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一.名词解释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 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 数量随着规模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过度城市化: 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并超越国家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城市化现象 又称超前城市化, 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过低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郊区城市化: 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 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景观型城市化: 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 创造市区,所以也成直接城市化再城市化: 国家城市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人们到 城市中心居住,实现人口增长逆城市化: 人口从大城市,大都市去向小城市、小城镇、农村迁移的过程,含使大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 假性城市化: 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已经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大都市区: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 县作为基本单元中心县 +外围县大都市带: 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都市连绵带: 是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 体,是大都市区的空间联合体都市连绵区: 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 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城市职能: 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性质: 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 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CBD (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中上述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 围最大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地区简而言之,现代城市的 CBD是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 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目前 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城镇体系: 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 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以一个区域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城 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生长极: 可看做是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作为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必然和周边发生各种集聚或扩散的相互 作用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 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二.简答题2. 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1)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对位置(大位置)决定城市的个性和发展前途;城址决定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 和内部结构。
在城市建设中应尽量避免选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带上;沿河建城要充分考虑河道的变迁 2)城市地下空间: 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分散地上压力;过度抽取地下水、 油、气,会引起地面沉降, 造成危害;沿海城市要防止海水侵入现象;冻土层上的建筑,要注意因取暖使冻土受热融化,影响安全; 废弃垃圾埋在地下,经雨水冲刷,容易污染地下水3)地基承载力:地面岩土是城市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基础地基允许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 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城市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对地基承载力 有不同的要求,而不同的岩土有不同的承载力,因此,在用地选择和功能组织时尽量做到地尽其用,使各 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各得其所4)城市地形:从建设角度考虑,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地则需要更大的工程措施和投资但 过于平缓,当坡度低于 0. 3%时,则往往不利于地面水的汇集和排除;不同坡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人工 挖山填土向海、河、湖等一切低洼地和低丘、缓坡等高地要土地所造成的影响;城市建设改变地表,铺设 水泥、沥青路面影响地表水的下渗,易造成洪水5)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
工业生产 在目前生产技术条件下,随着生产的扩大,难免产生污染为了尽量减少工人上下班的旅途消耗,工厂又 不能远离城市、远离居住区为了尽量争取新鲜空气,居住区就应该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对于有害卫生 的大型工业联合企业,应根据定额要求,设置卫生防护带6)城市植被:绿化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城市中起着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作用,主要作用有:吸 烟滞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调节、改善小气候;净化污水,防止火灾蔓延;某些植物还可监测大气污 染,起指示报警作用4. 简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 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 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 动的趋势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较湿润地区是进 入城镇化后期人们对适于户外活动和有益于健康的气候环境的追求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大城市大多分布在海拔不足 200m 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 10 种类型:1. 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这类城市所在的滨海平原极为狭窄,背靠着 低山丘陵是其共同的特点2. 三角洲平原城市城市距海远近与三角洲大小有关,但一般距海较近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 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优势以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的密集城市群最典型3.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这是我国城市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地形类型 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这类城市在我国北方分布十 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缘的一连串城 市数量最多4.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 城市本体虽是平原地形, 并都临河,但因平原狭窄,间有残丘起伏或周围一侧地形破碎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 的城市5.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多位于河谷,临河是共同特点当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平原较宽阔时,城市地形 较平坦;当河谷平原比较窄小时,城市则有山城特点。
当河谷平原成盆地状时,则城市均靠盆地边缘这 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6. 平原中腹的城市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 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较差7. 高平原上的城市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 1000m 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8.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在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 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9. 中山谷地城市在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南平、 十堰、攀枝花10. 高山谷地城市在 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1983 年我国 289 个城市在上述 10 类地形区的分布频数如表 3-1概括地说,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 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 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 是普遍特点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 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 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这些条件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还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 系统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 原料、 燃料和劳动力, 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 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 市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常说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 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1 、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温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叫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我国城市 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 10 类:【1】滨海城市【 2】三角洲平原城市【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 4】平原 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6】平原中腹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 8】高原 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 10】高山谷地城市2、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 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 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5. 阐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1 )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产生背景: 20 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 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 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 , 数量和规模等级为探究城市为什么有大有小的问题,由此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1933 年由克里斯泰勒发飙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 了中心地理论起初流行于英国2)中心地概念: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是向周围地区居民 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 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3)作用 以古典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静态一般均衡区位理论,为后来的动态一般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