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亚洲弦歌教案.doc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1KB
约6页
文档ID:545322086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亚洲弦歌教案.doc_第1页
1/6

《樱花》(第四单元《亚洲弦歌》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樱花》是一首古老的日本民谣,运用都节调式音阶写出,4/4拍,中庸的速度整首歌曲是一个非对称性的结构:前两小节是引子,具有呼唤性,接下来的四小节是主句,然后主句重复一遍,加强了情绪与语气-既感叹樱花之美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最后四小节是尾声,材料来源于引子,使得整首作品前后呼应二、教学设计理念:教学中,首先应注意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之后再展开后面的教学,因此,以浪漫樱花开始新课,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歌舞,同时也领略了樱花的美丽三、课例参考教案教学笔记(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自然、舒缓的声音背唱歌曲《樱花》 2、过程与方法:能在聆听、演唱、探究、合作、表现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了解日本音乐所表现出的崇尚自然美、朴素美,偏爱单音音乐以及追求余韵美、少装饰的特点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樱花》 难点:都节调式的特点(三)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电影<<浪漫樱花>>片段引入新课的学习2、引入樱花的介绍樱花是春季开花的有名观赏植物,日本的人民格外喜爱它,它又是日本的国花。

《樱花》这首歌就描写了日本人民爱花、争先观赏花的一种愉悦的的情景樱花花朵极其美丽,为早春重要的观花树种,常用于园林观赏,盛开时节花繁艳丽,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极为壮观每年春天花开时节,日本人民竞相观赏它的千姿百态二、新课教学:欣赏完美丽的樱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好听的歌曲,名字就叫做《樱花》1、课件出示歌曲词谱,介绍歌曲请同学们完整的欣赏一遍,并思考:音乐带给你的感受,歌曲的情绪? 2、播放课件音乐,欣赏歌曲《樱花》,感受歌曲的情绪 引导学生说说歌曲的情绪,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典雅古朴、清新明朗、优美抒情,旋律朴实无华,生动、细腻,) 3、跟钢琴伴奏轻声哼唱歌谱找出歌曲中出现了哪几个音?并找出乐曲中完全相同的小节)4、跟课件音乐轻声演唱歌曲5、观察歌曲所使用的音和句末所用的落音情况3 4 6 7 1,落音在3)6、简单介绍日本的民间“都节调式” 其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词乐关系一字对一音为多节奏平稳,旋律自然流畅,具有幽雅古朴、清新明朗的色彩和浓郁的日本风味在此过程中简单介绍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五声调式,并对歌曲中出现的奇特落音跟我国的歌曲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这种奇特落音是日本音乐中的一个特色。

7、欣赏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你的感受?感想是什么?(优美抒情)速度又应该?(中速缓慢)?8.有表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三、总结本课(五)其他选择(教师自拟) (谭颖涛 供稿)四、教学反思:《深情》《小河的呼唤》(第四单元《亚洲弦歌》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深情》是根据北印度的“拜拉夫”拉格创作的这种拉格是在虔诚祈求上苍时用的,应在清晨演奏《小河的呼唤》是一首以北印度古典音乐风格为基础的现代混合音乐乐曲,乐曲使用卡玛加拉格进行即兴表演主要表现爱情,通常描述一个花季少女的美貌以及她在森林中寻找、等待自己的心上人的故事二、教学设计理念:教学中通过印度歌舞音乐,印度电影进行导入,让学生们对印度的民族音乐感兴趣,同时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能体会和感悟音乐的风格特点三、课例参考教案教学笔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欣赏《深情》,聆听《小河的呼唤》,感受西塔尔独有的音色以及印度传统音乐独特的韵味2、过程与方法:能在聆听、探究、学念印度传统音乐常用的十六拍节奏圈—汀塔拉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和体验音乐风格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音乐的欣赏来感受印度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二)教学重难点1.感受西塔尔独有的音色以及印度传统音乐独特的韵味2.认识了解西塔尔这件乐器,并初步了解印度传统音乐常用的十六拍节奏圈—汀塔拉三)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拉维·香卡与梅纽因及其“东方与西方相遇”二重奏的视频,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介绍拉维·香卡与梅纽因的生平以及拉维·香卡与梅纽因1963年首次联袂演出的“东方与西方相遇”二重奏二、新课教学:1、初听西塔尔与小提琴重奏曲《深情》感受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并思考实践与创造第二题:西塔尔和小提琴分别属于什么乐器?2、再次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体会在音乐到4分钟之后,小提琴和西塔尔的演奏速度加快了并穿插竞奏,给人们呈现出的另外一种画面3、教师介绍《小河的呼唤》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4、教师介绍第29届北京世界音乐教育大会5、初听《小河的呼唤》,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和特点6、再次聆听音乐《小河的呼唤》,结合“实践与创造”第二题第2小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印度传统音乐中人声和各种乐器音色独特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的韵味7、教师讲解印度传统音乐常用的十六拍节奏圈—汀塔拉击拍示意图,结合“实践与创造”第二题第3小题,带领学生随录音反复念熟乃至会背上述节奏圈之后,再次来聆听用此节奏演奏的音乐《深情》和《小河的呼唤》。

