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刃—-刺刀史话对于刀/剑形刺刀,血槽一般是由专用机械在半成品刀体上铣制出来的.至于锥形刺刀,血槽就更加简单,加工出“棱"的过程同时就形成了血槽血槽本身的形状都大体相同,两端可以呈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或者介于两者之间但在某些刺刀上这也是一种分辨的标志,如日本30年式刺刀,方头血槽的一般是作战用刺刀,刀身一般较厚,材料较好,圆头血槽的则多数是训练用,刀身比较薄,材质也较差对于刀/剑形刺刀来说,血槽大多为两条,刀身两侧每边一条,少数刺刀如M9只在右侧有一条较宽的血槽一般刀形刺刀血槽靠近刀背,剑形则靠近中脊线,不过也有例外,如我国的81式刺刀,刀身每侧沿中脊线对称分布2条血槽,两面一共4条,加上刀身较厚、横截面呈菱形,外形非常接近古代冷兵器中高脊双血槽矛的形制参加1986年美国军用刺刀选型的德国艾克霍恩·索林根KCB77刺刀该枪采用开锋的无血槽猎刀型刀身,刀身与刀鞘配合可以作剪线钳使用军用刺刀中也有一些未设计血槽,如德国M1888刺刀等.其中有些是属于战时条件下工艺的简化,如二战末期生产的日本30年式刺刀,为降低工时和成本而取消了血槽;有些则是设计上的限制,如比利时FN自动步枪的管状刺刀随着现代刺刀刺杀功能的逐渐弱化和工具色彩的渐厚,取消血槽的观点曾一度占据上风,前苏联的AKM/AK74多功能刺刀就没有血槽。
不过,以美国M9为代表的新一代军用刺刀还是大多保留了这一设计,不过其功能又有进一步拓展:这些刺刀上的血槽一般较宽,以方便使用者在切削物品时用拇指夹持刀身.锯齿的消失和重现提高刺刀的杀伤力还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在刀身上设置锯齿或倒刺当刀身拔出或转动时,尖齿就可以进一步扩大伤口并破坏沿途碰到的一切组织,即使治愈后也会影响肌体功能.虽然这种形式的刺刀在人道问题上一直有所争议,但在实际中确有应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一战期间德军所用的“屠夫”刺刀雷马克所著的从德国视角反映一战的著名小说《西线无战事》中,就曾多处提到这种刺刀磨掉锯齿的德国“屠夫”刺刀(上)及原型(下)从图中可以看出其锯齿方向是向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