上不宜单纯发散,避免大汗• ⑤先天禀赋不足易复感热证多(纯阳之体)、易挟痰(肺脏尤娇,肺失宣肃)、易挟滞(脾常不足)、易挟惊(心肝有余)治疗原则:疏风解表感受风寒:辛温解表;感受风热:辛凉解表;感受暑邪:清暑解表 挟痰者,宣肺化痰挟滞者,消食导滞挟惊者,安神镇惊或平肝熄风风寒感冒: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咽不红,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发热重,鼻塞流浊涕,咳痰粘稠,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注意辛温辛凉并用法的使用暑邪感冒:发热,头痛,身重困倦,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注意区分湿与热的多少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挟痰:咳嗽加剧,痰多,喉间痰鸣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疏风解表基础上风寒证加用三拗汤或杏苏散,风热证加桑白皮、竹沥、前胡、天竺黄等挟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滑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疏风解表基础上消食导滞,酌加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挟惊: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抽风。
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解表药加用钩藤、蝉蜕、菊花、石决明等小儿咳嗽特点 ⑴病因多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生冷所致,内伤咳嗽相对较少,肺脾虚弱是本病的主要内因病位在肺,涉及脾病机总属肺失宣降,肺气上逆⑵症侯相对单纯,治疗易于康复⑶一般预后良好,部分反复日久不愈,病情重者可进展为肺炎喘嗽风寒咳嗽:起病急,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治法 疏风散寒,宣降肺气 方药 杏苏散加减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治法 疏风清热,宣降肺气方药 桑菊饮加减湿热咳嗽::咳嗽痰多,伴胸闷恶心欲吐,咽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湿,宣降肺气方药:上焦宣痹汤合千金苇茎汤兼表邪加薄荷、苍耳子,发热明显加青蒿痰多呕恶加陈皮、半夏肺炎喘嗽 马脾风临床以发热,咳嗽,喘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抽搐神昏等症病名首见于清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邪气闭肺;22、邪热炽盛,热邪闭肺a心阳虚衰 b 邪陷厥阴c 正虚邪恋病位在肺,累及脾,内串心肝,病机关键是肺气郁闭。
痰热、血瘀为病理产物鉴别:l. 咳嗽 以咳嗽为主症,可伴发热, 无气急,气喘,鼻煽 两肺听诊可闻呼吸音粗 或干罗音 2. 哮喘 以咳嗽,气喘 ,呼气延长 为主症,多数不发热,两肺听诊以 哮鸣音 为主伴继发感染者,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 “热、咳、痰、喘、煽”是典型的症状区别常证、变证 根据呼吸频率和节律,心律快慢,唇甲颜色,肝脏大小及是否有神昏抽搐等辨别治疗原则 宣肺开闭风热闭肺: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粘稠,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紫滞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闭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热邪闭肺:发热甚,咳嗽气喘重,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开闭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白虎汤痰热闭肺: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煽,喉间痰鸣,舌红苔黄,脉象弦滑治法:清热涤痰,宣肺开闭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正虚邪恋(1)阴虚肺热:病程长,干咳无痰,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苔光或花剥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2)肺脾气虚 :面色苍白,动则汗出,咳无力有痰,纳呆便溏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变证 心阳虚衰:面色苍白 口唇紫绀,额汗不温 四肢厥冷, 喘急息微 肝脏肿大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邪陷厥阴:神昏谵语 四肢抽动,壮热烦躁 口噤项强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 牛黄清心丸加减 哮喘《丹溪心法喘论》首先命名“哮喘”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特征的肥西疾病。
病因:主因为素体肺脾肾不足;诱因为感受外邪,接触发物,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病机关键为痰饮内伏鉴别: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