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族的脚犁及其 铸 造霞 臀泰瞥爆严汝娴脚犁 即踏犁是我国古代一度盛行的农具,在农具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但由于去今久远,对它的形制和用途已经模糊不清了,因而往往难以得出满意的结论今年夏天,笔者到四川省甘洛县调查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情况,发现当地藏族?自称耳苏?至今还使用一种脚犁,形制独特,为以往所未见,这是珍贵的社会活化石我们对 这种脚犁的形制、使用方法和铸造过程作了调查,现介 绍出来,供学术研究参考一、脚犁的形制耳苏称脚犁为“直”?音 !!」?,是用树干或大的树枝砍制成的,下端按一尖状的铁犁桦制作的方法是∀先选择一根长二米左右的树干,直径约七、八厘米,需有一定弯度,内角约# ∃%度左右,其中下部略粗,长七十厘米,当地称为犁脚前端按上自铸的铁质犁桦,耳苏称“直密”犁桦呈三角形,两面有刃,桦长约三十厘米,宽约十余厘米桦柄长七 十余厘米,其上端按一横木,耳苏称“直若”,意为扶手,又称犁拐,供手握之用,在犁柄与犁脚之间,削木为肩,上按一根横木,约三十厘米长,称“直爬”&是脚踏的地方,即脚踏横木脚犁之名,由此而来?图一?圈一,四川甘洛藏族脚 犁沦 息据耳苏老人说,他们的脚 犁是 由木未发展而来。
在耳苏人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个茹毛饮血的时代他们从事过种种原始的生产活动,留下了许多原始工具的名称,如狩猎用的石箭头“耳买”,骨箭头“日古买”农业则用石斧“吴戳”伐木,用称为“布”的尖木棍或尖竹棍戳土点种用天然树”?砍制成的“生夸衣”—鹤咀锄,则是最初的挖掘工具,后来在“生夸衣”上捆一尖状石,形成“栽披”?石挖锄?脚犁就是由尖木棍发展来的,先是在尖木棍上按装“扶手”,使戳土更加有劲,后来由扶手的启发加上一个脚踏横木,手足并用,遂成木来因耳苏居住在山区,以直末 耕种山地,又费劲效率又低经过反复实践,改用弯柄,形制逐渐与今日之脚犁接近据说,早期的 犁尖,也形似今日之铁桦,但为木质现在使用的铁桦,是本族铁匠模仿木犁尖铸成,他族铁匠,不铸脚犁桦但耳苏不会冶铁,需要从汉族地区购入生铁或废铁过去还使用过 一种人拉木犁,称“西戛杂布俄”,形如伙二,意思是两根木叉制作的犁扶手称“布买猜”,木尖称“布查”,木辕称“布戳”前面由一至 二人以绳索拉型,后面一人扶犁,只能在土质较松的熟地上使用,开生地则离不开脚犁显然,耳苏的脚犁与原始形态的来粕相去已远,与我国古书中记载的脚犁 则大同小异如元代王祯把脚犁称为“长镌,踏田器也。
馋犁比愧颇窄,制为长柄,谓 之长镌⋯ ⋯有木为拐,以两手按之,用足踏其馋柄后 跟,其锋入土,乃挟柄以起堆也在田圃区田,皆可代耕,比镬新省力,得土又多,古谓之踢桦,今谓之踏犁,亦来耗之遗制也二、脚犁的使用方法耳苏的脚犁是单人操作的,用时两手握住木柄,以左脚或右脚用力下踩,即为刺土动作然后用手向下压犁柄,把土翻起具体说来,第一步是推犁桦入土耕者站在踏犁后面,手扶犁拐?图二 ,然后抬一脚踏在横木之上手足一齐用力,把犁桦刺入土内第 二步 是 翻土,在犁桦入土的情况下,耕者手扶犁拐,以犁脚下面的地表为支点,利用杠杆原理,向后板压犁柄,使犁柄后仰 桦面 上升,以达到翻土的目的这就是“发土”动作这种翻 地方法,在文献中早有记载,周去非《岭外代答》中介绍广西桂林地区“民颇力 于田其耕也,先施人工踏犁,!比·⋯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谓之一进,巡通而前,泥垅悉成行列,不异 牛耕∀从推刺到发土,仅仅完成了一次翻 土过 程,也就 是“一进”为了持续翻 地,耕者必须 向后或 向一侧移动脚犁后,然闲一二‘二 二∃%&& 刀一 敬#、四,沙,”甲∋”图二,脚犁使用情形 依 上述方法继续翻地耳苏两人以上在一起翻地,是站成一横排,自前向后翻 土,翻一下,退一步,实行“却耕”。
古代人也是这样耕地的《淮南子·谬称训》(“夫织者日以进,耕者日以却”说明织布是由后 面往前织,故称“日以进”而以脚犁翻地,翻一下,退一步,故 称“日以却”当然,如个人独立翻地,既可却行而耕,也可 以自右而左,或 自左而右不断移步,完全以地形或个人习惯而定使用脚犁翻地,比其他原始农具效率高因为它是以足助手,合力推刺的缘故所以,’臼的刺土动作较易完成,剩下的翻 土动作,只要利用杠杆原理板压犁拐就行了古代文献称“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镬锄之功则倍之”)耳苏也有类似说法,他们有句谚语(“十个锄头,顶不上一个脚犁%十个脚犁当得 一架牛犁说明脚犁效率较高实际上,一亩地用 牛耕需半日,用脚犁则要五个工时,锄耕花费人力就更 多可见脚犁效率介于锄 与犁之间更有意 义的是,以往所发现的踏犁,桦口皆为舌状或方形刃,耳苏的脚犁桦却为三角形,与牛犁桦近 似,当地所用之牛犁架也与脚犁架相近,前者仅多一个犁辕,表明耳苏脚犁是向牛犁过渡的重要的一环三、脚犁的铸造笔者调查的则洛公社,有两位能铸造脚犁桦的耳苏铁匠,我们曾在凉山村的王师傅家参观了脚犁的铸造过程铸桦的主要工具是石范、炼铁炉 和风箱,现分别介绍 于下(石范称“直密舍达尔夸”,“直密”意为脚犁桦,“舍达”是“模子”,“尔夸”为石头,即“犁桦石模子”之意。
