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与分析1.(2015四川“联测促改”二测)下列有关实验中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CO2的产生是无关变量B.探究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时,插条生根数量是因变量C.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光照强度是因变量D.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时,产生气泡的多少是自变量解析:选B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CO2的产生是因变量,A错误;探究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时,插条生根数量是因变量,B正确;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光照强度是自变量,C错误;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时,产生气泡的多少是因变量,D错误2.(2015北京东城期末)利用溴甲酚紫指示剂检测金鱼藻生活环境中气体含量变化的实验操作如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黑暗处理的目的是使金鱼藻不进行光合作用B.溴甲酚紫指示剂变为黄色是因为溶液pH减小C.图中实验操作3~5能证明光合作用吸收CO2D.该实验可证明呼吸作用释放CO2,光合作用释放O2解析:选D黑暗处理是为了不让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仅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溶液pH减小,A、B正确;实验操作3~5显示经光照后溶液由黄色又变为紫色,说明在光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CO2,C正确;该实验结果没有显示氧气的变化,不能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D错误。
3.(2015北京十二校期末综测)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 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B.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是因为细胞已经死亡C.实验说明萝卜细胞膜上运载甘油的载体比葡萄糖载体数量多D.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都比实验前大解析:选C清水对照组细胞吸水,由于细胞壁的束缚,细胞体积变化不大,A正确;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是因为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中失水过多死亡,不能重新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正确;甘油为脂质小分子,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而葡萄糖需要载体协助,C错误;蔗糖组失去水分,所以细胞液浓度变大,甘油组和葡萄糖组都吸收了溶质进入细胞,所以细胞液浓度也变大了,D正确4.(2015湖北襄阳调研)对于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错误的是( )A.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C.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D.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解析:选C。
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因子变量的原则,A正确;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因而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B正确;由于过氧化氢的量是一定的,因而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C错误;根据酶的专一性,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D正确5.(2015四川“联测促改”)某同学选取甲、乙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缸,同时都加入等量的池塘水、小球藻、水草及小鱼等,随即均被密封,实验在温度适宜的暗室中进行从距玻璃缸0.5 m处先后用不同功率的灯泡给予1 h光照,下表为不同光照1 h后缸内氧气浓度的相对变化量15 W20 W25 W30 W35 W40 W45 W…甲缸(不遮光)-6-4-20+2+5+10…乙缸(完全遮光)-10-10-10-10-10-10-1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光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B.甲缸在30 W灯泡照光时氧气产生量与消耗量相等C.随光照增强,甲缸内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不断增强D.乙缸是用来测定玻璃缸内生物细胞呼吸的耗氧量解析:选C甲、乙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缸,控制的自变量是有无光照,1 h后氧气浓度的相对变化量反映的分别是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甲缸(不遮光)7组用不同功率的灯泡给予光照,控制的自变量是光照的强度,A正确;甲缸在30 W灯泡照光时,1 h后氧气浓度的相对变化量为0,氧气产生量与消耗量相等,B正确;从此表中可以看出,随光照强度的增强,甲缸内的光合作用不断增强,但由于这属于生态缸,无法与自然环境相比较,随着实验的进行,最终营养物质被全部耗尽,生物将死亡,C错误;乙缸是用来测定玻璃缸内生物细胞呼吸的耗氧量,D正确。
6.(2015北京重点中学开学测试)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滴管中冒出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解析:选D分析图示的实验装置,可知气泡是从培养酵母菌的小管中产生的,很可能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A正确;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一个无氧环境,此外还便于观察气体的放出,B正确;换成冷水后,温度降低,相关酶的活性降低,导致酵母菌呼吸速率减慢,气泡释放速率下降,C正确;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出来的能量有三个去向:一是以热能形式散失掉,二是转移到ATP中,三是存留在酒精中,D错误7.(2015福建泉州周考)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解析:选D。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所以从图中结果可知,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B正确;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从坐标曲线图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错误8.(2015福建泉州期中)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具有合成某种细胞周期蛋白(简称P蛋白)的能力,该蛋白可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雌性激素也能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子宫肌瘤多并发子宫内膜增生有人试图研究雌性激素是否通过诱导P蛋白的合成来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需要不能合成P蛋白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正常(或能合成P蛋白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两种实验材料B.该实验对照组的培养液中也需要加入雌性激素C.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的方式是减数分裂D.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长期的雌性激素含量过高导致内分泌失调有关解析:选C要设计实验研究雌性激素是否通过P蛋白的合成来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应遵循对照原则,对照组的材料是不能合成P蛋白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实验组的材料是正常(或能合成P蛋白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A正确;对照组的培养液中也需要加入雌性激素以观察雌性激素是否能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B正确;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C错误;该实验证实雌性激素能通过诱导P蛋白的合成来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所以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长期的雌性激素含量过高导致内分泌失调有关,D正确。
9.(2015福建福州期末质检)在发现生长素的研究历程中,詹森用实验证实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传递到尖端下部,他随后还做了进一步的实验,更加肯定了该影响为化学信号的猜想他所做的实验是( )解析:选DA实验证明IAA可以通过琼脂传递到尖端下部,促进胚芽鞘生长,但詹森当时没有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为IAA,不是詹森的实验,A错误B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与向光生长相关,不是詹森的实验,B错误C实验证明接受单侧光刺激的为胚芽鞘尖端,不是詹森的实验,C错误D实验詹森进行的是单侧光下生长素能够透过琼脂片而不能透过云母片的实验,D正确10.(2015上海嘉定一调)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培养基中添加物MRSA菌1100 μg/mL蛋白质H生长正常220 μg/mL 青霉素生长正常32 μg/mL青霉素+100 μg/mL蛋白质H死亡A.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B.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C.实验还需设计有2 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D.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解析:选C。
细菌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A错误第2组和第3组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不能确定是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也可能是蛋白质H导致的,B错误、C正确蛋白质H并不是抗生素,D错误11.(原创题)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质不断发生转化,使香蕉逐渐变甜为了验证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贮藏物质的转化情况,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一)实验原理: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会产生____________,它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导致果肉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香蕉逐渐变甜二)材料与用具:成熟到第2天的香蕉果肉、成熟到第4天的香蕉果肉、碘—碘化钾溶液、斐林试剂、蒸馏水、试管、滴管、玻璃缸、酒精灯、量筒、天平等三)实验思路:①制备提取液:取成熟到第2天和第4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两种提取液;②实验分组并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观察:将以上各组试管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它们的颜色变化请分析回答:(1)完成上面实验原理和步骤②中的填空;(2)请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并将预期的实验结果填入表中注:实验结果中记录变化后的颜色以及颜色的深浅,用“+”表示呈浅色,“++”表示呈深色,“-”表示无颜色变化)解析:(一)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是乙烯;香蕉逐渐变甜的原因是细胞中的淀粉水解成还原糖三)分析题干实验目的是验证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贮藏物质的转化,实验原理是①淀粉分解成还原糖,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加热反应形成砖红色沉淀,③碘液与淀粉反应呈蓝色,所以观察指标是淀粉的含量变化和还原糖的含量变化,因此,实验思路是:①制备提取液:取成熟到第2天和第4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两种提取液;②实验分组并编号:由题意可知,实验分四组,甲:第二天的提取液+碘—碘化钾溶液;乙:第二天的提取液+斐林试剂;丙:第四天的提取液+碘—碘化钾溶液;丁:第四天的提取液+斐林试剂答案:(1)(一)乙烯 淀粉分解成还原糖(三)②甲: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