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 概述,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描写城市生活现象与心理,善于展示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的历史进程,描写资产者的发家史和城市平民的个人奋斗史,重视金钱的作用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家有阿尔封斯·都德巴黎公社文学,文学特征: ⑴ 真实地纪录了巴黎人民英勇的事迹和反对派血腥镇压的滔天罪行⑵ 表现了被压迫阶级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斗争的主题⑶ 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⑷ 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形式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米雪尔(著名巴黎公社诗人):《和平示威》 狄盖特:《红色圣女》 鲍狄埃:《国际歌》,阿尔封斯·都德,“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
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Daudet ( 1840-1897),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1872),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均为世界性名篇创 作,第二节 司汤达,(1783-1842),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司汤达,一、生平,1.恨父、恋母和意大利情结:司汤达的父亲是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拥护波旁王朝,敌视法国大革命他生性沉默寡言,对孩子非常冷淡和严厉司汤达恨透了父亲的反动、顽固、自私和贪财,称他是暴君、伪君子 司汤达的母亲祖籍是意大利人,能从原文读但丁和阿利奥斯托的作品,思想开明,深得儿子敬爱由于母亲的关系,司汤达一生都热爱意大利,在他为自己题的碑文上自称 “亨利·贝尔 米兰人 写作过 恋爱过 生活过”,2.爱情:,司汤达一生未婚,但情欲旺盛,追求过许多女人,是个唐璜式的人物他渴望完美的爱情,认为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得到完美的爱情。
司汤达《论爱情》:有四种不同的爱情,一是激情之爱;二是情趣之爱;三是肉体之爱;四是虚荣之爱3.政治和拿破仑:,司汤达一生有两大热情,一是荣誉,二是爱情,他说:“我认为我是为最高级的社会和最漂亮的女人而生的我强烈地盼望这两种东西,而且配得上它们政治是他一生的热情之一,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曾追随他远征俄国乔居意大利后,还参加烧炭党人的活动4. “人类灵魂的观察家”,司汤达热爱数学,认为一切学问都存在虚假,惟有数学例外数学、对18世纪严格讲究理性的唯物主义哲学的爱好、当时冷静务实的社会风气造就了司汤达的理性思维,他把它用来分析人类的心灵,曾开玩笑地说自己是“人类灵魂的观察家”5.怀疑人类,司汤达害怕上当受骗对人不信任,对人类的怀疑,成了他根深蒂固的性格特征他除了惧怕受人欺骗,被人利用外,还惧怕欺骗自己他养成了处处设防,经常自我检查,自我克制的习惯 他一生都喜欢掩掩藏藏,乔装打扮,神秘莫测,喜欢把自己的经验和思想隐藏起来他有170多个笔名任何感情如果他不想承认属于他自己,任何轶事如果可能泄露他的私人生活,他就用这样那样的笔名不仅公开发表的作品他用笔名,私人信件他也不签署自己的真名他说,“我最想戴上一张面具并改个名字。
6.双重人格,司汤达一方面爱好自然而然和坦率无隐,另一方面又深谋远虑,耍尽花招;既诚实又醉心于弄虚作假,痛恨虚伪又缺乏坦率正直 斯蒂芬·茨威格说,“很少有人比司汤达更能撒谎,更热忱地将世界神秘化,很少有人更好和更深刻地说出了真理二、创作分期:,⑴米兰时期(1814-1820): 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1817年),第一次使用笔名司汤达 《意大利绘画史》中最先提出了有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⑵巴黎时期(1821-1830),主要成就:文艺评论和小说 1822年出版心理分析论著《论爱情》 《拉辛与莎士比亚》 1825年: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27) :通过爱情故事反映政治主题的初步尝试 意大利题材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 (1829) 《红与黑》 (1830),⑶契维塔·维基亚时期 (1831-1842),《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揭露七月王朝的长篇小说 《帕尔马修道院》:作者生前惟一获得成功的作品,主人公是意大利帕尔马公国的贵族法布利斯 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三、《红与黑》,《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题词为“给少数幸福的人”。
这部作品的发表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1.于连,“就是死上一千次也 要飞黄腾达 ——于连“人类的相貌无计其数,各不相同,但是具有惊人的个性而与众不同的相貌,也许除了他再也不会有了——《红与黑》,⑴人生道路: 入世之前,锯木厂老板身体瘦弱的儿子,为父兄所不容,却是拿破仑的崇拜者,怀抱着极大的野心,以伪善和智慧赢得了谢朗神父的青睐,并在其指导下学习了拉丁文,作为进身之阶维里埃尔,进入维里埃尔市长家做家庭秘书是于连第一次进身,怀着报复的目的,他开始征服市长夫人,最终双方产生了真正的爱情贝尚松神学院,和市长夫人的私情泄露之后,于连在市长夫人和谢朗神父的安排之下到了贝尚松神学院,在那里,他饱受不同教派争斗之苦巴黎拉莫尔侯爵府,在皮拉尔神父的举荐之下,于连成为当时巴黎大贵族拉莫尔的秘书,凭借他的才干获得侯爵的信任和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于连之死,这颗脑袋从来没有象它即将落地的时候那样富有诗意······一切都进行得又简单又得体,在他这方面更无任何的虚伪——红与黑,(2)于连形象:平民反抗英雄,A、天资过人,敏感、高傲、自尊 B、坚强有力的性格:法庭答辩 C、野心:崇拜拿破仑渴望功成名就。
