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走一条幸福的语文之路韩兴娥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的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实践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的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 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经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长,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力气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使向彼岸这样的阅读,要点在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我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能大家会觉得疑惑,这样做能行吗?果真有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我的回答是:行非但行,而且做起来并不难非但不难,而且会越做越轻松,越做越愉悦。
我真的要感谢“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让我和孩子们共同走上了一条语文的幸福之路 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 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整个暑假,我都在酝酿一个“梦”——让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能自己读书!为此,我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了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字》这是我偶然读到《小白兔》《静夜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和诗词萌生的想法 这本小册子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儿歌的后面附上要认的字词:“功劳 劳动 太阳 小鸟 为什么 长大 学校 学习 迟到 书包 ”,我先带着学生唱一唱、念一念几遍之后我就教他们“自学”生字的办法:念儿歌下面的生字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就到儿歌中找 小册子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这是我结合入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孩子们喜欢,我也因此一举两得 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景歌,结合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
到了9月底,我班58个学生中有24个人识了这本小册子的300多个生字词这34个学生或是上学前认识的一部分汉字的,或是经历很集中的那种很“听话”孩子剩下的24个学生虽然不会认读儿歌下面的生字,但课堂上,他们用手指着儿歌一遍又一遍,对字形或多或少有了一点印象,为以后的识字打下了基础 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一年级的课文阅读、识字和写字不是同步进行的:阅读先行,开始时一节一课,渐渐地加快速度,一节两课,写字则是两节一课 怎么阅读?不同形式的领读之后,学生开始自己读,我则在教室里巡视,看到谁能合上书背诵,便附耳过去听一会儿,在学生的课文题目旁盖上“印章”表示通过学生背完一篇就主动再背下一篇在背诵上,专家说的确实没错,一年级的孩子个个是天才,没有一个落下第一册用了两个月,第二册用了三个星期,全班学生百分之百能背诵实践证明,阅读、识字和写字三项任务中,阅读时最容易的 再说识字课本之外的书,我只要求阅读,不要求识字但对课本上的生字,我就要“强迫”孩子们认识了看到一则资料说学习汉字的最佳时期是3—5岁,我深以为然,但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十几个认字相当困难的学生。
对待这些孩子,得拿出点儿耐心,我的办法是在教学中渗透些“字理”知识,帮助他们记忆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生字学习就顺利多了一个月的时间,全班学生都认会了课文中出现的所有生字,无一例外这就是大量阅读的作用在具体的文本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与生字见面,虽然没有特意观察字形,但见面多了,自然就认识了 最后说说写字一年级孩子小,不适合进行长时间书写,所以我尽可能给孩子们减轻“负担”比如,只让孩子照着课本抄生字,而不是组词这样,作业中的错误就只有错字而没有别字,提高了学生写、老师批的速度至于组词、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把生词打印到一页纸上,用厚纸印成红色字帖,学生蒙上薄纸兴致勃勃地大描特描 3、借助注音读物突破识字量 我用三个多星期就教完拼音说实话,那部分学生拼音读得并不熟练,我引发给学生一张字母卡片,拼读时如果忘记了哪个字母,可以随时查阅我们最初读的注音读本是《三字新童谣》《巧识三百字》等“袖珍童谣”,书中的二个三字或四字一句,很简短,降低了拼读难度然后逐渐过渡到读较长的儿歌,如《好妈妈儿歌400首》《韵语识字课本》《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有许多儿歌,我就地取材,把它们编成小册子,学生两两对读。