石质较松,属砂岩,当地称“花石”,产于附近的山上由铁匠自己去采来,自己刨制成模子,需要三 天功夫才能完成石范由两片组成,上片 称“秋拍”,认为是男范%下片称“张阿拍”,是女范男、女范中间还有一内范或 称范蕊,称“着达”,铁质,耳苏称为“范儿子”?图三 两片石范相合呈 园椎体,口大底小,横断面呈椭园形在男、女范的上部,各控一槽,便于掌握 —炼铁炉为园筒 状,以红色泥拌草制成,高四十厘米,直径二十七厘米,边厚四厘米,炉膛直径近二十厘米,炉底在泥胎之上 垫一口铁锅在炉子的中部,留一进风口,在进风口对面偏下的地方,有一个铁水口炼铁时,首先将木炭放炉中燃烧,然后放入六、七斤铁,铁上再加木炭,上部与炉口平齐为了提高炉火温度,加快炼铁过程,必须进行鼓风鼓风有两种工具(一为羊皮囊,一为木风箱羊皮囊用整个黑 山羊皮制作,先将羊皮的下肢以下割图三脚犁桦石范去,上肢缝合,再将整身缝拢成筒项颈割去羊头留下的园洞,正好作为通风口,插入一个六十厘米长的木管,与炼铁炉进风口相连结皮囊的另一端是敞开的,成一狭长方形,在长的两边各有木片为沿,在木片的外面又以绳为把手使用时,两手伸入风箱口外的把手中,母指与其他四指对握鼓风时,五指拼拢向前推动,然后五指 分开,向后拉扯,充进气流,接着再次前推鼓风,如此反复,不断鼓风。
头炉熔铁时 间约二 十分钟,二炉以后则只要十五分钟每天 可炼近 三十炉炼铁前要以松毛枝将 出铁口堵住,冶炼中化为炭灰,铁水不会流 出待铁炼熔浇灌时,先把石范置于 炉子下面,然后两人抬起炉 下木架,使出铁口向前倾斜,对准石范口,这时一人敏捷地以铁棍捅开 出铁口,铁水随即流入石范内最后把内范插入男女范里,但事先必须在内范表面涂一薄层泥 土,防止铁水与内范粘连冷却后,取下内外范,脚犁桦就铸造 出来了上述耳苏人的脚犁 及其铸造方法,是相 当原始的,也是文献资料中看不到的因而,对于研究古代脚 犁的形制、使用方法及其铸造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注释?王祯(《农书》卷九∀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玉海》卷∗+ ,产∋∋∋ ∋∋乓 −农 史动态− 飞一一∋ 一一劝《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筹备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为了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下面简称《农史卷》 的筹备工作作准备,一九八一年七 月十一日至十四日,《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委会邀集了北京和 外地部分农史研 究工作者进行座 谈参加座谈的有(西北农学院李风岐,华南农学院彭世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 究室郭文韬、闺宗殿,农业气象研究室陶毓汾,江西省博物馆陈文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范楚玉,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北京农业大学杨直民、董恺忱,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李根 蟋等同志,农业出版社副总 编方原、编审吕平、石础、农史 编辉朱洪涛,《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姜伟、莫容等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主任、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 同志到会讲了话主持《农史卷》筹备工作的总编委会副主任、农垦部副部长王 发武同志主持了会议会上,吕平同志谈了编写 农史卷的初步设想,大家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农史独立设 卷,这是我国 的 创举,编写《农史卷》是光荣而艰巨的任 务同志们认为《农史卷》的内容在时间上、空间上跨度很大,涉及古今 中外对我国农业历史的研究,解放后取得不少成绩,最近又在编写《中国 古代农业科技史》,这些都为《农史卷》的编写准备了一定的基拙但在农史研究中,尚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探讨,尚有许多空白领域需要填补因此《农史卷》起步可以早些,但计划要 打得 宽些,要 有充分的酥娘和准备时间,要召开学术计论和研究为了编好《农史卷》,现有的《农业考古》等三 个农史刊物要办好,要 采取双百方针,吸取各方面力量,开展学术讨论,这也是要开门办,不要关门 办,把 刊物办窄,办死,同时农史学会也应争取早日成立刘瑞龙同志和王发式同志在讲话中反复强调,《农史卷》的编写任 务的完成,依靠农 史界全体 同志的通力合作,依靠农史界和考古、文物、民族、历史界有关同志的通力合作。
农史界队伍 并不大,又遭到的摧残,时现存这批力量应该珍惜应在编墓《农史卷》的过程中,促进团 结,壮大 队伍,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同志可以互 相切磋,展开争鸣,但 同时又要互相尊重,以便团 结一致,共同奋斗,善始全终地完成这 一任 务古为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