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1 / 56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经 穴 部 位Location of Points--------------------------------------------------------------------------------本标准中穴位名称的著录方式参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科学组会议审定通过的《标准针灸穴名》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定位的方法和361个经穴、48个经外穴的标准定位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2 关于经穴定位的依据和方法2.1 经穴定位的依据根据中医典籍和历代针灸学专著,如《黄帝内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文献,结合近年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和国际针灸培训班用的教材和专著,通过分析、讨论,注重临床实际和现代研究成果,对十四经穴及部分经外穴进行标准化定位确定经穴标准部位,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和经络学说以及审定穴位的准则为指导的中医学对人体部位与方位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将上肢的掌心一侧即屈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位。
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将下肢背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手足部掌面与背面皮肤的移行处称"赤白肉际";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都称"本节",以关节两端的圆形突起(包括关节囊所覆盖处)为准,区分为"本节前"和"本节后"即以远端为"前",近端为"后"上肢的前后方位则以拇指侧即桡侧为"前",小指侧即尺侧为"后"头面躯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别为任脉穴和督脉穴的分布部位,是审定分布于其两侧的三阴经穴或三阳经穴的基础2.2 经穴定位的方法经穴定位的方法分三种:a.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b."骨度"折量定位法;c.指寸定位法,三者在应用时互相结合,即以体表解剖标志为主,折量各部位的距离分寸,并用手指来比量,从而确定经穴位置分述如下:2.2.1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这是指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固定的标志,指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于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三角肌尖端部定臂臑;眉头定攒竹;两眉之中间定印堂;两乳头之中间定膻中等。
活动的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听宫,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曲池,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全身各部的主要体表解剖标志如下:头部:a.前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b.后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c.额角(发角)(前发际额部曲角处);d.完骨(颞骨乳突)面部:a.眉间(印堂)(两眉头之间的中点处); b.瞳孔(正坐平视,瞳孔中央)或目中(目内眦至外眦连线的中点处)颈、项部:a.喉结(喉头凸起处);b.第七颈椎棘突胸部:a.胸骨上窝(胸骨切迹上方凹陷处);b.胸剑联合中点(胸骨体和剑突结合部);c.乳头(乳头的中央)腹部:a.脐中(神阙)(脐窝的中央);b.耻骨联合上缘(耻骨联合上缘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c.髂前上棘(髂骨嵴前部的上方突起处)侧胸、侧腹部:a.腋窝顶点(腋窝正中央最高点);b.第十一肋端(第十一肋骨游离端)背、腰、骶部:a.第七颈椎棘突;b.胸椎棘突1~12、腰椎棘突1~5、骶正中嵴、尾骨;c.肩胛冈根部点(肩胛骨内侧缘近脊柱侧点);d.肩峰角(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内连续处);e.髂后上棘(髂骨嵴后部的上方突起处)。
上肢:a.腋前纹头(腋窝皱襞前端);b.腋后纹头(腋窝皱襞后端);c.肘横纹;d.肘尖(尺骨鹰嘴);e.腕掌、背侧横纹(尺、桡二骨茎突远端连线上的横纹)下肢:a.髀枢(股骨大转子);b.股骨内侧髁(内辅上);c.胫骨内侧髁(内辅下);d.臀下横纹(臀与大腿的移行部);e.犊鼻(外膝眼)(髌韧带外侧凹陷处的中央);f.腘横纹(腘窝处横纹);g.内踝尖(内踝向内侧的凸起处);h.外踝尖(外踝向外侧的凸起处)2.2.2 "骨度"折量定位法这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了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1寸,十等分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见下表"骨度"折量寸表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直寸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腹胁部胸骨上窝(天突)—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 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腰背部 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腰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峰缘—后正中线 8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肘尖)—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横纹,相当14寸) 横纹—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2.2.3 指寸定位法这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尺侧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难,其四指的宽度作为三寸此法主要用于下肢部在具体取穴时,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对象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经穴的标准部位3 十四经穴标准定位(14 Jingxue Biaozhun Dingwei)Standard Location of l4 Meridian Points3.1 手太阴肺经穴:Shoutaiyin Feijingxuepoints of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3.1.1 中府Zhongfu(LU1)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3.1.2 云门 Yunmen(LU2)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3.1.3 天府,Tianfu(LU3)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3.1.4 侠白Xiabai(LU4)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3.1.5尺泽Chize(LU5) 在时横纹中,肪二头肌键侥侧凹陷处3.1.6孔最Kongzui(LU6)在前臂掌面挠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3.1.7列缺Lieque(lU7)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健之间3.1.8经渠Jingqu(LU8)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3.1.9太渊Taiyuan(LU9)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3.1.10鱼际Yuji(LU10)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3.1.11少商Shaoshang(LU11)在手拇指未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3.2手阳明大肠经穴Shouyangming Dachangjingxuepoints of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LI.3.2.1商阳Shangyang(LIl)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3.2.2二间Erjian(LI2)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3.2.5三间sanjian(LI3)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3.2.4合谷Hegu(LI4)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3.2.5阳溪Yangxi(LI5)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健之间的凹陷中3.2.6偏历Pianli(LI6)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3.2.7温溜Wenliu(LI7)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3.2.8下廉xialian,(LI8)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3.2.9上廉shanglian(LI9)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3.2.10手三里Shousanli(LI10)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3.2.11曲池Quchi(LI11)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3.2.12肘髎zhouliao(LI12)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3.2.13手五里Shouwuli(LI13)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3.2.14臂臑binao(LI14)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3.2.15肩髃Jianyu(LIl5)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3.2.16巨骨JUgu(LIl6)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3.2.17天鼎Tianding(LII7)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3.2.18扶突Futu(LI18)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