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王昌龄李颀 在盛唐诗坛上,有一批位卑而名高的诗人,他们在仕途上落拓不遇,但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却激荡着其诗情,使他们的创造才华喷涌而出尽管他们在题材上各有侧重,在形式上各有擅长,但都能拓展诗境、别开生面,使初唐以来以“风骨”为号召的诗歌审美梦想得以血肉充实的表现王之涣、王昌龄、李颀、崔颢就是其中几个年辈较早的优良代表 王之涣(688-742)字季淩,绛州(今山西新绛)人他一生只承担过主簿、县尉等吏职,曾不屑于“屈腰之耻”而拂衣去官,天宝元年去世据靳能在为他所作的墓志铭中称,王之涣为人“大气有大致,倜傥有异才”,其吟咏从戎出塞之作,“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由出名的“旗亭画壁”故事(事见薛用弱《集异记》)即可见其影响之一斑王之涣今存诗仅六首,均是绝句精品,如《登鹳雀楼》①: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此诗唐芮挺章《国秀集》作处士朱斌作,宋范成大《吴郡志》引唐张著《翰林盛事》云吴郡人朱佐日作自宋初以来,《文苑英华》、《温公续诗话》、《梦溪笔谈》等都以为王之涣作 前两句在开阔无垠的画面上,以白日运转、河海奔流为生生不息的世界灌注了无限生气。
后两句由实入虚,升华为不懈追求、进取不息的感情境界通篇对偶而不觉其偶,用笔疏朗而气势恢宏他的《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边塞诗的名篇,其一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苍茫云海中万仞高山围绕一座永无春色的孤城,写出绝域荒寒之苦但诗中画面雄壮阔大,声调冷静豪迈而不落于凄切,仍可见出英雄本色诗歌因此获得了骏爽的意气和遒壮的风力开元时期另一诗人王翰也有《凉州词》,与此篇可谓异曲同工诗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连忙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纵然战死不归,何妨美酒先醉其中并非没有痛楚,却压不倒豪荡磊落的壮怀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家境对比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一生曾两次被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和当时出名的诗人几乎都有交游,孟浩然、李白、岑参、常建等都存有赠他的诗篇。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表达“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其着眼点往往不在于概括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役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举行深入的斟酌,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心,突破了六朝以来边塞诗主要就乐府旧题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使之更富于生气 这些诗中有的强烈赞扬了前线将士舍身许国的豪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戎行七首》其四) 亦不乏告成的喜悦和骄傲: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同上其五) 但诗人的眼光并不停留在这些地方,他还清楚地看到了他那个时代中战役的阴暗面譬如说,那些义勇健儿往往是上层统治集团尖酸寡恩政策的牺牲品:“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同上其三)“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塞下曲》其四)“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塞上曲》)诗人在《箜篌引》中,还表达了一个身经百战、屡建奇勋的少数民族将领,如何由于不能得志上司的贪欲而被诬害的凄凉遇到。
于是,边塞生活在王昌龄的笔下成为透视畸型的社会万象的一个窗口而与此同时,他又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典型的诚恳情思,如: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戎行七首》其一)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同上其二)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究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正是由于正视这种事实,诗人才不同于当时的大量文士沉溺在以边功取封侯的空想之中,而更多地留神到战役给普遍士卒带来的巨大痛楚因此,他虽然断定在保家卫国的意义上战役有其必要和不成制止的一面,然而对那些不以士卒的生命与鲜血为意、持宠寻衅、挑起战事以邀功的边将,那么提出严肃的揭露与指斥如《宿灞上寄侍御玙弟》一诗中,就鲜明地表示了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的强烈反对,而看法不图远荒之地,改用“怀柔”方针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表现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自有史以来,在中国西北和北部广阔的边缘地带各民族之间发生过多数次血与火的冲突,这根本上是不同人类群体之间残酷的生存竞争,是这一土地上的人们难以摆脱的历史命运。
