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7KB
约13页
文档ID:6699331
第二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_第1页
1/13

第二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一)礼崩乐坏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前提高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巨变,西周赖以建立的政治、经济 、法律制度面临着重大危机,产生了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专指春秋时期,原来以周礼为根本大法的宗法等级社会分崩离析的“僭礼”局面1、政治上,形成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周天子转而依附强大的诸侯; 2、经济上,诸侯改革,富国强兵,废除井田制; 3、思想文化上: (1)礼治思想受到冲击,法治思想日渐盛行; (2)知识文化下移,平民可以涉猎文化,形成“士”阶层,导致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二)儒家 诸子百家中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的学派,其思想是历代君王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维护礼治,要求以“礼”作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 2、提倡德治,反对不教而杀,轻视法律及其作用; 3、重视人治,提倡圣贤治国。

三)法家 法家不仅重视法律,而且对法律最有研究法家的先驱是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韩非和李斯等 法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与“礼”对立的法律观 (1)关于法的本质 (2)关于法的作用 2、推行“法治”理论,反对“人治”,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四)道家 道家以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 法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道法自然,崇尚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和谐一致; 2、反对仁义礼法,否定人为确定的各种规范的存在价值; 3、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悠然自得五)墨家 战国时代,能与儒家相抗衡,并同样名称显赫的学派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法律观: “兼相爱”:无差别地爱一切人; “交相利”:视别人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

“非攻”、“利民”,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春秋中叶以后,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改革成果,陆续公布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1、郑国的“铸刑书” 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邓析私造“竹刑”,“杀邓析而用其刑”2、晋国的“铸刑鼎” 赵鞅将刑书铸于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3、围绕公布成文法的论争“铸刑书”事件遭到叔向的反对;“铸刑鼎”事件遭到孔子的责难4、公布成文法的意义(1)结束“临事议刑”,打破“刑不可知,则威不可知”,使法律内容走向公开化;(2)破坏了“礼治”、“德治”传统,动摇了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基础;(3)促使法律向公开、公平、统一适用的方向发展5、李悝与《法经》 李悝,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变法改革,推行新政,《法经》既是变法的重要内容,又是对变法成果的肯定1)《法经》的主要内容: 《法经》共6篇,即 《盗法》、 《贼法》:“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 《网法》、 《捕法》:内容多属于诉讼法范围 《杂法》:包括“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逾制”六种违法行为 《具法》: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的原则规定,(2)《法经》的历史地位: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① 首次确立了王政急于盗贼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② 初步确立了重刑轻罪的基本原则; ③ 开创了古代法典编纂的新体例三、商鞅变法,1、商鞅其人 商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后被封于商,所以称商鞅,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人在秦国先后两次主持变法,后被秦贵族车裂而死 2、变法内容(1)改法为律,扩充法律的内容,强调法律的实施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2)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措施3)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4)全面贯彻法家“依法治国”和“明法重刑”主张 3、变法意义 司马迁:“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为秦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