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鲁迅(文学课)

今***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07MB
约133页
文档ID:106444694
第二章鲁迅(文学课)_第1页
1/133

第二章 鲁 迅,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半个世纪以前,发出了来自铁屋的呐喊,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新时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鲁迅的生平(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返回,(一)早期(1881——1917),鲁迅生平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1881---1898年是第一阶段,为成长时期鲁迅早期的思想:,一是认为“群众”是庸众,并且是看客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自序) 二是进化论但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热风》随感录四十九),(1)家庭变故,家庭的败落,世态的炎凉,给涉世未深的鲁迅心灵以重创,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即社会的冷酷、世人的虚伪 父亲生病使他来往于当铺与药铺之间《呐喊》自序:,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名字的演绎,阿张 周樟寿(1881) 豫山(1892) 周树人(1898) 豫才(1886) 鲁迅(1918),,,,,,,鲁迅的主要家庭成员,鲁迅的父母亲,,,,周伯宜,鲁瑞,绍兴新台门一角 ——鲁迅诞生地,鲁迅外婆家所在地—安桥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娘家是农村,使我能够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和花鸟并不一样了《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1933年),,,三味书屋——鲁迅十二岁以后在此读书,三味书屋之三味:“读经,味同稻粱,读史,味同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2、(1898---1917)年是第二阶段鲁迅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广泛接触了西方各种新思想,对进化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受尼采个性主义影响异地求学,逃异地,行异路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同时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接受进化论 去日本留学,弃医从文,探索中国的出路,企图以文艺改造“愚弱的国民”,形成立人思想 1907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弟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 1906年回国与朱安成婚接受了进化论的影响鲁迅在这时期阅读了英国赫胥黎著的《天演论》,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并根据“物竞天择”的规律,联想到祖国在竞争剧烈的世界上的命运 关于进化论(1),在“五四”前后鲁迅强调的“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主要借鉴了进化论关于新形态出现和旧形态消灭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这一观点 “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为此走去,这便是进化的路《热风·随感录四十九》),关于进化论(2),鲁迅思想中进化论成分的变化过程: “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三闲集·序言》),,,,,,主导,怀疑,轰毁,这一阶段,有过再度的苦闷在“五四”落潮、新文化阵营分化时期,鲁迅思想上有过苦闷,但没有停止过探索,这种状况集中反映在《野草》中 “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统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自选集·自序》),1902年,为进一步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考取日本官费留学生在日本的活动:,1904年,到仙台医专学医鲁迅选择学医的动机:“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在仙台医专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诲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藤野严九郎,在仙台医专受到的两次刺激,一是,考试后的分数问题鲁迅被日本学生认为作弊,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侮辱。

二是,当时正值日俄战争,从课堂上的时事幻灯片中看到日本兵杀中国人的头,以及中国的看客之麻木 这两件事促使了鲁迅思想的转变弃医从文,鲁迅此时有了明确的探索“国民性”问题的观点,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1906年与朱安结婚,朱安(1878-1947),“为母亲娶新娘”,“陪她做一辈子的牺牲1907年,回到东京,开始了文学活动1907年起陆续撰写发表文言论文多篇: 《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 《文化偏至论》 1909年 与周作人一起翻译出版外国短篇小说集:《域外小说集》,这时期鲁迅对“摩罗诗人”和“超人哲学”的接受鲁迅对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些反抗强暴的诗人(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等推崇倍至 《摩罗诗力说》) 鲁迅赞扬尼采的反对现实、反对庸俗的勇猛精神,受其超人哲学的影响,呼唤英哲、才士的出现。

《文化偏至论》 ),(二)中期(1918---1927),鲁迅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以小说《呐喊》来表明自己的战斗精神 在反封建的文化斗争中,他仍然是以人的个性解放和立人作为变革社会的主要途径文艺创作阶段,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狂人日记》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1918年7月,发表第一篇杂文《 我之节烈观》( 《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书信集《两地书》结识许广平,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时代的许广平,坚决支持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学潮在1925年的“女师大事件”中鲁迅站在学生这边,与校长杨荫榆、教育总长章士钊展开斗争;斗争取得胜利后,他撰写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了“痛打落水狗”的著名论断北师大女生刘和珍,1926年,在北洋军阀当局迫害下离开北京三·一八”鲁迅受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1926—1927的活动:,1926年8月— 1927年1月 厦门大学 文科教授,1927年1月— 9月中山大学 文科主任兼 教务主任,1927年9月离 开广州10月 定居上海,,,一九二七年鲁迅与许平摄于广州,(三)后期(1927---1936),1、促使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和转变的第一个巨大推动力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变动。

2、第二个巨大推动力是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1927年10月后,定居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1927年10月鲁迅从广州到上海,结束了一年多的动荡生活鲁迅、许广平与海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8年—1929年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发生过一次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这场论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左联成立时期的鲁迅,愤怒抨击当局的白色恐怖,1931年左联五烈士遇难,鲁迅写下了《无题》诗,两年后又写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无题》墨迹,《为了忘却的 记念》手稿,在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中表现出铮铮铁骨1931年柔石等被捕后,鲁迅处境危急,以极度悲愤的心情避难于花园庄旅社 1933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杨杏佛被国民党暗杀,鲁迅也受到特务威胁,但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葬礼 1934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 ,鲁迅针锋相对,取笔名为“隋洛文”一九三二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编辑的刊物,1928—1929期间主编、合编的刊物: 《语丝》《奔流》《朝花周刊》《朝花旬刊》 左联成立后先后编辑过的刊物: 《萌芽》、《巴尔底山》、《前哨》、《十字街头》、《译文》。

本时期鲁迅主要写作杂文鲁迅的杂文有深刻的思想性,是尖锐的武器,同时艺术价值也很高,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鲁迅后期 的部分杂 文集,创作成就,本时期著作目录: 杂文:《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历史小说:《故事新编》,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毛泽东称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民把鲁迅视为“民族魂”鲁迅的思想历程,从进化论到阶级斗争;从国民性到阶级性;从个性解放到群众创造历史观念 “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三闲集·序言》),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入作家从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十五篇小说,1923年8月出版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呐喊》,《自序》 《狂人日记》 《孔乙已》 《药》 《明天》 《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 , 《风波》《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彷徨》,《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长明灯》 《示众》《高老夫子》 《孤独者》《伤逝》 《弟兄》《离婚》,《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鲁迅现代题材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励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一)提供了新的小说观念 (二)提供了新的人物、题材和新的思想主题 (三)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四)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与总体的封闭性,如看与被看的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 (五)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高度融合鲁迅小说之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1、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模式化,实现了小说的开放性和创造的可能性,把日记、杂文、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技巧融入小说 2、对西方小说技巧的吸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高度融合 3、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情感为意图的小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 4、复线结构和复调主题 5、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人物阿Q、润土、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