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L.****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30KB
约8页
文档ID:615709128
浅谈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_第1页
1/8

浅谈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地面监测技术为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让保护措施制定有迹可循早期生态保护多依赖人工经验判断,工作人员每月或每季度携带棕色采样瓶(用于有机物检测)、透明玻璃瓶(用于常规水质检测)、不锈钢土钻、铝箔气体采样袋等工具,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在现场布点,凭肉眼观察植被长势、水体颜色,难以发现底泥重金属积累、土壤养分流失等隐性环境问题某河流曾因未察觉底泥中镉、铅含量逐年上升,导致鲫鱼、鲤鱼等本土鱼类种群持续减少,直到鱼类大面积死亡,通过实验室检测才查明原因,治理时需清淤 1 米深,动用挖掘机 20 台、运输车辆 50 辆,成本增加数倍如今地面监测站实现常态化运行,大气自动监测站搭载 β 射线法颗粒物监测仪与紫外吸收法臭氧分析仪,内置零气发生器定期校准,24 小时追踪 PM2.5、PM10 与臭氧浓度,数据每小时上传至省级平台;水质自动站配备消解装置与电极传感器,可连续监测溶解氧、氨氮、总磷、COD、浊度等 8 项指标,异常数据自动标记并触发报警;土壤监测点按 50 米 ×50 米网格布设,每季度采集样本,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重金属,滴定法测定氮磷钾含量。

这些数据直接指导保护措施落地,某工业园区周边通过连续两年的土壤监测,发现半径 1 公里范围内镉含量超标,据此划定生态隔离带,限制小麦、蔬菜等农作物种植,引导农户种植耐重金属的能源草与紫花苜蓿,既降低污染风险又通过收割能源草获得每亩 200 元的收益地面监测的连续性,让保护效果可通过数据对比直观呈现,某区域通过对比五年的土壤数据,验证了植被修复对重金属的吸附效果,为同类区域治理提供参考​卫星遥感技术搭建起生态保护的宏观视角,实现大范围生态状况的动态管控我国 “高分” 系列卫星形成了完整的监测体系,“高分一号” 卫星分辨率达 2 米,“高分六号” 搭载多光谱与高光谱传感器,可捕捉 400-900 纳米波段的地表信息,通过植被指数(NDVI)识别植被覆盖、水体面积、土地利用等变化信息;“环境一号” A、B 卫星组成双星星座,重访周期 2 天,能追踪跨区域大气污染物与水污染传输轨迹在内蒙古荒漠化治理中,卫星数据连续十年记录沙化土地的边界变化,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对比人工种植乔木(杨树)、灌木(沙棘)与草本(羊草)的区域恢复差异,发现灌木区植被覆盖度年增幅达 8%,明显高于乔木区的 3%,为后续植被选择提供参考,当地据此重点推广沙棘种植,每亩补贴 200 元。

某内陆湿地通过卫星影像发现面积较五年前缩减 20%,结合气象数据判断是降水减少与上游取水增加导致,及时开展引河补水工程,修建 3 公里引水渠,安装 2 台流量控制闸,恢复湿地水位至 1.5 米无人机在近地面监测中发挥补充作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与 4K 高清相机,可在 50-100 米高度飞行,续航时间约 30 分钟,夜间通过热辐射差异发现隐蔽的非法砍伐点(树木被砍伐后树桩温度与周边不同)与偷猎营地(人体与帐篷的热信号明显),其巡护范围一天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在自然保护区巡护中效率远高于人工遥感数据需与地面监测结合验证,如卫星发现某河段水体呈黑色异常后,工作人员需携带采样设备到场,采集水样检测确定是农药残留、工业废水还是生活污水污染,才能匹配针对性治理措施,某河流曾因卫星误判为工业污染,实际是生活污水直排,浪费了针对性处置资源​传感器网络的普及让生态保护实现全域感知,捕捉细微的环境变化信号早期传感器体积如同小型冰箱,功耗超过 500 瓦,需外接 220V 工业用电,仅能在实验室或城镇周边的固定站点使用,森林深处、偏远草原、高原湿地等区域的生态监测存在空白某原始森林曾因监测缺失,发生小规模松材线虫病后半个月才被护林员发现,病虫害已扩散至 30 余亩林木,砍伐清理后需用溴甲烷熏蒸处理,每立方米成本 8 元,额外投入数万元。

