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 班级: _ 姓名: _ 一、桃花源记 (一)解释括号前的字或词: 1、仿佛()若有光 2、 才()通人 3、豁然开朗() 4 、屋舍俨然()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便要()还家 7、皆叹惋() 8 、交通() 9、妻子() 10、绝境() 11 、无论() 12、使扶向()路 13、遂()迷 14、规() 15问津()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三)翻译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具答之 (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_ _ _ _ (六)理解 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2、第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答: 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2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_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_ _ _ 小石潭记 一、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16 分) 1、小生:古义: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乃记之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义:今义:允许 8、佁( y)然:古义: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二、 请解释下列 一词多义( 24 分) 1、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不可久居 2、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以其境过清 4、差:( 1)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 1)下见小潭; (2)明灭可见 6、乐:(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以其境过清; (2)。
卷石底以出; (3) 全石以为底 8、而(1)乃记之而去; (2)隶而从者; (3)潭西南而望 9、游(1)皆若空游无所依;(2) 10、环( 1)如鸣佩环;(2)竹树环合 3 11、为( 1)全石以为底;(2) 三、仿照例1,请解释下列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 5、俶尔远逝 6、潭西南而望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10、如鸣佩环 11、心乐之12、近岸 13、隶而从者14、似与游者相乐 四、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 题 (20 分) 【甲】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面划横线词的意思4 分) 皆若空游无所依_怀民亦未寝 2.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_ _ 岸势犬牙差互:_ _ _ 念无与为乐者:_ _ _ 3.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 _ 乙文是 _ (4 分) 4. 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4 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字,却 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 _ _ 核舟记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有奇巧 人( )2. 罔不 因 势象 形( )()() 3. 尝 贻余 核舟一( )()()4. 盖 大苏泛赤壁云() 5. 高可 二黍许 ( ) ()()6. 启 窗而观 ( ) 7. 箬篷 覆之( ) ()()8. 雕栏相望 焉( ) 9. 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 10. 石青 糁 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