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成龙的电影天将雄狮讲述了由成龙饰演的西域都护府大都护“霍安”被陷害后在西域雁门关的一系列故事各个少数民族在雁门关共抗外敌,拯救罗马小皇帝,安息古国的支援都让人感受到西域文化的魅力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处理民族事务又是如何进行对外交往与交流的呢?,学习目标,1.分析秦汉时期与周边民族关系和民族关系政策,秦汉时期对民族事务的管理,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2.了解隋唐时期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隋唐时期与周边民族不断扩大的交往,知道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范围不断扩大和对世界的影响 3.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了解元明清时期的民族事务管理机构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状况,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因和影响、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目,录,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壹,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设置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有学者指出,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不是妥协的、屈辱的、缓和双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图通过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的政策,而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
王昭君,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胜此后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东汉初,窦宪攻打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被迫西迁汉朝与匈奴的交往是如何演变的?,汉朝是如何对西域进行管理的?,(1)汉朝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河西走廊:武威张按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 西域:西域都护府; 东北:设护乌桓校尉;元封三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南面: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新设置郡县管理 (3)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汉朝对西域的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2,贰,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主要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2)民族交流与交融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3,叁,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是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辽阔西北边疆地区的最高管理机构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司、部元帅府、安抚司等机构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史称的土官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
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 如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元明清时期都是怎样处理民族问题的呢?,元朝,管理机构: 民族关系: 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边疆管理: 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宣政院,明朝,管理机构: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民族关系: 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通过贡赐、茶马贸易与西藏进行经济交流 边疆管理: 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士司官员由各族首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清朝,管理机构: 民族关系: 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边疆管理: 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理藩院,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4,肆,先秦时期的对外交往,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汉朝的对外交往,1.陆路: (1)路线: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2)重大事件: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 (1)路线: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2)重大事件: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王”金印一枚隋唐至两宋时期对外关系,(1)隋唐时期: 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海路: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2)两宋时期: 陆路:北方陆路交通阻隔 海路: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3)特点: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踊跃元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在中国生活了17年,回国后,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2)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深化探究,探究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趋势可以看到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也可以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民族走向交融 春秋时期,华夏和夷、蛮、狄等少数民族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质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的先声 2.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秦汉时期,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政治条件由分散到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步骤,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深化探究,探究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魏 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发展在南方,由于西晋末年以来的人口流动,民族杂居的情况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由民族杂居而进入封建化进程的代表有匈奴、氐、羌、鲜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北制突厥,西连回纥,开丝绸之路;南和吐蕃实行和亲唐初四夷宾服,对各民族的包容性体现出“华夷一体”思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朝代更迭频仍,少数民族政权勃兴,契丹强大,吐蕃崛起,南诏建国,出现分立局面。
经过长时间的交融,“胡”“汉”拥有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深化探究,探究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5.五代辽宋夏金: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公元10到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动高峰时期,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北方民族政权: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古人建立的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交融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6.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元朝统一南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蒙古族和回族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元朝确立行省制度,对边疆的控制较之前代更为强化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7.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明朝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治理,仍实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对西藏地区多封众建以分其势,对西南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清朝是继元之后又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奠定了中国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经过清朝的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随堂训练,1.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属于今广东)县令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 )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C.促进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取此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南越地区的控制,也加强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融合,故B项正确,A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龙川县本身就属于秦朝的疆域,秦始皇采取此措施只是进一步加强对南越地区的统治,并没有扩大统治疆域,故D项错误B,随堂训练,2.“孝武(武帝)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这说明“河西四郡”的设立( ) A.削弱了匈奴的势力B.目的是开通丝绸之路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目的是控制南羌等少数民族,解析:“河西四郡”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朝控制河西走廊,遏制了匈奴对河西和西域地区的控制,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为打败匈奴创造条件,A项正确A,随堂训练,3.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
由此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