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鹰之战——华为、小米争霸路2015年,国产智能行业进入了一个极为困难的时期 相比2014年同期,智能增长率只有1.2%,功能机到智能机的红利期已然过去;大批中小型企业不是倒闭就是重组,例如名字超级逗的大可乐,6月份左右就倒闭了….而作为国产行业的领军人物,华为上半年号称出货量5000万台,小米号称3470万部,他们今年的目标分别是1亿部和8000万部;强者恒强的法则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两家几乎分食了一半的国产出货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产依然会是这两家主导局面,他们的争霸战将会持续很久那么他们的崛起之路到底怎么走的,他们神秘的商业模式又是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初探一二时光转回2012年,那时候华为电信设备部门正在向行业老大爱立信发起冲击,此时的华为终端部门,只不过是配合各国运营商的一个附庸,每年完成各种定制机就是最大的任务但是我们不得不感叹华为高层的决策智慧,这样一个看上去鸡肋至极的部门,被任正非看重独立出来,同时委派开拓欧洲电信市场的余承东掌舵终端公司,作为未来的支柱大加扶持华为是一家铁血而冷血的公司,外界一般的印象便是所谓的“狼性”如果翻开华为内部种种培训资料和讲话,你就会发现这是一家极度军事化管理思想的高科技公司。
各级领导率领着手下一群“螺丝钉”,以惊人的运转速度维持着这个庞大集团的不断前进而从最高领导任正非到最基层一个小组长,华为人的目标都很明确:销量和利润这两样东西就是华为唯一的最终KPI,也是华为剥去一切繁杂干扰最明确的目标销量可以推进市场占有率,可以维持华为地位的存在;利润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这种模式有着令人恐惧的强大执行力,只要方向正确,通过燃烧员工的生命,加上整个华为集团强力的资源支持,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比华为有钱的没有华为人拼命,比华为拼命的没有华为那个资源但是这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终端公司准备大干一场时,却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当时苹果初步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远称不上完善的安卓还在努力扩张;国产品牌还在给运营商打工做定制机,小米还在为30万台“论坛众筹”的小米1供应链发愁所以到底应该做什么样的,到底应该走什么价位,到底应该树立怎样的品牌价值,从余承东到终端公司的普通员工,对此都没有任何经验中华酷联的其他几家,还在快活的做着运营商定制机,舒服的躺在运营商补贴身上过日子对于普通华为员工来说,自己不过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去哪里、怎么做只要看自己的领导就好但是对于华为执行力的各个节点—大大小小的“领导”们来说,没有目标是一件非常不适应的事情。
当时的华为,试图脱离给运营商做低端定制机的局面,但是可供参考的对象实在太少;同时线上线下所有的渠道都=0出了几款不温不火的产品,虽然初步把华为的品牌独立出去,但是距离任正非要求的目标实在太远于是余承东做出了第一次重大决策————走高端!而且这个步子跨的不是一般的大:不仅要做高端,还要做自己的芯片!当时华为芯片公司——海思,已经开始秘密研制自己的SOC芯片,华为终端高层一厢情愿的认为这样跨越式的发展能够一炮而红产品出来,其实还算不错,采用德仪平台的ASCEND P1/D1确实摆脱了低端定制机的模样;而在巴塞罗那同期发布的D1四核版,更是采用了所谓“最强四核”的海思K3V2,一下子引爆了国内舆论:中国人自己的芯片!还是四核的!!彼时,大家还在争相购买三星、Ti、高通的双核处理器,华为不声不响突然搞了个大新闻,不管是对于业界还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但是结果并不是那么美好,P1率先上市,但是因为缺乏市场运作经验,上市价格极为狂放的定为2999,市场反应寥寥;不到一个月,又非常失误的出现了价格的大跳水,市场价直接摔到1900以下!这对初生的ASCEND品牌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整个市场渠道几乎完全崩溃。
