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兴起 与经院主义教育思想目录大学-象牙塔• 大学产生的背景• 产生的途径• 管理• 基本类型• 特征• 意义和影响经院主义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教育思想• 阿奎那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特点2大学-象牙塔现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一词最初起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s,原意为“整体的”、“全部”等,指代一部分或某一集团,12世纪末,该词含有各种社团、共同体或法人团体、行会、协同组织、兄弟会等意义,并不限于大学或者学者行会13世纪后,才开始专门用于指代学者们或师生们组成的行会西欧中世纪被史学家称为“黑暗时代”,但正是这时期产生人类文明史上的娇艳之花“大学”大学产生背景经济政治文化1、商品生产与商业活 动的需要2、城市积累了大量财 富1、处于社会底层的 市民、手工业者、商 人与城市贵族等世俗 势力成为政治力量登 上历史舞台2、王权与教会、世 俗与神学、市民与城 市贵族等多种矛盾和 冲突1、经院哲学的发展2、代表不同阶层与利益的神职人员对所谓的“教父哲学”和原始 的基督教产生了疑问,使欧神学界与哲学界争论不休大学产生的途径1自然形成型学者或师生自发聚集在某一场所研习学问,传道授业,后 逐渐发展成为大学。
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是典型代表 2创立型由皇帝、国王或教皇等通过颁发特状直接主动创办大学 那不勒斯大学、罗马教廷大学等3衍生型由于各种原因,学者或师生离开原来的所在大学,在迁徙 过程中基本按照原有大学模式在异国或异地创立大学牛 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大学的管理011、大学的内部组织与管理 0203系:指的是某一学科或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大师聚集在一起,实施教学的机构中世纪设有文学系、法学系、医学系、神学系、哲学系等民族团:系之下的组织是民族团,是当时大学内部非常重要的组织,自发按照不同的地区组成民族团学院:大学产生初期,是大学为了接待或帮助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贫穷学生而提供的住宿场所大学的管理012、课程、教学活动与学位 0203课程设置:希腊化时代后期及古罗马的教学内容古典时期的希腊教育内容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哲学和科 学内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哲学、伦理学,和其他几何学、天文学等教学活动:达到基本的入学年龄和入学水平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 入学后,一般在文学系学习6年左右,然后升入法律 、医学和神学系,其中神学系一般要10年时间才可以毕业教学方式有讲授和谈论两种方式导师制,原意为监护人或保护者。
学位起源: 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代意义上的学位制度产生于英国大学大学的基本类型教师型大学由系和民族团两大层次的机构组成,有文学、法律、神学、医 学四大系其中文学系是基本学系,毕业后才有可能进其他三 系民族团大部分存在于文学系,首先根据各大地域分为法国、皮 卡尔迪、诺曼底和英格兰,其次再根据地区分为不同的同乡会 民族团由德高望重的老师担任首领,拥有管理民族团的财务、财 产、特别是司法等事务巴黎大学文学系课程几乎继承古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七艺(文 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神学系主要学 习《圣经》、宗教格言、历代著名神学家编撰的有关于《圣经》 的注释及评论巴黎大学大学的基本类型学生型大学只有两个系,即法律系和医学·文学系两个系之下根据地域划分 民族团,一个为意大利半岛、另一个为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与巴黎大学不同,师生分别成立各自的民族团两大民族团选举1 -2名的首领,即学督,是大学的最高管理者及大学制订的各项法律和 规定的执行者,轮流管理学校的行政、司法、教学事务,代表大学拥 有司法权,不受所在城市法律所约束,有权雇佣老师,规定教师报 酬法律系主要学习《查士丁尼法典》和《学说汇纂》,文学主要是 学习三艺,除了教会法之外,有关宗教神学的教学内容很少传授。
博洛尼亚大学大学的基本类型混合型大学法国南部,古老的医学系、法律系和文学系基本是独立的 ,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当于三个不同的单科大学蒙伯利埃大学大学的特征1大学拥有自治权大学可以自己开设课程、聘请老师、制定学术标准等;大 学拥有司法权,对违背法律的学者和学生进行处理,不受 当地司法当局的干涉2堪称“国际性”学术机构至少在欧洲领域,学者和学生们可以自由流动,选择自己 向往的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活动,并得到各地大学都相互 承认的资格证书3奠定了现代大学的某些办学基础形成了初步的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巴黎四大学系模式一 直影响西方办学授予证书的做法,是西方大学学位制度 的起源大学的意义和影响1提供出色的社会人才由于亚里斯多德理论为基础的逻辑辩论在学校得到广泛传 播,中世纪大学将逻辑辩论作为最基本的辩论训练,这有 利于为大多数职业活动做准备当时的世俗和教会机构特 别青睐于大学毕业生担任职位,因为他们的辩论可以应对 复杂的行政管理实务以及诉讼需求在外交领域,民法与神学的大学毕业生在商业谈判与起草 文件中发挥重要作用欧洲的法律大学,特别是意大利和 法国省级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进入皇家、帝国和教廷部门 ,充当顾问、法官等,使罗马法与教会法渗透到欧洲管理 机构的方方面面。
大学的意义和影响2雄辩术再次觉醒与引发文学写作形式在意大利,由于法学占据主导位置,修辞学一直保持旺盛 的活力雄辩术作为构成古典修辞学艺术的要素,是公民 、教廷和帝国事务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12世纪的意大 利再次觉醒由于雄辩修辞学的需求,写作修辞学或书信写作艺术也发 展起来,逐渐成为教廷、王室及教士的一项不可或缺的训 练技能,在文学院中被提高到主导地位3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源于中世纪大学教学组织、课程、考试、学位等都是直接从中世纪继承而 来 同时,中世纪大学的管理者耗费心力一直考虑的许多问题 也是今天大学所面临的问题大学的意义和影响4中世纪大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对发展科学和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 用 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 荣,在一定意义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准备很多 伟大的学者和改革家都是在大学成长起来的,例如但丁、 薄伽丘、路德、加尔文等5中世纪大学的局限性中世纪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可能更多的是保存制度的技师而 