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深圳城规划标准与准则02

876****1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7.31KB
约7页
文档ID:142309323
深圳城规划标准与准则02_第1页
1/7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02———————————————————————————————— 作者:———————————————————————————————— 日期: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02(第二部分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第二部分 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8 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8.1公共开放空间8.1.1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用地单位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开辟的公共开放空间8.1.2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水体和城市广场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分布与规模应结合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协调确定公共绿地的规划要求见本标准与准则第7章8.1.3城市广场8.1.3.1城市广场应采用无障碍设计8.1.3.2城市广场的设计应与广场功能及周边环境结合,满足人的活动和空间景观氛围的要求;广场内应设置亭、饮水器、标志牌、垃圾箱、座椅(凳)和灯光照明等设施;规模较大的广场应设置公厕8.1.3.3以休憩功能为主的城市广场绿化覆盖率不应小于45%,绿化宜种植高大乔木8.1.4城市水体8.1.4.1应保护岸线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特点,岸线设计应充分考虑水体的警戒水位、潮差和绿化8.1.4.2应保持水体沿岸用地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可达性,严格控制沿岸用地的开发强度和机动车道路的建设,保持水体和陆地间良好的景观通透性。

8.1.5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公共开放空间8.1.5.1建设用地范围内开辟的场地公共开放空间,与基地地面高差应控制在6.0米以内(含6.0米),并应有宽度不小于1.5米的开放性楼梯或坡道连接基地地面或道路8.1.5.2建筑物地面首层架空作公共开放空间时,净高不应小于5.4米,进深不应小于8.0 米8.1.5.3建筑物沿街地面首层开辟骑楼时,骑楼净高不应小于 3.6米,步行通道最窄处净宽不应小于3.0米,骑楼地面应与人行道地面相平;无人行道时应高出道路边界处10?20厘米,并应有防撞和安全措施8.2建筑物的高度控制8.2.1建筑高度除必须满足消防、安全和通风、日照等要求外,还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控制建筑高度8.2.2在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讯设施及其通道(含微波通讯)等有净空要求的设施周围新建、改建的建筑,必须按有关净空限制要求控制建筑高度8.2.3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区或建筑周围新建、改建的建筑必须符合相应的保护条例,并应符合保护规划的规定和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8.2.4在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生态环境地区周围新建、改建的建筑应符合相应的保护条例、保护规划的规定和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

8.2.5在重要的城市景观环境地区周围新建、改建的建筑应满足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8.3建筑物的退让控制8.3.1除建设用地范围内连接市政管网的管线以外,建筑物正投影外缘不得逾越用地退后红线8.3.2在有城市设计要求的重要商业街区底层设置连续骑楼空间的商业建筑,在满足交通要求前提下可零退线8.3.3建筑物独立地下室外墙面的退后红线距离,在满足消防、地下管线布置、人防疏散、基坑支护和基础施工等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其最小值不应小于3米8.3.4沿轨道交通线两侧新建的建筑应符合轨道交通线建设的相关规定和要求8.4建筑物的面宽控制8.4.1建筑高度大于18米且小于或等于54米的高层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宜大于100米8.4.2建筑高度大于54米的高层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宜大于80米9   居住建筑控制要求9.1住宅建筑间距9.1.1住宅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而确定9.1.2住宅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旧区的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1小时的标准。

9.1.3住宅建筑间距除满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9.1.3.1平行布置的多层、低层住宅建筑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9?1.0倍,在旧区不应小于0.8倍当南侧建筑为5层以上(含5层)的点式住宅且面宽小于25米时,可按不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倍控制;5层以下住宅建筑间距不应小于建筑高度的1.0倍9.1.3.2垂直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南北向的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倍,在旧区不应小于0.7倍;东西向的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7倍,在旧区不应小于0.6倍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的山墙宽度大于12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控制9.1.3.3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平行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9.1.3.4多层和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必须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9.1.3.5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其间距不宜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4米。

