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劳模标准发生变化4月30日召开的2022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又有近3000名劳动模范获得了嘉奖值得留神的是,这次评比中,约30名私营企业主和23名进城务工者首次进入劳模名单,而包括篮球明星姚明在内的一些文体明星也榜上著名 私营业主和文体明星的入选引发了公众强烈地议论:现在,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劳模”? 记者在采访中察觉,在老一辈人的眼中,“劳模”是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和任劳任怨的代名词他们认为,这种“老黄牛”精神是选中“劳模”的首要标准当劳模太不轻易了,那种付出不是常人能够想像的北京市二轻工业局的一名退休工人谈起自己心目中的劳模,至今依旧是一脸的佩服,“当劳模最重要是能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每日想着加班该发加班费的人哪能当劳模啊?” 提起劳模,大家谈到最多的词除了“不轻易”,更多的也正是“敬仰”我妹妹就是个劳模,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从来就没有为自己想过我至今都以有这样的妹妹为荣周边的人也都情愿跟劳模住一起呢北京内燃机总厂的退休工人老孙说起自己的劳模妹妹时弥漫了骄傲 在采访中记者还察觉,尽管目前全国累计有2万多人被评为国家级劳模,但是,公众能脱口说出他们名字的只有那么几个,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时传祥、王进喜、李素丽等。
尽管从小就被指导“劳动最荣誉”,但是在现在不少年轻人心中,劳模已经是他们不怎么关注的人物了,甚至被等同于“老套”、“落伍” 大学生小杨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了:“现在要是有人说我是劳模,断定是在‘骂’我劳模这个词太‘老土’了,我觉得他们那样根本就不是现在这个年头的人 不能否认,与时下流行的“薪酬代表身价”的价值观相比,当年那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老黄牛”式的劳模精神遭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质疑剑桥大学毕业的MBA孙女士认为,劳模是筹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强调付出不计算回报是不合理的,也与市场经济“等价有偿交换”的规矩相违背她认为,时代变了,劳模精神也理应有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记者看到,在今年全国总工会公布的《关于推举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的通知》中,“无私奉献”已经不再是衡量劳模的关键指标,“对事业有突出付出”成了评比的首要标准 “其实,劳模不是人们印象中单一的产业工人和农人劳动的外延理应更广泛,企业家、运鼓动、文娱明星也都是劳动者,他们都理应有机遇被选为劳模在媒体工作的小吴这样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杨伟民教授在采纳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我们社会过分强调了劳模的无私奉献精神,甚至将其“神化”,这就让普遍人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激励先进劳动者的制度理应与社会进展相适应概括来说,现在的标准中更理应强调的是劳动者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能劳模理应向普遍劳动者回归,这样,才能鼓舞公众真正向劳模学习的热心,劳模才能真正起到鼓舞和模范的作用 :实习生 罗婷 本报记者 谢小亮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