现在的微型传感器体积缩小至指甲盖大小,重量不足 10 克,采用低功耗 ARM 芯片设计,搭配 5W 太阳能供电模块与 1000mAh 储能电池,可在无外接电源的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续航可达 6 个月以上,即使连续阴雨 10 天也能正常工作在热带雨林中,工作人员借助藤蔓将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传感器固定在海拔 800 米、1200 米、1600 米等不同海拔的树木主干上,距离地面 2 米高度,避开动物啃咬与风雨直接冲击,外壳采用防腐蚀 ABS 材料,表面喷涂疏水涂层减少雨水附着,每 15 分钟记录一次生态因子变化,当温度连续三天超过 35℃、湿度低于 60% 时,指导搭建遮荫棚调节局部小气候;农田里的土壤传感器埋入地下 20 厘米处,避开植物根系密集区,实时监测氮磷钾含量与湿度,数据通过 4G 信号传输至农户 APP,指导精准施肥,某水稻种植区通过该方式减少了 20% 的化肥用量,亩均增产 5%,减少了面源污染某喀斯特山区通过在坡地按 20 米间距布设土壤湿度传感器,发现连续降雨后土壤含水量从 30% 飙升至 65%,超出安全阈值,提前采取种植匍匐型紫花苜蓿、铺设椰丝生态草毯、开挖鱼鳞坑等固土措施,防范滑坡灾害。

传感器国产化降低了布设成本,某国产水质多参数传感器可同时测定 pH 值、溶解氧、电导率等 6 项指标,精度误差≤5%,接近进口产品,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且提供本地化售后,在省会城市设有维修中心,故障维修响应时间不超过 48 小时,更换的传感器经标准溶液校准后可直接使用,已在多地乡村的小型水库、灌溉渠道、养殖池塘推广使用​生物监测技术以生态系统的 “活指标” 反映保护成效,弥补理化监测的局限生物的生存状况直接体现环境质量的长期影响,不同生物对污染物的响应存在差异,可作为特定保护措施效果的指示生物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可指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当桡足类等敏感种类数量回升,说明水体氮磷控制措施有效;底栖生物中的多毛类环节动物密度下降,表明河道清淤措施见效;鸟类种群数量与种类能反映湿地生态健康状态,某湿地因鸟类种类从 30 余种增加至 50 余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从 2 种增至 5 种,被判定为补水、退塘还湿措施见效传统生物监测需人工采集水样中的浮游生物、土壤中的蚯蚓、水体中的鱼类样本,在实验室通过显微镜分类鉴定、计数统计,耗时费力,数据更新周期长达数月,某河流曾因化学监测显示 COD、氨氮达标,却未发现鱼类数量持续减少,直到开展生物监测,通过鱼类体内有机物检测才查明是水体中存在微量多环芳烃,来自上游小型炼油厂偷排。

如今智能设备提升了监测效率,水下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可发射 1-2MHz 声波,通过分析回声信号记录鱼类活动轨迹与洄游路线,评估河流生态修复效果;红外触发相机采用被动式红外感应技术,灵敏度可调节,避免风吹草动误触发,动物经过时自动拍摄 3 张照片与 1 段 10 秒视频,通过 AI 算法快速识别物种、计数数量,判断保护区管护质量,识别准确率达 95% 以上,可区分豹猫与貉等外形相似的动物在湿地保护中,结合水质传感器的总磷、总氮数据与红外相机捕捉的白鹤、东方白鹳数量数据,能全面评估补水、退塘还湿等措施的实际价值;某农田通过在 5 个地块布设蚯蚓采集器,每月采集一次样本,监测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与体重变化,验证生态种植模式下农药减量的成效,蚯蚓数量增加、体型变大说明土壤生态改善​数据处理技术让海量监测信息转化为保护决策,破解数据堆砌的困境生态监测产生的数据涵盖气象、水文、生物、土壤等多个维度,单日数据量可达数十 GB,早期这些数据分散存储在环保、气象、水利等不同部门的服务器中,环保部门采用 Oracle 数据库,气象部门采用 Hadoop 数据库,格式各异且夹杂误差,如设备故障导致的数值突变、雷雨天气引发的信号干扰、人为操作失误产生的错误数据,难以直接用于决策。