9.1.3.6高层住宅与多层或低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高层住宅位于多、低层住宅南侧,其间距不宜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4米;高层住宅位于多层或低层住宅北侧,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8米9.1.3.7高层住宅与高层、多层或低层住宅垂直布置时,其间距必须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但高层住宅侧面均有居室窗户的,其最小间距不宜小于18米9.1.3.8高层住宅与高层、多层或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9.1.4采用建筑间距系数计算住宅建筑间距时,相关建筑室外地坪高差应按相应间距系数折算为水平距离予以增减9.1.5住宅底层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的计算不应扣除底层的高度但同一裙房之上的几幢建筑,计算间距时建筑高度可从裙房屋顶以上算起9.2住宅建筑退让红线9.2.1住宅建筑退让用地红线距离和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应满足消防、地下管线、交通安全、防灾、绿化和工程施工等方面的规范以及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划要求9.2.2住宅建筑退让用地红线的距离应符合表9.2.2的规定 住宅建筑退让用地红线 表9.2.2宜退让距离最小退让距离(m)主要朝向高层建筑高度的0.25倍12多层建筑高度的0.4?0.5倍9低层建筑高度的0.5倍6次要朝向高层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侧面有居室窗户的,须同时满足视觉卫生要求10多层7低层49.2.3当住宅的主要朝向为东西向或多层、低层住宅侧面宽度大于12米、高层住宅侧面宽度大于25米时,其各个方向的退让距离均应按主要朝向控制。

9.2.4当住宅相邻公园、绿地、广场及水面等开敞空间或在其他特殊情况下,住宅建筑退让用地红线的距离可根据该地区的相关规划要求确定9.2.5当住宅相邻高速公路或快速路时,临道路一侧的住宅建筑退让用地红线距离不应小于15米;当住宅相邻城市干道时,临道路一侧的住宅建筑退让用地红线距离不宜小于12米10 非居住建筑控制要求10.1非居住建筑间距10.1.1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类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非居住建筑间距应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执行,民用非居住建筑适用于本章以下条款10.1.2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学、中学、小学教学楼等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符合表10.1.2的规定医院、托幼和学校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表 表10.1.2建筑性质日照间距最小间距托儿所、幼儿园其生活用房应满足底层满窗冬至日不应小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活动场地应有不应小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托儿所和幼儿园宜布置在居住区内;其生活用房与其它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8米学校教学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应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教室长边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少于25米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病房、住宿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应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病房、住宿楼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小于24米10.1.3非居住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本市建设用地实际情况确定除了10.1.1与10.1.2两条所列以外的其他非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0.1.3.1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相邻时,建筑间距按居住建筑间距控制10.1.3.2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建筑间距不宜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不应小于18米;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不应小于13米;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不应小于10米;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层、多层、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不应小于6米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应在不小于本条款规定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安全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间距10.2非居住建筑退让红线10.2.1非居住建筑退后用地红线和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的距离,应满足消防、地下管线、交通、防灾、通风、绿化和工程施工安全等方面的规范以及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相关规划的要求。

10.2.2非居住建筑退后用地红线的距离应符合表10.2.2的规定非居住建筑退后用地红线距离表 表10.2.2宜退让距离最小距离(m)高层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0.15倍12多层?9低层?610.2.3非居住建筑相邻高速公路或快速路时,临道路一侧退后用地红线距离不宜小于15米;非居住建筑相邻城市干道时,临道路一侧退后用地红线距离不宜小于12米11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11.1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准则11.1.1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与地上建筑及城市空间相结合,统一规划,科学地协调地上及地下空间的承载、震动、污染及噪音等问题,避免对既有设施造成损害,预留与未来设施连接的可能性,满足人防、消防及防灾规范要求11.1.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遵循分层分区、综合利用、公共优先以及分期建设的原则11.1.3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考虑对空间资源的保护,应在浅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再向深层空间发展11.1.4人员活动频繁的地下空间应满足空间使用的安全、便利、舒适及健康等方面的要求,配置相应的治安、环卫、安全、通信及服务等设施,设置符合人的行为习惯的引导标志以及供残疾人专用的电梯或斜坡道11.1.5地下设施出入口的数量及位置必须满足安全和防灾的规范要求,地下设施露出地面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与城市地面环境相协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