三、拓展教学:教师介绍印度音乐文化:西方音乐进入印度后不但没有同化印度音乐,而是受印度音乐的影响,逐渐被其本土化虽然这些西方乐器的外型仍保持原状,但它们表达的内涵,采用的方法、技巧、风格都已完全印度化了代表性的乐器有:小提琴、曼陀林、单簧管、萨克斯、吉他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小提琴鼓在印度音乐中作用非凡,几乎所有的印度音乐中都会运用到鼓在北印度音乐中主要使用坦布拉鼓四、课堂小结(五)其他选择(教师自拟) (谭颖涛 供稿)四、教学反思:《班内》《鹦鹉》《像花儿一样》(第四单元《亚洲弦歌》第三课时)一、教材分析:《班内》原是节日或有尊贵客人来到时,由宫廷乐师演奏的欢迎曲,现已成为佳美兰乐队的保留曲目《鹦鹉》原为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歌曲轻快活泼,后流传至菲律宾,被改编成用安格隆演奏的乐曲此曲为3/4拍,两段体结构《像花儿一样》是一首伊朗民间歌曲,结构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歌曲前奏由阿拉伯地区传统吹管乐器乃依主奏;第二部分,乐队齐奏,速度变快整首歌曲表现了一位年轻小伙子终日为心爱的姑娘祈祷,盼望她早日来到她的面前的迫切心情。

二、教学设计理念:教学中,通过欣赏、聆听、体会、感悟来感受音乐,并能体会音乐的演奏风格和特点,从音乐的欣赏和聆听中对阿拉伯地区的民间音乐感兴趣三、课例参考教案教学笔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聆听《班内》、《鹦鹉》、《像花儿一样》三首乐曲2、过程与方法:能在聆听、合作、探究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东南亚地区民间音乐“佳美兰”和“安格隆”的乐器音色和演奏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音乐的欣赏,来体会阿拉伯地区的风俗习惯及民间音乐的基本风格二)教学重难点1.感受“佳美兰”和“安格隆”的乐器音色和演奏特点2.体会这三首乐曲的情绪和风格特点三)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来导入新课的学习二、新课教学:1、介绍佳美兰音乐,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乐曲《班内》做一定的介绍2、初听《班内》感受音乐的风格和特点3、再次聆听音乐《班内》,让学生关注不同种类乐器的音色,能够听辨出旋律乐器和节奏乐器的演奏,并根据音响唱出核心旋律,或击打出典型的节奏4、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观看佳美兰乐器的演奏方式及形制5、介绍乐曲《鹦鹉》的创作背景6、聆听乐曲《鹦鹉》,初步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能够体会音乐。

7、再次聆听音乐《鹦鹉》,完成“实践与创造”的第三题,回答安格隆是用竹筒材质制成的乐器8、初步聆听音乐《像花儿一样》,感受音乐的风格和特点9、再次聆听音乐《像花儿一样》,随着音乐用手划一划旋律的走向,感受阿拉伯地区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10、再次完整的聆听音乐《像花儿一样》,思考:伴奏中所使用的乐器和我国哪个地区的乐器很相近?(新疆地区的手鼓、艾捷克、冬不拉)三、课堂小结(五)其他选择(教师自拟) (谭颖涛 供稿)四、教学反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