不是具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和行动形式的发起人特别是中 世纪后期的大学,由于坚持知识的传统形式,排斥一切新 知识,从而被教会和国家用作维持现状的工具,在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基督教神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中世纪初期的奥古斯丁和中后期的阿奎那中世纪哲学的主要形态是经院哲学它是一种以辩论的方法运用理性支持基督教信仰、以基督教信仰指导理性、论证基督教信仰的哲学尝试实际上,它是基督教教义许可范围内的思辨哲学经院哲学的前身是基督教教父哲学奥古斯丁教育思想罗马帝国晚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和教育家奠定了经院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公元354年11月13日 出生 公元430年8月28日 在北非病故死后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上帝的圣者”皈依了基督教后,决定辞去教职,抛弃情人和未婚妻,回到北非任希波主教,此后一直过着严肃的独身生活在传教的同时,奥古斯丁也致力于神学理论的研究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等生 平 活 动奥古斯丁教育思想教 育 思 想 的 理 论 基 础上帝是完美的、不变的、永恒的、全善的,上帝是绝对真理;而感性世界是不完满的、变化的、暂时的、非至善的1、上帝观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虽然万物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万物本身是有缺陷的,能朽坏的2、善恶论既然上帝是全善的,其所造之人也有善的成分,那么人之走向恶并不是取决于上帝,是由人的选择决定的。
3、意志自由和恩典说奥古斯丁教育思想教 育 思 想 的 理 论 基 础信仰是天启,是绝对的真理,理性和信仰并不是对立的两极一方面,任何怀疑和批判都是以某些无可置疑的前提为出发点的,这样的前提就是信仰的对象;另一方面,信仰并非是无思想的盲从,它是以相信权威为前提的思想4、信仰与理解论以善的一方的上帝之城,以恶为一方的地上之城前者按照精神生活,向往善,追求永生;后者按照肉体生活,犯罪作恶,贪图现世享受5、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奥古斯丁教育思想教 育 思 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教会和神学服务他在《忏悔录》中用向上帝祷告的方式明确指出:主,你是我的君王,我的天主,请容许我将幼时所获得的有用知识为你服务说话、书写、阅读、计算都为你服务1、教育目的论人是上帝的创造物,最初是善的,但现实中的人的本性是恶的2、人性论体罚、父母的影响、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学注重正经典籍、通过实物或活动进行学习、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活动3、儿童的教育奥古斯丁教育思想教 育 思 想概括出基督教道德规范——七主德:3条神学科目(信仰、仁爱、希望)和4条世俗科目(审慎、节制、坚毅、公正)伦理道德教育首先要使人类内心向善,符合神的宗旨;其次,以戒律为准绳,不可酗酒好色等,勿纵肉体私欲。
再次,顺从、服从神的指示最后,谨慎交友4、伦理学和道德教育上帝即真理,真理即上帝记忆是连接感性与理性的中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5、认识论与教学思想阿奎那教育思想中世纪神学家、经院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洛卡塞卡城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245年,托马斯·阿奎那进入巴黎大学,受业于多米尼克修会著名学者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1256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任巴黎大学教授1272年,托马斯·阿奎那在那不勒斯创建多米尼克大修道院1274年,托马斯·阿奎那应教皇格列高利十世(Gregorius X)之召赴罗马参加一次旨在调和希腊教会和拉丁教会的宗教会议,途中病逝1323年,他被教皇谥为“圣徒”;1879年,他又被教皇利奥十三世(Leo XIII)确定为天主教哲学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被视为罗马教廷的官方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的主要著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亚里士多德著作注释》《神学问题讨论》等生 平 活 动阿奎那教育思想从神性论和人际论论述,认为上帝的存在是一种“自有的存在”,而万物的存在是一种“共有的存在”自有的存在是最为纯粹的存在,是一切活动的原因。
共有的存在是事物存在的共性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的理智1、教育的目的和性质对知识进行分类,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神性知识2、论知识教 育 思 想人类真正的知识是关于概念的知识,概念的知识离不开人的感觉经验,感性事物和感觉经验是一切认识的基础,也是人的认识的基础性阶段3、认识论阿奎那教育思想儿童观与人性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性观有5个要点:(1)人的存在依赖于精神与物质的存在,前者更为重要;(2)由于人的智慧灵魂的存在,人具有单一的人格,个体间存在差异;(3)人具有自主的能力,也有意志自由的倾向;(4)人的自由选择以对善的追求和实现为前提;(5)人有生来平等的自由儿童观:(1)重视儿童的身体和精神的存在;(2)重视发展其理智;(3)重视个体差异;(4)重视儿童的自由选择;(5)重视儿童的平等思想4、儿童观教 育 思 想正反论辩式方法;开放调和式方法;启发诱导式方法5、教育方法经院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经院主义教育思想是基督教思想家的宗教神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基督教神学出发,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实际上提倡一种以神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上帝的启示就是真理,这些真理都收入了《圣经》之中。
教会是上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对《圣经》拥有解释权,并对所有教民信徒负有教育的责任按照经院主义者的意见,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人意识到自身的罪恶,通过信仰去拯救灵魂,最后皈依上帝和服从教会因此,在经院主义教育思想中,虔诚信仰和服从上帝成了教育的目的,神学的原则成了教育的准则,基督教教义成了教育的内容,从而表现出信仰主义、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在经院主义者看来,上帝重要,人不重要;来世重要,现世不重要;灵魂重要,肉体不重要;启示的知识重要,世。