D、双重人格:于连崇拜拿破仑,痛恨复辟王朝,却又为反动势力效劳;以虚伪的面目出入贵族社会,例如,于连参加保皇党的秘密会议,为保皇党送信正直、敏感、善良,为贫民流泪,却又让一个无赖当上贫民收容所所长,法庭答辩,于连临死前的法庭答辩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的力量,他说:“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反抗的举动罢了……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悲剧,所有的悲剧能够那样奇特地振奋人心,是因为逐渐认识到入世、出世都不能彻底满足我们,因而它不值得我们依恋正是这一点构成了悲剧的精神,也因此引向淡泊宁静于是我们在悲剧中看到,在漫长的冲突与苦难之后,最高尚的人却最终放弃自己一向急切追求的目标,永远弃绝人生的一切享受,或者自在而欣然地放弃生活本身——叔本华,2、爱情,勇敢的行动和热烈的爱情——冒生命危险的激情,由幸福的恋爱传入灵魂深处的战栗,在他(司汤达)看来都是人生的崇高时刻——勃兰兑斯,脑袋里的爱情:玛蒂尔德侯爵小姐 心坎里的爱情:德·雷纳市长夫人,3、心理描写,司汤达擅长心理描写,这是他塑造人物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人物成功的一大因素。
司汤达是人物心理描写的大师,他以自己独具的匠心,开创了心理小说这一类型,以至有人把他称为心理小说家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司汤达的心理描写是显意识层的心理思维,只限于头脑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没有涉及到弗洛伊德潜意识层的生理状态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写都是非常冷静和理智的,充满逻辑和理性,由此显出人物性格的力的特点和现实态度区 别,1、逻辑思考与意识流动的区别:司汤达的心理描写是有规律有逻辑的心理活动,前面都冠有“他想”“他说”“他自语道”等引导语意识流小说完全是意识和无意识层的心理意识的自然流动和闪现,近似呓语,跳跃性、模糊性很强 2、情节带心理与意识带情节的区别:司汤达的人物心理活动被限制在叙述人物的生活史与社会环境中,小说体现的是人物行动的因果关系,从行动追溯到内心动机,而现代心理描写则把人物的意识活动直接展示给读者,情节被淡化他把人物心灵的默默无闻的活动揭露无遗,把他们在内在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他的独白决不是乔治桑所常有的那种抒情的狂歌似的爆发,而是借以开展沉思默想的一问一答,短小,精悍,虽然未免有些烦琐——勃兰兑斯,技巧,司汤达的心理描写类型,社会心理表现为时代的普遍心理状况和精神面貌,它是主人公性格发展的陪衬和背景意识。
例如,在《红与黑》中,整个贵族社会对拿破仑、雅各宾党人的恐惧心理,使得他们连马车夫都不敢得罪,生怕人民起来革命、造反,杀他们的头在《巴马修道院》中,意大利人民拥护拿破仑,热爱烧炭党,反对专制王朝,自觉地与专制王朝斗争⑴社会心理,⑵爱情心理描写,司汤达的心理描写,最突出的是爱情心理的描写他的男女主人公都具有力的热情和热烈的爱,司汤达把爱情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发展进程分析得十分细致、深刻 那里有自尊与自卑的战斗、有屈辱和报复、有占有的狂欢,也有深沉的迷醉4、政治,司汤达的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大特点是具有鲜明、突出的政治色彩他的小说,从书名、副标题到小说内容,都充满政治性爱伦堡说:“司汤达描写爱情、野心和犯罪的时候,从来不曾忘掉过政治《司汤达的教训》) “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那就已经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你的书也就不再是一面镜子,像你所要求的了 ——《红与黑》,《红与黑》的政治性,⑴《红与黑》书名的政治象征 ⑵《红与黑》副标题的政治性:《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司汤达对此的解释是:“作者所要描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社会风气 这个副标题和解释,形象地说明了小说的政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它是复辟时期的社会纪实。
⑶小说内容的政治色彩,小说自始至终充满政治色彩主人公生活在政治阴谋、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主人公的传记史构成了小说的经,政治斗争便成了小说的纬经纬交织,从而使人物的复杂性格得到很好的刻画,并且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斗争的画卷 政治内容1:崇拜拿破仑 政治内容2:赞美革命党人 政治内容3:批判大贵族大资产阶级 政治内容4:揭露教会黑暗,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写出了人物性格,写出了人物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善于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来刻画他们的性格,描写极为出色 叙述风格简约明快,语言精确质朴,自然流畅,同时还有生动的戏剧性场面的刻画第三节 巴尔扎克 (1799-1850),,,,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罗丹雕塑 巴尔扎克,一、生平,创伤性体验:巴尔扎克的童年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母亲很专横,冷酷地拒绝孩子们任何情爱的表示,有时小巴尔扎克张开双臂想去拥抱母亲,可是立即被母亲的呵斥吓得不敢动弹从7岁到13岁,他被送到旺多姆的教会学校读书,6年中他只回过一次家,母亲只去看望过他两次童年所受到的忽视,他终身难忘,他说:“我从来不曾有过母亲他在老来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还说:“她是一个妖精,同时又是妖精般的怪人……我母亲就是给我的生命降落一切灾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