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汴梁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是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课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与社会生活、美术与历史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探究、部分地临摹这幅作品,可以形象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城市面貌、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以及商业、交通、建筑城防文化、服饰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可以更好地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教学路径看: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制卷、轴、册、镜片等,不仅构成了中国画的形态发展史,也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方式《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为典型的手卷作品,让我们一起逐渐打开欣赏十二世纪的开封城,我们可以找到什么?城门、虹桥、街道、酒楼、马车、毛驴……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则,以不可思议的长卷形式,高度概括了从宁静郊区到热闹城内街市的场面画面疏密相间,信息生动丰富,笔法细腻深入,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画中充满繁华祥瑞之气,构成了汴京的生活之美。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词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学: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清明上河图》描绘了社会各阶层的各式人物,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可以看到张择端丰厚的生活积淀和娴熟的绘画技巧界画,中国绘画中特有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故名主要画家有元代的王振鹏、明代的仇英、清代的袁江等,现存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一幅大型界画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它以艺术的手法记载着流逝的历史,风俗画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情绪,更是一种认知历史的手段实践:像《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墙现在有些城市还存在,试着找到它们,并站在城墙上感受一下古韵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定选择工具、材料进行合作分别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分享画家的感受和看法创新:寻找图中的运输工具,说一说今天的运输工具,用简单的图文形式比较它们的变化二、课时建议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清明上河图》画面探究及分析第二课时:合作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及评价。
根据小组成员准备的各式材料,分层要求完成临摹,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操作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探究、临摹作品局部,有意识地探究美术与社会的关联,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情意目标:感悟艺术珍品的艺术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临摹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素描纸、画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四、教学内容要点风俗画的艺术特征及画家张择端选择的工整与写意相融合的表现手法人物造型:运用线造型对不同身份的人物衣着、神态的捕捉;不同场景中人物神态的勾勒;宋代服饰的流行等画面构图:探究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宋代繁华都市的表现手法的优势在哪里,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构图特征建筑规划:探究房屋、桥梁、城楼等各自的特色,总结宋代建筑的特征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局部表现,降低绘画难度,合作展示,提升集体意识实践创新:像《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墙现在有些城市还存在,试着找到它们,并站在城墙上感受一下古韵。
寻找图中的运输工具,说一说今天的运输工具,用简单的图文形式比较它们的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侧重于读画、实践,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中国画知识,跟随画家游览古城汴梁,记录汴梁城的各类信息,从打开手卷的方式展开:郊外、城门、过桥、街道等;从人物形象展开:坐轿的、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运货的、推独轮车的、闲逛的、饮酒的、有聚谈的等等,神情各异,姿态不同;从运输工具展开:毛驴驮的、马车拉的、独轮车推的、轿子抬的、水中行的等等;从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展开:人物画、风俗画、界画等,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临摹作品局部后再组合,感受长卷作品的独特魅力,提升同学间的合作、协调意识在探究、合作的美术综合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教学评价建议建议教师从综合体验的视角点评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参与局部临摹,让学生通过画笔体会张择端的艺术表现语言;作品展示,将每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局部画面,交流对中国画表现方法的体验及感悟,交流对当年繁华都城生活的感受参考案例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画笔学具:素描纸、画笔、颜料等。
一、新课导入视频:国宝档案:2002年年末,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展品中,有一幅画特别受欢迎,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它就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揭示课题:清明上河图二、新授课程(一)分析讨论阅读此画,我们会看到什么?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些绘画需要担当记录的功能,《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二)探讨交流《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汴梁盛世胜景的真实记录,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宝贵的研究素材请同学们假定为不同身份的学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清明上河图》的价值美术家——作者、绘画形式、绘画语言……史学家——城市的咽喉、热闹的沿河街道、繁华的大酒楼……社会学家——运输工具、房屋建筑、虹桥造型、烹饪厨灶……现代游客——厨娘、乞丐、出家人、骆驼、猴子……(三)欣赏感悟1. 美术家探究小组画家生平介绍,界画,风俗画介绍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攻中国画中以界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 史学家探究小组简介建筑规划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位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城墙,城市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汴梁有两重砖石城墙, 正楼、箭楼、闸楼、城墙、护城河,构成了汴梁城立体的防御体系……3. 社会学家探究小组画家对桥头闹市的表现,选取了有情节性意趣的生活场景来描绘请看桥面上的那番情景: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不巧和一顶上桥的轿子相遇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轿夫们由于一时惊慌,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
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四)探究分析《清明上河图》的3D视频赏析,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 为什么手卷只有二十几厘米宽呢?便于纳入衣袖里,方便携带与同道分享2. 在《清明上河图》中,你寻找到了哪些秘密?茶馆开张了、厨娘在做菜、酒旗、骆驼、房屋、车船、虹桥……画家经过仔细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出了客观又真实的汴梁生活3. 《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街道和今天的街道有何相同的地方?沿河的街道布满各式小店,食肆、茶坊、糕点店、修车铺、木器店、酒楼等,极富生活味道4.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画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内及近郊的生活景象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精准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使得作品用笔细致,线条遒劲,色彩渲染雅致,各色人物各有身份、神态、情节;各类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各种车马船只面面俱到,细节谨小而又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教师演示画面局部:线条勾勒一货郎人物,展示线造型的魅力5. 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哪些?卷——横长,两侧有细木条,可拉线挂画轴——竖长,下有圆轴,可卷册——近方形小画,装裱成折叠的册子。
镜片——裱成独张,不带挂轴五)学生作业1. 作业内容选择合适的工具,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2. 基本要求体会绘画中的线条语言,临摹船只、树木、人物等或者挑选画面局部,以优美的文笔记录下你的瞬间感受3. 个性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局部临摹,将画面的完整性与严谨性有机整合在一起六)展示评价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相关链接《清明上河图》节选,王心祺《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可以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首段描写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田亩井然,农民正耕作于田间;几匹驮炭的毛驴缓行于绿阴深处;村头大道上,一队人员肩挑背负,护拥着一骑马者和一乘轿者,正匆匆地向城内进发通过环境和人物的点染,对时间、地点和习俗,作了简明的交代,为全图展开了序幕中段以拱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的景象:这个临近京城的水陆码头,有一座巨大的拱桥横跨两岸这座结构新颖、形式优美,也有人称它为“虹桥”,成了本段画面的主体,是全图的中心点后段描写汴梁街市的实况,商铺店坊,鳞次栉比,甚是可观至于人马喧嚣,车轿穿梭的热闹场面,都得到了生动细致的表现《清明上河图》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在艺术技巧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全图从远郊河野一直写到城郭街市,场面虽然繁复,中心环节却很突出楼台树木横列于近处,河道原野延伸至天边,既可鸟瞰繁华热闹的街市,又能极目幽静广阔的乡间,成功地设置了“全方位”的立体布局大则楼船人马,小则器皿花鸟,笔画精准,轻重均衡使每个人物,每个细节,每种物象,都合乎生活规律这种真实感人的场面和细节描写,倘若不是对生活现象观察得细致入微,理解得深入透彻,是难以奏效的这正是这件艺术品历久不衰的基础除此以外,本图在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准确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使其具备典雅堂皇、神韵毕肖的特色,形成了与画坛大家王诜、郭熙、李唐等异样的风格,自具面貌,也甚为时人所重附注: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从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角度构建了艺术主题,是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是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教材以清明上河图为摹本,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与社会生活、美术与历史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本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探究、部分地临摹这幅作品,可以形象地了解到北宋时期的城市面貌、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以及商业、交通、文化、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