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师说》详解 《师说》整理 一、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3、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一词多义 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 ②惑而不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③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n.作v. 学习)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n.作v. 从师) ⑥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⑦而耻学于师(老师) ⑧那么耻师焉(n.作v. 从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n.作v. 从师) ⑩不耻相师n.作v. 学习) ⑾师道之不复(n.作v. 从师) ⑿孔子师郯子(意动,以……为师) 其 ①其为惑也(代词,那些,疑难问题)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代“生乎吾前”的人)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④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代“古之圣人”) ⑤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今之众人”) ) ⑥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约莫) ⑦其可怪也欤(这) 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助,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代学识,道理)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取独)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取独)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取独)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代,代这件事) ⑦彼童子之师(助词,的) ⑧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代童子) 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宾语前置的 标志)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这些人) ⑾郯子之徒(代词,这一类) 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一类) 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著作) 道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统) ③道好像也(道德学问) 惑 ①惑之不解(疑难问题) ②那么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向) ③于其身也(介,对于)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从) ⑤不拘于时(介,表被动,被) 乎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相当于“于”,在;表对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吧)④嗟乎!(语气助词,表慨叹,与“嗟”连用,唉)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 3)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 5)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并且 6)句读之不知 “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不确定 四、词类活用 ㈠意动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那么耻师焉以……为耻) 4、不耻相师以……为耻) ㈡adj.→n.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作名,圣人、 愚人) ㈢n.→v. 1、吾师道也(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3、那么耻师焉(从师) 4、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5、不耻相师学习) 6、师道之不复(从师) ㈣adj.→状 1、小学而大遗(在小的方面;在大的方面)五、 重点实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莫非) 3)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还) 4)士大夫之族(类)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美)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9)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糊涂) 六、文言句式 ㈠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㈡被动句 1、不拘于时 ㈢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㈣状语后置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㈤宾语省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㈥主语省略 1、问之,那么曰 七、难句翻译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而耻学于师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彼与彼年相若也,道好像也,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八、课文理解、赏析以及文学常识 韩愈,唐代文学家、教导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称韩文公他是倡导古文运动,反绮丽柔糜的骈文,提倡质朴刚健的散文,看法“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说”是一种探讨文文体,古代用以记叙、探讨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一个事理师说”的意思是:“阐明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服特别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论述思路:第一段:正面提出中心论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理应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师其道,不管其地位上下和年龄大小 其次段: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风气 第三段:援引孔子从师的事例,阐述师与弟子的关系,从正面进一步论证论点 第四段:点明作文的目的,进一步稳定论点 文章主旨:1)从师要解惑2)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那么3)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写作特点:比较(整散结合→作用:波澜起伏,张弛有致 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比较,写出对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得出“圣益圣,愚益愚”截然相反的结果,突出论证了中心论点的第一层意思——“人必从师” 2、“择师教子”与“于己耻师”的冲突比较,得出了“未见其明”的结论,从反面突 出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其次层意思——“从师为师之道”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典雅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比较,得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结果,全面的论证了中心论点。
批评对象:士大夫之族理由1:“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回响,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看法恰恰是格格不入的理由2: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特别严肃,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