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 :欣赏歌曲《牧歌》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材分析 :1、蒙古民歌是天籁之音 蒙古民族是音乐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个蒙古包里,每一位蒙古族同胞的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不绝如缕的上辈人传给他们的歌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个无法估量的音乐宝库碧绿的草原苍茫辽阔,一望无际,朵朵白云像崭新的棉絮般静静地浮动着,在蓝天映衬下,越发显得皎洁羊群如同碧海中流动的云彩,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绿色翡翠盘里的珍珠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异常瑰丽的画卷夕阳西下,远山披上了晚霞的彩衣裳,牛羊背上如同镀上了一层金,天边的云朵也变得火焰一般鲜红蒙古人有三件宝,那就是: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蒙古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胸襟的开阔蒙古民族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其音乐歌曲的内在品质也大都饱含苍凉、孤独、悲怆的艺术之美 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你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能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
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长调中特殊的发声技巧称作"诺古拉",即波折音,类似颤音,对形成蒙古族长调独特风格有重要作用长调牧歌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乐的结晶,广大牧民和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歌手在"长调"中不知倾注了多少的感情,发挥了多少创造力对于"长调"艺术中文化意蕴的认识,我们永远也不能穷尽,它的价值和魅力是永恒的教材中选用的《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牧歌的代表歌曲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2、"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摘自新《音乐课程标准》)然而,《牧歌》是一首相对较静的音乐,怎样才能让学生静下来聆听音乐呢?我选择了《牧歌》多种表现形式让学生欣赏:无伴奏合唱版、舞蹈版以及我的"清唱版"。
应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教学过程中,以欣赏《牧歌》为主线,穿插听赏《草原牧歌》和《天堂》,用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歌曲《牧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了解蒙古民歌的一些特点教师哼唱《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版《牧歌》 听赏《草原牧歌》欣赏舞蹈、无伴奏合唱版《牧歌》听赏《天堂》边听边画(两遍音乐) 3、《牧歌》这首音乐作品,可谓乐中有诗,诗中有画,用图画来表现音乐,很恰当在教学过程中与美术学科的整和,是一种软化的整和,而不是为了整和而整和4、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上,对通俗音乐基本上是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我们恰恰忽视了学生却非常喜欢通俗音乐,所以,我把通俗音乐带进课堂(腾格尔《天堂》),来拉进我与学生、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教学目的 :1、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调及无伴奏合唱中人声的表现魅力和多声部和声效果的美感 2、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教学重点 :1、了解无伴奏合唱;2、通过比较法感受蒙古长调的特点;3、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 :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 谈话法、比较法、想象法、体验法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黑板、钢琴。
板书设计:牧歌 :草原赞歌旋律 :悠扬、高亢 欢快速度 :慢 较快力度 :变化 较强节奏 ;松、舒展 紧凑分类 :长调 短调教学过程:一、 师生谈话 ,调节气氛,引入主题阶段目标:激趣 目标设计:通过谈话,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同时自然而然的导入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师:你们爱旅游吗?都去过什么地方?生:爱,去过海南、青岛等师:我曾经去过一个地方让我久久难忘,那就是内蒙古,除了那里迷人的景色,我还和当地的牧民学会了蒙古族一首民歌,想听吗?教师轻轻哼唱《牧歌》的旋律二、 初听《牧歌》阶段目标:初步感受、理解歌曲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无伴奏合唱目标设计:听完音乐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感受,但很多学生不敢把这种感受说出来有的孩子怕自己说错,有的孩子一不好意思讲让学生用语言大胆的把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音乐描述出来,是我这学期对学生训练的一个重点我告诉他们只要那些感受是来自你内心的,就都是对的 过渡语: 她优美的旋律曾经倾倒过无数的听众,其中有一位音乐家把她改编成了一首合唱曲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听后:1、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2、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无伴奏)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即没有伴奏,只用人声表现作品的演唱形式,始于欧洲唱诗班),复习其他演唱形式。
3、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4、全班跟琴哼唱三、 欣赏《草原赞歌》阶段目标:了解蒙古长调的特点目标设计:运用比较法了解蒙古长调的特点,生动直观、加深印象过渡语:蒙古族歌曲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这么优美的歌曲,也有表现热烈场面的歌曲,我也给大家带来一首,请大家欣赏1、欣赏《草原赞歌》2、师生讨论、比较为什么《牧歌》、《草原赞歌》同是蒙古族歌曲,却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列表:牧歌 :草原赞歌旋律 :悠扬、高亢 欢快速度 :慢 较快力度 :变化 较强节奏 :松、舒展 紧凑分类 :长调 短调3、通过课件了解蒙古族的民俗风情四、 复听《牧歌》(舞蹈版)阶段目标:进一步感首歌曲情绪目标设计:通过对形体语言诠释的《牧歌》的欣赏,了解蒙古族舞蹈语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首歌曲情绪过渡语:刚才老师为大家跳了一段蒙古舞,下面请大家一起欣赏舞蹈家用舞蹈语汇为我们表演的《牧歌》1、感受舞蹈艺术家用形体语言诠释的《牧歌》2、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五、 听赏《天堂》阶段目标:再次感受蒙古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目标设计:把好的通俗音乐带进课堂(腾格尔《天堂》),来拉进我与学生、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过渡语:民族音乐是一片沃土,只有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中的音乐才能发展壮大,你们喜欢的通俗音乐也是如此,最近,歌坛中涌现出了很多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少数民族歌手,大家都听说过谁呢?(生:藤格尔、思琴格日勒、阿里郎等)下面我们来听蒙古族歌手藤格尔带给我们的《天堂》。
边听边体会歌曲所描绘的意境六、 再听《牧歌》,与美术、文学整和阶段目标:深刻的感受、理解歌曲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目标设计:通过与美术、文学的整合,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理解歌曲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过渡语:这么美的歌曲不尽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锡林郭勒大草原》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过渡语:歌曲太美了,可谓诗情画意,我们来画一画歌曲所描绘的意境,好吗?2、边听《牧歌》边画,找一些作品,大家一起点评六、教师小结你们画的好,说的也好,希望大家以后会更加热爱美术、热爱音乐,特别是我们的民歌相关资料:1、 音像资料:《草原赞歌》(创作歌曲,属蒙古族新民歌范畴);《天堂》(腾格尔演唱)2、 文字资料:《锡林郭勒大草原》: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3、 草原风情的图片;4、 相关文化:奶茶:蒙古民族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放好桌子,桌子中央放上满满一大盘炒 米,周围摆上盛在瓷盘里的黄油、奶豆腐、红糖、各种饽饽,接着献上热气腾腾 的奶茶如果有客在座,不给茶喝或没有"塔布喜"(奶食品等),主人则要"脸 发红,心难受",而客人则以为"茶没有茶,脸不给脸"蒙古包:蒙古包按哈那多少区分规格哈那是包毡壁的木制骨架,一组为一个哈那。
有十个哈那、八个哈那、六个哈那、四个哈那之分牧户根据家庭人口、生活状 况调剂使用尽管蒙古包的质量、装饰各有差别,但总体结构都是一样的那达慕:造庙宇、祭山、祭敖包等重大集会上进行,统称"那达慕",这样的那达慕,每 旗每年多达十几次敖包:石头堆起的小山,蒙古人认为敖包有一定的神力,到敖包前许下自己的愿望,愿望就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