而D1系列拖延了好几个月上市,已经完全错过了市场窗口期,无所适从的华为将Ti 4460的双核版本悄悄的在京东上架,几乎没有任何宣传和推广;采用了“自主四核”K3V2的版本更为凄惨,因为海思一贯是作为华为降低成本的存在,SOC经验极度缺乏(第一款K3芯片在windows mobile时代也是匆匆下马),这就导致K3V2初期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设计失误,导致需要重新流片(等于推倒重来了),结果D1四核版年初发布年末才上市即使这个自主四核的定价不到3000,但是乱作一团的市场政策,以及对自身品牌过高的自视,让初生的华为终端吃够了苦头一向在微博上用出格言论来做“免费营销”的余承东,甚至数次面临下课风险就在这时,小米的超高性价比、网上抢购模式红火起来,小米1/2代几乎爆炸性增长的销量迅速抢占了几乎所有的线上销售资源,小米模式的分析成为国产公司各位大佬办公桌上最常见的参考华为的高层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做必将失败的新一代旗舰D2的同时,他们也做出了两款荣耀系列低价机:单核的荣耀1和双核的所谓荣耀四核这是华为第一次尝试走不一样的路,很快就尝到了甜头,避免了D2失败完全拖累终端公司的整体表现D2这款设计的比较失败,K3V2缝缝补补勉强堪用,但是节省成本的初衷,使得K3V2变成了同时期四核SOC芯片当中晶体管面积最小的那个,换句话说——性能很低,功耗倒是很高;同时对成本的严控,让华为选择了一家让他们悔青了肠子的GPU供应商——图芯技术(Vivante)。
Vivante为海思展示了他们的GC 4000 GPU,这玩意纸面参数极强,但是耗费的晶体管面积很小,同时授权费用很低对于一贯脑子里只装了“低成本”三个字的华为和海思来说,这样“物美价廉”的设计正中下怀,大喜过望之下“买买买”等到产品正式上市之后,华为才发现问题极多:GC 4000设计频率超过600Mhz,这也是它纸面参数强悍的根本,但是实际使用中如果在芯片上做到这个频率,以K3V2的40nm制程来说,唯一的结果就是只能亮屏2小时,而且温度能够煎鸡蛋,最后只能大幅度降频使用……….同时Vivante对于当时安卓游戏的纹理材料格式支持很不好,换句话说——兼容性差而华为D2为了纸面参数好看,设计了三防和1080P屏幕,导致的后果就是K3V2几乎全是在超负荷运行,温度高功耗高,但是依旧卡顿不断华为内部迫于余承东的压力让这款强行上市,但是心知肚明产品到底如何,为了避免未来的损失他们定了一个自认为不会有多少人买的价格:¥ 3980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又对这样的奇葩做了无情的惩罚,D2上市之后跳水幅度远胜P1,对整个华为品牌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这样的破坏力一直在发酵,以至于华为后来出台了D2出问题可以免费换取Mate 2的政策。
而同期上市的低价机型——配置几乎一样,价格却比小米还低——1888的荣耀四核,却在销量上给了余承东一个大大的惊喜;对于一直在摸索高端市场和小米模式如何结合的华为高层来说,这无疑是黎明前的曙光痛定思痛,华为对整个产品线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盲目的上高端产品,同时确定了互联网品牌和小米对抗的策略同时双线作战,不再迷信小米的互联网模式神话,踏踏实实走华为原来的跟随路线:严控成本,利润至上,老实回归到”抄袭“的道路上是的,此时的华为,不再沉醉于所谓的““国产、自主、希望”;回归成了那个冷血无情务实的华为首先,陆续将线上+低价的机型独立出来发展,直接做成荣耀子品牌这步棋走得非常到位,荣耀这个品牌本身和华为扯不上什么关系,从字面上来说,比红米之于小米品牌的破坏力小很多;其次,荣耀是真正独立出来,从产品到运营都完全脱钩的子公司,这样一来完全可以跟小米这样的“轻型”对手互搏,没有对华为品牌的重重顾虑通过对纸面参数的跟随和肉搏,通过对各种宣传渠道的大力灌输,荣耀子品牌跟小米渐渐能够分庭抗礼而华为本身ASCEND品牌,则是开始全面copy最成功的线下品牌:三星、OPPO、VIVO,不再纠缠于线上的性价比等因素。