王昌龄是意识到这一点的,试看《塞下曲》之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过去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过去”、“今古”点明这乃是一代一代重演着的历史悲剧,是民族命运的悲剧诗中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敬仰,而又因在当时的条件下看不到使边塞战役彻底根绝的可能性,发出深长的叹息在他的名作《出塞》诗中,好像的心绪以更精粹的语言表达出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后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见王世贞《艺苑卮言》),其理由就在它不但具有丰厚的内涵,而且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诚如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所云,此诗“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堪称是王昌龄的力作 擅长写雄健浑厚的边塞诗的王昌龄,同时又以情思婉绵的闺情、宫怨诗著称他用对比新起的七绝体式处理这种传统题材,使人耳目一新他擅长提炼情思和物色,并把两者凝结为鲜明的一点,凝眸注目处言语无多,而神情毕现例如《青楼曲二首》其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末句只写少妇凝望夫婿飞驰入宫,而自矜得意之情已尽在不语之中,王夫之评曰:“此擅长取影者也。
《薑斋诗话》)又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题为“闺怨”,偏从不知愁写起有无忧无虑的轻快心情方有凝妆、上楼之举,然那么没遮拦的浓丽春色又恰成了开启少妇内心奥秘的锁钥,诗情急转直下,回头方知少妇不是无愁,凝妆上楼不是无谓之举,而是由落莫孤独的潜意识激发出来的不由自主的行为闺怨”的主题就在这种内心开启的过程中,被鲜明有力地透露出来他的《长信秋词》其三是写宫怨的名篇: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中通篇借用汉成帝妃子班婕妤的故事来写但诗人无意于铺叙情节,这是绝句的篇制所无法容纳的,他着力于摄取焦点,抓获最能点醒人物内情意绪的物色,这就是沐浴着朝阳的寒鸦奉帚”、“团扇”两句虽已点明人物身份,但只有到了第三句,在“玉颜”和“寒鸦”的猛烈对照下,那“怨”字才呼之欲出,移情于物,而又托物言情,王昌龄宫怨诗大抵如此 王昌龄写别情的诗也颇具特色,他好以“月”“雨”为主要意象,在迷离幽微的别愁中陪衬出澄朗晶莹、心心相印的情谊《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作于王昌龄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况送至友远行,其凄切心情可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又如《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武冈在龙标东南,其时诗人和这位柴姓的友人皆贬谪湘西,但诗中回避悲戚的愁态,用“青山”“明月”这样开朗的形象一扫天边沦落的颓丧,表示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怀 从诗体来说,王昌龄最擅长七绝绝句本自南朝五言四句的乐府短歌蜕变而成,故五绝的成熟较早七绝展现那么稍晚,初唐时虽偶见佳作,一那么数量不多,尚未蔚成风气,二那么尚未完成自家体格,有的作品似从较长的歌行或律诗割截而成大力用七绝写作,并使之神固气完、奠定其在诗坛上独立地位的,王昌龄是有力者之一他的七绝多达七十余首,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如明胡应麟《诗薮》云:“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秋绝技王世贞也将王昌龄与李白的七绝并列为“神品”(见胡震亨《唐音癸签》)清王夫之甚而推其为唐人七绝第一,在《薑斋诗话》中称“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
这些观法允当与否姑且不管,但是王昌龄的七绝在唐诗进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而且成为后人的范本,是毫无疑义的 和王之涣、王昌龄擅长绝句不同,李颀、崔颢等人那么以古诗和歌行而著称于世 李颀(690-753?),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约开元二十二或二十三年进士及第,天宝中被任为新乡县尉,后退归家园,往复于洛阳、长安之间殷璠说他“惜其伟才,只到黄绶”,可见他卒于《河岳英灵集》成书(天宝十二载)之前有《李颀集》 李颀以七古擅长他今存的边塞诗数量不多,但境界高远,作风悲壮,与王昌龄有大量相近之处不过王诗多绝句,表现上对比含蓄,李诗多用歌行,笔力更加奔放例如他的《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的主旨和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是一致的,但李诗更富动作性和戏剧性,诗里用“三军泪如雨”的群体形象,把思乡的心绪表现得特别饱满酣畅他的《古从戎行》更为出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诗人放眼于历史上和亲与交战反反复复的现象,把笔触伸入到积怨不解的胡汉双方,结果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不惜以百姓鲜血得志一己私欲的统治者诗中对被征讨的“胡儿”也寄予了深切的可怜,这在唐人诗中不成多得,可说是把边塞诗的思想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诗中以偶间散,押韵平仄互换的形式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大体相承,但气势的混乱开阖却是新的进展诗中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在节奏上又多变化,例如每两句的句尾轮换使用双音词和单音词,读来铿锵跳宕,韵味悠长 李颀好以纵放奇诞的用笔和想象,描写生活中具有豪荡不羁性格的人物他的大量送别诗,其实都是人物特写,诗人着意表现他们的骨鲠之气和狂傲性格,并将自己胸中的块垒一吐为快,如《别梁锽》诗云: 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虽云四十无禄位,曾与大军掌书记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一言不合龙頟侯,击剑拂衣此后弃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时人见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远图。
猛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 又如《送陈章甫》,写陈的相貌,是“虬须虎眉仍大颡”;写陈的品节行事,是“腹中贮书一万卷,不愿低头在草莽…… 醉卧不知白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