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简介,一、教材内容,(一)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三)初步认识角,(四)表内乘法,(五)认识时间,(六)数学广角,(七)用数学解决问题(安排各单元中),(八)综合与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从一年级下册移来“认识时间” 单元 ◇原“统计”单元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只在每个年级下册安排 ◇除“数学广角”和“总复习”外,其他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 ◇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原“倍的认识”移到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乘除法以后集中编排 ◇“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数学广角”等单元教学内容发生变化二、编排特点,(一)加减法笔算重视算理算法的教学,1.加强笔算算理算法的教学(对位5+32进位等)分散重难点设计,2重视笔算法则的概括与呈现(原无),(二)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1.加强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三)通过有效地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 念的发展,1.提供丰富的图形与几何内容和素材,2.设计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四)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 “四能”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五)渗透数学思想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1.在各部分知识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笔算)(时间),2.通过数学广角有步骤地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10个),(六)、加强知识的整理,关注学生的自我 反思和评价(轮廓,整理,线索,整体。
成功,低中高 成长档案)),长度单位(8)4-8,,,,,厘米、米的认识,线段的认识,解决问题,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建议,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体会测量工具多样化,产生认知冲突,选定单位(标准) 测量的基本思想:用单位量统一长度单位 渗透数学文化,,厘米的认识,建立1厘米的表象 (直接表述后用物体比)直观感受(展示台、课件)给出符号表示(只要求认识),,测量长度(怎么对0怎么读刻度),厘米、米的认识,,米的认识,建立1米的表象探索操作引入直观感受给出符号表示,,厘米、米的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直接观察米尺(不探究不推理),,认识线段直观感受生活原型(图例形象展示,原来出示线段后说明量长度整理米),线段的认识,,画线段(重点知道怎么画,起点终点,不需要总结一步做什么,二步做什么),线段的认识,,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假设推理,培养分析推理思维品质估测反证(合理吗),解决问题,,练习:加强估测意识的培养给出标准建立表象,方法多样实测、估算,初步感知特征(对边相等,可能有误差,尽量量准)积累活动经验,,,练习:加强估测意识的培养不同测量方法(起点),实物估测,,练习:加强估测意识的培养。
培养四能,,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不单独安排加减法估算教学,在练习中渗透加 法,竖式写法,突出对位的要求(原来35+30从现实问题入手,口算过度,理解算理),,加 法,相同数位对齐 (巩固对位)不强求从个位加起,,加 法,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算起理由,人为规定),不同类型进位,,减 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算法要点(迁移)十位减起方便吗?为了退位方便,增强概括要求 防止倒着减如:50-24,,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画示意图理解数量关系渗透线段图思想,为线段图做铺垫,,解决问题,逐步抽象(数据很大,练习)为线段图作铺垫,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写法,例1、例2、例3重心是计算,不要当做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重心是数量关系, 经历探究找方法和策略计算:呈现一个事实,引出算式,重点突出算法,不要 太深入数量关系,算法必须积极探索例1重点突出简便方法增加小括号,强调竖式写法小精灵问:有简便写法吗?不能写大竖式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问题,连续两问(增加的,少了估算,渗透在练习中)两步计算作铺垫,给出整理的线索,概括加减法完整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体现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淡化运算法则文字描述) 35页思考题,数-------数字,只有7个数)),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 认识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结合生活实例实际操作活动,角的大小(活动角角的大小跟张开有关,不要做一个结论增加负担,了解即可) )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结合生活实例实际操作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判定直角的方法画直角(用三角尺画,跟以后 的画法不同,可能顶点似圆弧形, 注意先画一条边),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新增(实物到抽象)借助直角比较,判定方法(不需要下定义, 直观认识,标准是直角三角板)进一步认识三角尺,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实际操作,增强应用意识)推理平角,解决问题,,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四、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素材更丰富例题的题材,,乘法的初步认识,理解乘法的意义突出呈现“几个几”多种形式理解记忆 沟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强化相同加数相加,引出乘法算式,要求加法转化成乘法) 体会乘法的简捷(3组加法算式完毕认识乘号,以免造成意义干扰,,乘法的初步认识,各部分名称(因数改为乘数,排除学习整除中约数倍数干扰) 减了例题4+4+4+…=36 先教5的口诀,有助于记忆,并排列相关两组算式),,2~6的乘法口诀,趣味性、生活化的素材实物图,电子图体现连加动态过程,体现几个几,,2~6的乘法口诀,主题图的素材(原来玉米图3*3+2)理解乘法的意义(结合情景体验先算什么3*3+2)增加练习形式帮助记忆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新增),信息接近根据意义选择算法(区分4个5、4和5,加深乘法意义理解,区别加法乘法乘法相同加数才可以,加数不同不可以写成乘法)画图辨析(数学是画出来的),理解题意、选择算法,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一、教学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实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积木),,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可能不同,观察实物(恐龙图),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单个的立体图形(积木)(新增)(去掉对称)三个方向(渗透三视图),观察立体图形(积木),,逆向推理(一个方向不能确定)答案不唯一(排除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渗透组合初步渗透三视图(三个位置观察同一物体,伟逆向思维打基础)降低难度(站在凳子上),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六、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7、8、9的乘法口诀,逐步提高抽象程度自主编制口诀,,帮助记忆口诀(理解相邻乘法口诀的练习,不是强调先算乘法),直观图渗透植树问题,,解决问题,渗透数量关系(新增,单价数量总价),画图理解(突出几个几,用意义理解)培养四能,,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理解图意(理解示意图画图方法不做太多要求))方法多样(列算式理由,,找规律、(意义理解动态变化)对口令做手势 突破难点口诀之间关系 (口诀间联系记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学生整理),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长度 选择合适的测量标准,描述给定的长度 (示范) 自主进行操作和实践,实践活动课不是教知识,而是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识、实践能力、通过活动积累经验,亲自去做,不要弄成 看图列式看图说话,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一、教学内容 认识半时、几时几分 解决问题,,直观演示和操作(重视操作播表或动态演示)5分5分的数,认识时间单位“分”,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不同的颜色区别时针和分针走过的区域时和分的关系 (方法播钟) 课件动态演示,认识半时,,降低难度,由易到难(口诀后学习)认读结合 结合操作解决难点,整理方法,认识几时几分,,解决问题,时间的推理排除法 图示多余条件,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时间的规律,24时铺垫,经过时间的计算借助操作,结合生活实际丰富对时间的感悟,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减少2个推理例题),意图:数学广角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解决一类问题, 渗透数学思想,不列入考试方法多样:固定十位、个位、交换位置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操作:列表或图示的形式交流:全面、有序地思考(不重不漏),组合(无序)列表或图示,探究过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不要求学生抽象完成)策略:摆卡片、列表或图示,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