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103902〓〓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一、名词解释|MA|,|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殖民战争MA|,| 大陆封锁政策| 大陆封锁政策是拿破仑对英斗争中,企图从经济上拖垮英国,从政治上孤立英国,以达到争夺欧洲大陆商业霸权和美洲大陆殖民地霸权而采取的一个政策MA|,|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MA|,| 正统原则|所谓的“正统主义原则”(来自拉丁字《legitimus》,即“合法的”)是达来朗所代表的法国外交界在维也纳会议(1814-1815)上提出来的这个原则的内容,是要恢复欧洲在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和拿破仑战争过程中被推翻的各个“合法的”王朝和君主制度所有维也纳条约都是以这个原则为基础的同时,战胜拿破仑法国的各国统治者违反各国人民的意志,划定欧洲的政治地图,他们所根据的与其说是复辟的“正统”君主的要求,倒不如说是他们本身的,往往互相冲突的利益。
MA|,| 四国同盟|是一个由奥地利外相梅特涅组成的军事同盟,在1815年11月20日在维也纳签约,是维也纳会议的组成部分,其组成国包括奥地利、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四个列强 |MA|,| 普法战争|普法战争是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但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战争后期,普鲁士将战争由自卫战争转化为侵略战争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于1871年1月18日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告终战役发生在普法两国,因此称为“普法战争” |MA|,| 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MA|,| 热那亚会议|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MA|,| 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MA|,|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但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MA|,| 华盛顿会议|1921-1922 (Conference of Washington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MA|,| 孤立主义|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MA|,| 绥靖主义|对侵略者姑息、退让,牺牲别国利益以求暂时的和平与苟安的妥协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相继对外进行侵略,英、法两国为保护既得利益,采取了妥协和退让的外交政策,并企图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以坐收渔人之利在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法西斯德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法自食其果,遭到了法西斯的进攻从此绥靖主义便成为纵容侵略、姑息养奸的代名词MA|,| 租借法|美国租借法:正式名称为《加强美国防务法》,是美国为支持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物质保障而出台的法律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根据1937年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实行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向交战国出售武器,有利于拥有海军优势的英法法国的败降和英国的退守英伦三岛,使美国感受到法西斯的现实威胁,舆论要求给予英国援助,孤立主义势力削弱由于英国无力以现款购买军火,1940年底,丘吉尔紧急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求援罗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与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拨款70亿美元用于实施《租借法案》《租借法案》的出台使美国走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步,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中立”政策,实际上介入欧洲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租借法案》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的经济纽带,对打击法西斯势力起了积极作用,标志着美英开始结成反对德国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壮大,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灭亡MA|,| 大西洋宪章|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
全名为《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8月13日签署大西洋宪章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意、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同时,“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同年9月,苏联等国表示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MA|,| 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即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亦《联合国国家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
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战败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经与苏联磋商并告知有关国家后,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MA|,| 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及苏俄等战败国,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MA|,| 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国争霸的产物,在雅尔塔会议上,作为战胜国的几大国就世界利益重新进行了划分MA|,| 开罗宣言|1943年,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于1943年12月1日在开罗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
这就是有名的《开罗宣言》 |MA|,| “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是对联邦德国历来推行的哈尔斯坦主义的重大修正 |||MB|,| 补偿原则|大国在瓜分小国领土时,如某一国要求未能得到满足,则可在其他的地方获得补偿MB|,| 神圣同盟|神圣同盟是一八一五年九月,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奥地利、俄罗斯和普鲁士三国君主--奥地利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三世--打败拿破仑后缔结的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理想|MB|,| 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MB|,| 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MB|,| 英布战争|Anglo-Boer War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布尔战争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在帝国主义时代里,各列强首先对已分割的殖民地要求重新分割,继之以战争手段,进行疯狂的争夺 |MB|,| 拉巴洛条约|拉巴洛条约(也译拉帕洛条约;德语:Vertrag von Rapallo)是于1922年4月16日由德国魏玛政府与俄罗斯苏维埃在意大利利古里亚省拉巴洛签署的条约条约是在热那亚会议上由俄罗斯苏维埃外长格奥尔基·契切林和德国外长瓦尔特·拉特瑙所签署的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 |MB|,| 国际裁军运动||MB|,|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MB|,| 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其中的主要条约,因此由这些条约共同构成的体系被冠之以凡尔赛体系 |MB|,| 洛迦诺公约|又称为罗加诺公约,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MB|,| 中立法|美国中立法(Neutrality Acts)是美国政府于1930年代所通过一系列法案的总称这些法案是用以回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洲和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