产品设计全线追随苹果,线下渠道努力拓展,激励线下代理商并留出充足的利润P6就是这个战略第一个成功的产品:几乎和iPhone所差无几的外观,和相对轻薄的造型对线下消费者取得了比较好的吸引力;2688的初始定价以及后续坚定的价格管控,充分调动了线下的销售积极性这款机型虽然使用了拙劣无比的K3V2,虽然金属贴皮工艺相当粗糙,但是给华为终端第一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利润!当然,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P6除了外观和轻薄,简直不能用!K3V2的高功耗高发热,在P6轻薄的机身上造就了“电磁炉”般的效果;同时华为之前供应链依然停留在严控成本的阶段,使用的电池衰减非常严重,使用一年以上电池容量甚至能衰减超过40%但是这并不妨碍P6的大卖,下市场,一个悲哀的事实就是:产品的好坏和销售数据几乎完全不挂钩线下市场非常依赖广告宣传和渠道建设,互联网销售注重的口碑营销和低价下几乎完全吃不开从P6开始,华为强悍的执行力开始发力线下渠道,各种挖人各种重金沟通代理商乃至运营商(营业厅渠道是我国最重要的线下渠道)P6到P7再到Mate 7,华为这样的线下渠道建设终于开花结果Mate 7的成功,甚至出乎华为自己的意料据称Mate 7最初预估的出货量是200万台左右,发布时备了130万部现货。
但是Mate 7赶上了好时候:1.华为在Mate 7开发时,大概有过再次冲击高端的准备,赌徒精神再一次发作;不仅上了海思“赌”出来的麒麟925,有了8核的噱头,大屏幕大电池双卡双待直接迎合了线下的需求,同时还在苹果之后第一个加上了按压式指纹识别华为内部也理顺了业务,推广时凝成了一股绳,注重线下的广告轰炸2.当时小米的饥饿营销模式正在巅峰,这套模式不仅上完美的解决了库存和销售的矛盾;更能发动线下黄牛的囤货积极性,配合线下宣传攻势,可以轻易的在普通消费者中间传播产品热度3.当时三星S5由于产品本身不够给力,加之线下渠道异常混乱,整个三星的线下销售都出现了崩盘的趋势;而小米等新兴品牌并没有做好冲击三星产品线的准备,OPPO/VIVO等也在静观其变在3000这个价位,大家都比较虚弱,没有能顶大梁的产品4.由于政治因素,国内开始注重所谓信息安全,这对于华为这样的高新技术型公司非常有利;在这股风潮之下,很多线下消费者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替代苹果三星的国产品牌所以最终,在3000价位,Mate 7手握天时地利人和,用这不可复制的优势引爆了销售至今大约500万台Mate 7为华为贡献的利润,大约抵得上友商们其他机型的两三倍的了。
再回首中华酷联的几位”小伙伴“,发现他们已经完全跟不上趟了:中兴深陷集团负增长不能自拔,不断输血成立的努比亚一直没能打出什么名头;联想价格越做越低,价格管控完全混乱,甚至出现了4000+的旗舰一年之后卖1700的荒唐事;酷派更为不堪,严重依赖运营商渠道的酷派,在中央一纸文件严令削减运营商营销投入之后,顿时收入枯竭,正在跟乐视和360商讨合并事宜只有华为,一家风景独好Mate 7火了之后,华为后续跟进也非常及时:既然产能一时半会跟不上来,就直接打饥饿营销,甚至自己旗舰店都开始加价销售,为此出现了很多例如雇人排队、雇人抢购等怪异行为,当然这些也都是大家用烂的常规招数其次,从线下转线上,通过线下的成绩为Mate 7背书,拓展到互联网宣传,努力推动所谓的口碑宣传互联网宣传投入小见效快范围广,虽然忠诚度不如线下,但是重金之下的狂轰滥炸进一步巩固了Mate 7的优势网上的不断抢购,也为线下的黄牛所热捧,转化为线下销售的动力所以说,Mate 7的成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是华为宣传、渠道等方面努力的开花结果,也是一贯坚持不惜代价建设线下渠道的必然回报;当然也离不开当时对于大屏幕、指纹识别这样市场热点的准确判断。
但是之后,华为就有点收不住了,进入2015年,华为后续高端机明显不如Mate 7来的那么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