某流域曾因数据混乱,连续三次误报水质超标,导致下游水厂频繁停水,保护措施制定失误,引发群众投诉如今通过大数据清洗算法,如基于滑动窗口的异常值检测法,窗口大小设置为 10 个数据点,当某数据与窗口内平均值差异超过 3 倍标准差时判定为异常,自动识别并剔除误差数据;采用 Z-score 标准化处理,将不同单位的数据转换为无量纲指标,便于融合分析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分析历史监测数据,模拟不同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建立决策模型《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为数据应用提供标准,明确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等 6 项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得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某南方流域整合 20 个水质监测站的 COD、总磷、氨氮数据,50 个植被传感器的株高、盖度、生长速率数据,10 个鱼类监测点的种群数量、优势种、年龄结构数据,通过流域生态模型(FVCOM 三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不同生态流量(10m³/s、15m³/s、20m³/s)下的鱼类产卵率与植被覆盖率,发现 15m³/s 时四大家鱼产卵率达 60% 以上,芦苇覆盖率维持在 40%,最终确定该流量为最优生态流量方案,指导水库调度,保障流域生态用水。

地理信息系统将处理后的数据与空间位置关联,生成可视化污染分布图,不同污染物用红、黄、绿等颜色标注,环保执法人员可根据地图快速锁定污染源头,匹配对应的管控措施​原位监测技术实现突发污染事件的快速响应,支撑应急保护措施实施早期样品采集后需经运输、冷藏、预处理、上机分析等多个环节,耗时数小时至数天,挥发性有机物如苯、甲苯、甲醛易在运输与储存中挥发,导致检测结果偏低,某化工泄漏事件中因样品运输延误,未能及时掌握污染物浓度峰值,影响了警戒范围划定,部分群众暴露在污染环境中;土壤中的重金属样品在研磨、消解过程中可能受到容器或试剂的交叉污染,影响污染程度判定如今原位监测设备可现场完成分析,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体积仅相当于手提箱,重量不足 10 公斤,采用锂电池供电,续航可达 4 小时,可即时测定土壤、水体中苯系物、挥发性卤代烃等有机物浓度,数据几分钟内即可显示并导出为 PDF 格式报告,支持添加现场照片与地理位置信息,方便现场执法使用;原位水质分析仪通过探头直接沉入水体,可连续记录 pH 值、溶解氧、浊度、氨氮等指标,每 10 分钟自动更新一次数据,支持 4G 或北斗信号无线传输至终端,偏远地区无信号时可存储 10 万条以上数据待有信号后补传。

在化工企业泄漏、油罐车侧翻、尾矿库溃坝等突发污染事件中,这些设备快速提供污染物浓度与分布信息,为划定警戒范围、组织人员疏散、制定清污方案提供依据,某化工园区苯乙烯泄漏事件中,原位监测车半小时内完成周边 1 公里范围的浓度监测,确定核心污染区(浓度≥50mg/m³)与安全区边界(浓度<5mg/m³),协助制定活性炭吸附、洒水降尘、围堤收集等应急措施,减少中毒风险但原位监测的短板在于维护成本较高,便携式仪器的传感器寿命通常只有 1-2 年,且需定期更换,如 PID 传感器(光离子化检测器)每 6 个月需校准一次;野外校准难度大,需携带标准试剂、校准气体与便携式校准设备,部分设备功率较大,如原位气相色谱仪功率达 500 瓦,需搭配小型发电机供电,限制了在无电力供应的偏远地区的长时间使用​基层监测能力的提升推动保护措施向末端延伸,缩小区域间的保护差距我国基层生态保护力量薄弱,部分中西部偏远地区的乡镇环保站仅有 1-2 名工作人员,且多为兼职,身兼安全生产、防汛、乡村振兴等多项工作,缺乏专业监测设备,仅配备 pH 试纸、玻璃采样瓶与卷尺,生态问题处置滞后某山区曾因农户过量使用复合肥与除草剂,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河流水体浑浊、水草死亡,半个月后才被上级环保部门专项督查发现,下游村民饮水安全受威胁,紧急启用备用水井,花费 20 万元购置临时供水设备与输水管网。

近年来,便携式监测设备在基层普及,手持式水质检测仪采用电极法检测,电极可更换,可现场测定 pH 值、溶解氧、氨氮、总磷、浊度、电导率等 6 项指标,数据秒出并自动存储至 SD 卡,支持 USB 导出,重量不足 500 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