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分类1、按体裁可以作如下分类:(1)古体诗: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歌”、“歌行”、“引”、“曲”、“呤”等诗歌也属古体诗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注意: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②乐府诗,源于西汉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2)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其特点:调有定格(自己的句式),句有定数(字数有规定),字有定声(用声非常严格)。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词以两宋成就最高4)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散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大发展的北散曲,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南方的称南曲,作为一种剧曲产生,包括杂剧和传奇中的曲子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2、按照表达方式还可以这样分类:(1)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包括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等2)叙事诗:一方面是叙述故事,一方面饱含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丰富感情3)哲理诗:将议论入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充满了哲思和理趣如宋代朱烹《观书有感》等3、按照诗歌常见的内容主题分类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
每一类诗歌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复习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但对每一首诗歌,还得就这一个体去分析,而不能先入为主,一概而论1)赠友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但也有豪放壮阔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比较特殊的送别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抒发的是自己身遭诽谤,再度贬谪却不改高洁品行的心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天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羁旅行役诗则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所以内容多为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如柳永的《少年游》多有描写凄清之景,如“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等。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杜甫《绝句(其二)》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渡汉江 李频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中心,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寓理寓意于物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花卉,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比如蝉、雁,比如石灰、蝴蝶等等陆游的《咏梅》即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遭遇坎坷仍然不改高洁的情操而杜牧的《早雁》就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欧阳修的《江南蝶》则是借物讽人早 雁 杜 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江南蝶 欧阳修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花絮过东墙,尽日为花忙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4)山水田园诗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5)边塞征战诗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边塞诗中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渔家傲》和王昌龄《闺怨》塞下曲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闺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6)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贾生》,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台城》,杜牧的大量咏史诗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贾 生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江城子 五代 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台城 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7)春怨宫怨诗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秋夕 杜牧 宫怨 (唐)司马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行宫 元稹 闺怨 王昌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子夜吳歌 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注:良人:丈夫玉關情:思念征人遠戍之情憶江南 溫庭筠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8)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质朴清新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乡村四月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清平乐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9)谈禅说理诗一般借物或借事喻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璧》,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的《观书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其中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其中的哲理,必须借理解诗句含义入手观书有感 朱熹 杂诗 陶渊明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