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此之谓大丈夫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22KB
约11页
文档ID:280010845
此之谓大丈夫_第1页
1/11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此之谓大丈夫 (1) [此之谓大丈夫]《鱼我所欲也(节选)》和《何为大丈夫》对比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和《何为大丈夫》,完成16~20题共14分)   甲 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成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③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④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⑤,立天下之正位⑥,行天下之大道⑦;得志⑧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⑩,贫贱不能移(11),英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解释:①岂不诚:莫非不是②熄:战火熄灭,指太平无事③焉得为:哪能算④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⑤广居:宽大的房子,这里指“仁”⑥正位:正确的位置,这里指“礼”⑦大道:大路,比喻“义”⑧得志:能实现梦想⑨ 由:遵循大道走⑩淫:迷乱(11)移:变更操守。

  16.解释以下词语2分)  (1)行道之人: ▲ (2)何加焉: ▲ (3)得我: ▲  (4)无违夫子: ▲ (5)不能屈: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5分)  (1)是亦不成以已乎?(2分)  ▲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3分)  ▲  18.选出对两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文中“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中的“之”与乙文中“往送之门”的“之”都用作代词,指代前文内容  B.甲文用正反比较手法阐述了失掉“义”的过程及理由  C.甲文前两句陈述的事实及道理可以用“廉者不食嗟来之食”概括其内涵  D.乙文中景春和孟子对“什么是大丈夫”的熟悉具有明显识别,景春认为能威震诸侯,安坐家中就能使天下太平的人为大丈夫,而孟子那么认为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英武不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9.从乙文摘录跟“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表达好像道理的句子2分)  ▲  20.两文中孟子所表达的观点有何异同?(3分)  ▲  参考答案:  16.过路的人(饥民);有什么好处;感恩我;不违背丈夫;不能(使)屈服。

写对2个得1分  17.(1)这莫非也是不成以中断的吗?(2)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意思对即可,有微弱错误可不扣分  18.A,用法不同,甲文中前一个用作助词“的”,后一个个用作代词,带“前面的行为”;乙文中用作动词“到”的意思  19.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0.一致点:两文都阐述了为人处事理应追求“义”;不同点:乙文除了讲“义”外还要讲“仁”和“礼”答出一致点给2分  附乙文参考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莫非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畏缩,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确定要恭敬,确定要精心,不要违背丈夫!’把遵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梦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梦想时,就自身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变更他的操守,英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

2)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三那么》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三那么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出名的说客③张仪:纵横家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2)请比较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妾妇之道”表现为遵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那么,如张仪之流,只是遵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英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二: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往之女家()  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理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  1.①确实,切实;②到.往  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变更英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 礼  三:  [解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出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看法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理应可称大丈夫吧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由于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自身努力。

  (2)这段话里孟子提出什么样的看法,请简析  参考答案  (1)C  (2)①孟子提出的是“大丈夫”的标准问题  ②要在“仁”“礼”“义”上行动;  ③不因自己地位(条件)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追求,这才叫作大丈夫意对即可)  四: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  4:.孟子说:“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参考答案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  3:(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畏缩,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2)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变更他的操守,英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梦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梦想时,就自身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解释  (1)岂:莫非  (2)安居:宁静  (3)是:这  (4)焉:怎么  (5)子:你  (6)命:训导  (7)之:去,到  (8)戒:告诫  (9)戒:精心  (10)居:居住  (11)居:居处  (12)之:的  (13)得:实现  (14)移:变更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莫非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畏缩;宁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赋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赋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确定要恭敬,确定要精心,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遵从为原那么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那么理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自身坚持自己的原那么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英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译文二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莫非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畏缩,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确定要恭敬,确定要精心,不要违背丈夫!’把遵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梦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梦想时,就自身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变更他的操守,英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赏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役,“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那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遵从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那么,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 时母亲的交代,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 我们留神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理应 遵从,但遵从的原那么是以正义为标准,假设君行不义,臣就理应 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纵然应当)遵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奉劝补正理应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遵从为原那么,实际 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那么。

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 深恶痛绝了可惜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向生生不已,层出不 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养护,“妾妇”难存,但“妾妇 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手段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 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 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 是孔子所谓“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尽心 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