一年级下学期则开始阅读小故事整个一年级,我领着孩子读了近一千首儿歌,加上小故事,仅此一项的阅读量就在20万字左右 为了帮助孩子们认字,我把每一本读物上的生字词打印出来当然这些字换了语言环境孩子们可能又不认识了,这暂且不管,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逐渐巩固关键是让每一个第一次借助拼音“自学”的孩子都能得到初战告捷的快乐 一年级结束时,全班学生平均认识2000多汉字,有的孩子认得扎实,有的孩子认得模糊,但基本都有了阅读注音读物的能力写完作业后自由阅读成为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都是那样投入,那样痴迷,他们已在白纸黑字中找到了快乐 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我把二、三年级归为中年级段,这一年段的特点是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 有了一年级认识的2000个字的基础,语文课本对我的学生们来说很简单从二年级开始,只消半个月时间就能读完整本语文书我的教学方法也很简单:一是略读教材,如《小英雄雨来》《猎人海立布》等,学生自己默读一遍就行了二是精读的文章也不去条分缕析,只要求有感情朗读学生诵读的文章越多,朗诵、理解的能力就越高。
到三年级时,不经过预习,只要默读一遍,或听一遍录音,学生就能有感情朗读 但我坚持一条:不论课本还是课外书,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口头填空如:“翻过一座山丘,穿过一道山谷蝴蝶追着跳舞,松树数着脚步;小树亮着绿叶,绿叶托着露珠,露珠掉在林中,变成朵朵蘑菇;阳光和着鸟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而这样的精妙很难用语言分析透彻,对小学生来讲,与其长时间听老师枯燥分析,倒不如让他们背诵之后略略品味,这是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 再如:“我真希望,烟囱飘出来的,不是浓浓的黑烟,而是轻盈洁白的云彩我真希望,烟囱里喷出来的,不是灰灰的粉尘,而是清澈晶莹的泉水” “飘”和“喷”,“浓浓”与“轻盈洁白”,“灰灰”与“清澈晶莹”,“浓浓”与“灰灰”,“轻盈洁白”与“清澈晶莹”的对比运用精确之极,我自知笨嘴拙舌分析不透,于是便和孩子们边做动作边背诵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 完成课本的学习之后,开始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等,这些书的共同特点就是好读易记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以至熟读成诵。
每首古诗后面都带着小故事,课堂上虽没有时间集体读,但我通过提问、鼓励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提前阅读而我则在课堂上领读故事中易错的词语,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 我们的图书室里配置了大量的优秀小说,从二年级开始我带着全班共读一本小说中年段讨论的重点是小说的内容我的学生发明了“贴标签”,就是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爱丽丝掉进兔子洞,那个洞“深不可测”,洞四周壁上有很多东西,让人“目不暇接”再比如彼得潘学海盗的声音学得很像,那叫“惟妙惟肖” 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 我一直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观点,相信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就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表达所以直到二年级下学期,我才进行作文起步教学,有了前期大量的诵读垫底,学生一落笔就能写出流畅的文字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写“循环日记”,实际上是“周记”,这是我们班唯一的家庭作业四人小组轮流用一个本子,每人写一天,四个人轮流写一遍之后交一次本子,老师批阅打分,四人的成绩作为小组共同的分数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之间互相学习,同时也借助“群众”的力量来促使“懒蛋”们勤奋一些。
一年半的时间学生就能通过“写作关”,甚至达到了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 5、“词语表”帮助学生巩固词语 中年段,写字依然占用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现在,跟我一起实验的老师在开学前就分头准备好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在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拼写一部分生词,不会写的字词可以查阅老师提供的“词语表”这样,既节省课堂时间,也利于学生打牢写字基础 高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我把四、五、六三个年级划归为高年级,因为这段时间,学生已完全掌握了常用汉字,写作能力也基本过关,语文课上有大量的时间用来持续默读,一星期读10—20万字轻而易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量阅读” 1、 学习历史故事为经典铺路 第一轮实验,我在五年级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 浮光掠影,回头再读我们读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分为上、中、下篇,共271个故事,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对于文言知识,我和学生们都知之甚少,于是师生一道,见到“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立即绕道而过先重点读白话文故事,回过头再读文言文引文,之前搞不懂得地方竟“无师自通”了。
因此我悟出一个道理,学习语文不打“攻坚战”有些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离开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 读史学文,一举两得有道是文史不分家,在阅读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